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rence
Terence

Let's geek and art.

创造力、随机误差和系统治理

1/ 如果你构建的系统或者你自己的处事规则,能够产生“反脆弱”的属性,即损失有限而收益无限(或者说收益无法估量),那么,你可以依托这样的体系伴随大量的随机性实验来实现收益。它甚至不需要你有知识、洞见、技巧,只是单纯地在这套体系之下默默等待即可。因为你不必每次正确、又不会因此出局,那么,只需要静静地等待事情的发生即可。

2/ 从极端情况下来看,知识的累积或者革命性的创造,不是源自于对已有知识的梳理,而是源自于「由随机性引入的误差/错误」的引导。

我们不断地强调,创业就是试错、投资就是保证80%的稳定收益配比20%的疯狂投机(没有idea这把米,怎么炊熟创业这碗饭)。问题是,如何试错?如何找寻20%的疯狂试错?你知道你的idea需要迭代,可是,没有idea怎么办?你知道你需要像一名理想中的投资人那样,同时操作100个实验,只需要找到那一个能带来1000倍回报的idea即可。

但问题是,如何去找到这样的idea?靠什么?靠你的想象吗?毕竟人类的想象蕴含了无限的世界和未来?

It’s bullshit!

人类的想象是贫瘠的,甚至贫瘠地有些乏味,因为它们总是趋向于同质化。试想那些让你例举出随机数字的游戏,又或者是头脑风暴某个课题的解决方案,你会发现大部分人的“发散点”都惊人地相似而无趣。

又或者是看一看“轮子”的发明。在使用了“滚木”之后,又经历了多少岁月,才姗姗来迟地去想到把轮子放到箱子上,而不是把箱子放到带有轮子的架子上。

这些事实在阐释一件非常直观的事情,人类的想象是多么地贫瘠和同质化。

那人类历史的创新与创造又来自于何处?难道不是来自于人类大胆的“想象”?

是,也不是。

不经引导的想象,就是一堆无趣的废纸公文,让人乏味而厌烦。但一旦有了“正确的引导”,“想象”将被得到恰当地释放。而这个引导,就是随机事件以及随机事件所引入的误差/错误。

有过科研经历的人会知道,初入行时会以为需要大量的知识累积。可逐步地你会发现那些核心的创造与发现,都不在已有的学习中,而在于一些莫名其妙的随机性的引导。如神马苹果敲中了脑袋,随手一扔的电磁感应,又或者是上大巴车时的猛然那一跃。

又比如一拍脑袋就开启创业之路的人,往往是惨败而归。反倒是那些在生存线上挣扎,为了克服某些困难而携带出来的副产品,成了最终的明星产品。例如Airbnb、linux操作系统(是的,我把它归类为创业项目)、乔布斯的第一个hack电话、比尔盖茨购买的DOS系统不一而足。

甚至,对于艺术家来讲,更加重要的是“出活的数量”。数量越多,越能够让一些长尾随机事件得以发生。陈丹青就说过,年轻的艺术家就是该不断地上菜(出作品),别的什么也别想。

The formula》的研究结果也表示,所谓创造力的工作不适合老人,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因为年轻的人比年老的人有更好的创造力,事实上人的创造力一直都很糟糕,而是因为年轻人有更多的精气神去出活。于是,好的成果更容易从这些“广撒网”中被打捞出来。

归结起来它们都指向了同一个事实,人类的想象是如此贫瘠,无法去构建真正的异质性。人类需要借助“随机性、现实的混乱”的引导,从而才有可能撞出那个“大奖”。你没有办法提高自己的创造力(事实上,它不仅终其一生都很平庸,甚至会由于过往的成功给你产生能力提高的错觉),你只能通过增加尝试的数量来让小概率事件发生。

