实体烟
实体烟

当代问题

新时代底噪

音乐厅里的巧合

很久没去音乐厅了。

昨晚去看台北打击乐团与指挥 Pierre-Olivier Schmitt 的一场合作,台上木琴、颤音琴、马林巴数架,叮咚作响。一曲终了,霎时听得手机铃声响起,iPhone 那经典的「三全音」连奏六下,和马林巴的余韵天衣无缝。前排观众直皱眉,而我在那呵呵傻笑。

Classic iPhone Tri-Tone Alert Sound

焦元溥曾在《乐之本事》里做科普,到底去音乐厅要不要正装、要不要噤声,以及最恼人的,要不要在乐章间鼓掌。

从前音乐分阶级。穿牛仔裤的工人阶级,横竖进不去上流音乐厅。然而上流社会的厅院里,按焦元溥考证,至少在十九世纪之前也是嘈杂不堪的。举凡道德规则,多是阶级穿透后的混居空间里、上流用来规驯下层的。想起夫妻在家看 VCD 被拘的旧闻,郭德纲说得好:「上流社会的人从来不看三级片,他们都来真的。」据说美国观众至今爱在乐章间鼓掌,北美朋友可以求证看看。倘若属实,或可以佐证阶级道德理论,毕竟包袱轻,阶级历史特殊。

-

看现场演出,对己对人,最好别有洁癖。穿什么衣服根本不重要,又不是来自我展示的对吧,反正场子暗下来,华服又如何。见我微博一则:

对别人呢,迟到早退、窃窃耳语、小儿突发一声吼、七零八碎的声响、前排举起的手机,都是构成完整现场体验的一部分。若介意可以不来,在家用百万音响听黄金无损母带自然清净。至少对广义的古典乐来说,坐满观众的音乐厅才是音乐发生的真实场地。疫情时艺人对着空场演出,再由直播信号送给宅家各位的画面,太过怪异了,我受不了。

依我看,手机铃声是新时代的底噪。它和咳嗽(灾难性的人传人现象)、喷嚏、拉链、和乐手的呼吸声(现场听不到,但唱片会录进去),至少当是平起平坐。如果你爱黑胶,爱唱针划过灰尘的颗粒声声,并坚信那代表了模拟时代的温暖,那么也要允许这样一个未来:一百年后,从未见过手机的人大怀其旧,嗯,还是握在手里,能触摸的屏幕更有人味!

李源

2023.11.28

附:苹果软件设计师 Kelly Jacklin 回忆创作 iPhone 铃声「三全音」的幕后故事。果真用的是马林巴。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