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賀典
吳賀典

一個熱愛數位生活的自由創作者

如何理解宇宙之二:宏大的尺度与我们自身

地球围绕太阳稳定公转了46亿年,如果把这个过程缩放为一个电风扇的旋转过程,按照最大档位扇叶每秒钟旋转50圈来看,这个过程要运行将近3年。一台在高档位连续运转3年不关机的电风扇是什么状况我没见过,估计灰尘大面积覆盖扇叶,难以全速运转。所以很难想象地球这个46亿岁的老爷爷迄今依然生机勃勃,这个小球的耐磨损能力着实令人惊叹。

我们将视角放得更远来看,太阳系带着我们八大行星和无数矮行星、碎片也在围绕着银河系这个巨大的吸积盘做圆周运动,这个过程一周需要2.5亿年。如果这是银河系尺度的一年,我们地球和他的兄弟姐妹前后不过绕了18圈,刚刚成年。即使是银河系本身,理论上也仅仅自转了50多圈,正值当打之年。很难想象这个巨大的结构是如何做到如此稳定的。

美国人Irv Gorden从1966年驾驶他购买的沃尔沃P1800S至今,累计行驶了超过477万公里。这应该是个人驾驶汽车一生中能达到的最大里程了。如果他驾驶这台车去月球,也仅够往返6趟而已,这整好是人类登上月球的次数。而阿波罗飞船往返一次地月仅需要一周时间,对于太阳系来说,这相当于还在家里准备行李,尚没有出发。

从我们的视角来看,宇宙在极其宏大的尺度上做着极其精细而稳定的运动。每天都分秒不差,每年都周而复始,四季稳定运行,鸟兽按时迁徙。一切都稳定得不可思议。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是因为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做好重要的事,忽略不重要的事。而宇宙的策略就是面面俱到,无微不至,每个细节都符合规律。如果这个宇宙没有生长出一个智慧生命来思考它,欣赏它,解读它,这将是一件多么凄凉的事情,这种宏大将永远不会被看到。而它很可能在过去的一百多亿年就是这么过来的,它无意义地存在了这么多年,终于被人类看到并理解,真是难以置信。究竟是浮生若梦,还是惊鸿一瞥?

《2001太空漫游》对我们当前的时代估计得过于乐观了,作者认为2001年人类已经可以在太阳系内驾驶巨大的智能飞船来回穿梭,很是惬意。从现在看来,这是基于1969年人类登上月球这个历史节点而进行的粗糙假设,他将人类当时的极限水平误认为是一般水平,从而造成了误判。所以时至今日人类发现,自己并没有那么出色!我们依然只能在近地轨道上玩玩而已。即便未来10年建成了月球轨道空间站,也仅是将大门打开了一点,远谈不上”漫游“。人并没有对太空漫游那么憧憬,我们只是对这个艺术化的概念很憧憬而已,把它写成小说,拍成电影,做成游戏都很不错,就是不要让我亲自上去体验就行。真实的太空漫游太贵,太枯燥,太危险!它能带给人的惊奇体验绝不会超过24个小时,而之后就是无休止的孤独滑行而已。这远没有阳光沙滩饮料平躺来得有吸引力。地球是人类的子宫,没有比这里更舒服,所以人类并不想离开地球。

如果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要出生,这个出生代表两层含义,第一层就是永远离开地球,走向太空。第二层就是心理上把自己升格为宇宙生命,不拘泥于地球和太阳系。能够突破这两层,人类在这个宇宙中才算是刚刚出生。这是真正的伟大时刻,配得上任何一个文明的敬仰。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无法和此时此刻相提并论。在当前这个时代,马斯克是最接近这个理念的当代人,但人类不理解他,他很孤独,也很伟大。

如果人类无法出生胎死腹中,也是极为正常的,因为离开地球这个决策难度太大,它超越了历史上所有的重大决策,比爆发核战争的难度要大得多。当前我们人类的境界太低,还在为政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而互相打压,连生产一颗小小芯片都不能很好的互相合作,更不要谈人类的空间计划了。人类这个胎儿从宇宙尺度来看尚不足月,谈何出生?

人类不着急如何走出地球,而是思考如何修复这个子宫,使其环境更美好,更能可持续躺平。这样想也是有理由的:因为人们通过研究发现,太阳还有几十亿年的稳定寿命,地球上也有很多生物生活了几亿年也没什么问题,也没怎么进化。如果仅仅是满足人们生活和娱乐的需求,我们躺在地球上几十亿年也应该没什么问题,而几十亿年这个尺度几乎等于永远,这里就是人类的天堂。

所以站在银河系这个视角,面对着上千亿颗恒星系,敢于突破自我走出襁褓的文明必然是少数中的少数,这些佼佼者们必将引领银河系文明走向更加壮阔的篇章。地球文明当前可能是领先者,但并不一定是能进入下一轮的角逐者。大概率来说,我们还是会被自身的局限性困在太阳系,最后被淘汰,这才是比较可能发生的真实状况。

正确面对宇宙的尺度和我们的局限性,更理性地看待自身,这就是我们这个文明独特的一种能力,可能也是迈向下一轮的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对于一个只有几十年寿命的个人来说,理解这些似乎没有意义,但对于我们这个文明来说,这绝对是宇宙的一次闪光!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