而tricky的部分在于,你的尝试必须要“异质化”的。它无法通过你的经验来构建“异质化”,你必须通过错误、通过不确定性来带给你尝试的策略,进而才有可能做出真正不同的探索。当然,还有一点很重要,你必须要保证这个随机性不会要了你的命(让你出局)。否则,再多的收益,都是没有意义的。

3/ 长期在理论的世界打转,或者长期同机器进行交互会为你带来一种错觉,即一切事物「都应该」被实现规划好。如果一件事情产生了错误,这一定是你的「规划」有问题。

但这不过是”理论世界“带来的一种虚假的傲慢。事实上,大自然(全知全能的nature mother)根本不是以这样的方式来安排世间万物的。自然系统极端复杂,但”管理“的方式却异常简单,即:基因突变、适者生存。前者保证了随机性带来的大量可选分支,而后者通过见机行事(或者见风使舵、局部最优)这样的傻瓜到不能再傻瓜的策略来做演化、来管理世界。不适合当前环境的分支,统统淘汰,而由于有充分的随机分支库,于是选出适合的来作为继续前行的依托。

那这是不是意味着所谓的「充分准备」都是bullshit呢?!并不是,它们属于不同的应用场景。

充分地准备,意味着充分利用你能掌握的已知信息。对于这些东西来讲,由于“已知”,那么通过“筹算/准备”而得出的结论就是“必然”。是否准备,意味着你是否愿意花费精力提前看到这个未来的“必然”。答案当然是:I do.

而“充分地接纳随机事件、见风使舵”,则是用于处理真正的复杂系统。这意味着,你没有办法在这样的系统中获得做出正确决策的“充分信息”,更无法实现上一种情况的“预测”。在这个应用场景之下,你应该彻底抛弃“可预测”的幻觉,而切换到“见风使舵”这样貌似局部最优的策略上。或许理论专家会相对不满足,为啥要局部最优,我就是要全局最优。事实上,在信息匮乏、随机性足够强的这种情形里,你根本无法凑齐获取全局最优的条件,甚至都凑不齐“看到全局”的条件。于是,你更加应该听从nature mother的召唤,使用“充分保留随机性,然后见风使舵”的、灵活的生存策略。

有段时间,我自己曾沉迷于精细的规划和精细的管理,希望一切都在自己所指定的规则的掌控之下。其结果是,我对下面的“执行人”偶尔所犯的错误,感到极端地愤怒和不安。更清晰的表述应该是:我首先感到极度的不安,而无法这种无法掌控的不安,让我只能以愤怒的形式来面前维持自己的安全感。(又或者是,你同伴侣相处时,你原本指定的观光、游览、共进晚餐的计划被莫名打乱时,你会焦躁与不安。)我当时没有意识到,这正是脆弱性的表现。

我在做一件连大自然都无法做到的事情:事先规划、计划经济。

从这个角度讲「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真的是非常优秀的训诫。前半部分让你在“信息充分”的情况下,做足筹算、做好万全的准备;而后者让你积极地拥抱不确定性、拥抱他人带来的变化。如果能够切换到我们上一个部分关于创造性的讨论,你不仅不会因为他人的错误而表示不安或者愤怒,你更可能滋生出纯粹的感激。因为他人造成的这些错误,一定以为着他在以一种你不曾想到的方式在做事、处事、行事,于是,你可以借助这些你自身贫瘠想象之外的启发,开始你其它领域的实验。

按照这种思路,你或许会有不同的标准来评价“公司”。一个公司混乱,不一定就意味着“不好”。这些混乱,意味着它有更多的随机性、创造性和活力。只要这家公司有足够的“成长性”,“混乱”则只不过是成长的养料罢了。想法,一家管理得仅仅有条但却毫无波澜的公司,则多半会是一家大而不倒的、依靠时代红利形成垄断的无趣公司。




近期回顾

Vanity | 我的底色是虚荣

只能被学习而无法被传授的东西

Developer眼中朴实无华且枯燥的MacBook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或分享,请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谢谢!


  

更多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可加入知识星球: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