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ncheWu
WencheWu

前國際新聞編譯,韓劇、書籍成癮人士。 每週分享讀書心得,偶爾介紹韓國文化。

【閱讀筆記】關於縱貫臺灣中南部的那塊「不毛之地」—《臺灣惡地誌:見證臺灣造山運動與四百年淺山文明生態史》

因為環境險惡所激發出與自然共存的智慧、由於地處偏遠意外保留的文化遺產與珍貴物種,還有面對財團撐腰的專業知識輾壓,卻不惜一切努力而誕生出的公民意識;它不只讓讀者對「惡地」有了更多的想像,同時也在人文、公民及文化等領域,有了深刻的啟發。

惡地,就像造山運動,不斷的碰撞、擠壓、抬升,同時隨順自然侵蝕、變動、消長。在二仁溪曲流溫柔的環抱下,這裡的生物與人們創造出善解、包容、熱情的地方特質與文化,堅強地承擔一切考驗。

從小到大來往國道三號的經驗,讓我對「月世界」總有些熟悉感,但慚愧的是,儘管那些地景看似奇特,至今卻還沒有機會實際走入,了解其中的奧妙。橫跨了多個縣市,​​《臺灣惡地誌:見證臺灣造山運動與四百年淺山文明生態史》(以下簡稱《台灣惡地誌》)描寫的,正是關於這塊西南部泥岩惡地的一切,從生成的原因、人文歷史,到蘊含的豐富且特殊生態,儘管文字有些生澀,卻依舊能成功地讓讀者看見這塊「不毛之地」的珍貴價值。

稍嫌雜亂的內容 卻是公民意識的珍貴結晶

大概是因為編排的邏輯,閱讀《台灣惡地誌》的感覺有點像是在看教科書,尤其是關於地質介紹的部分,因為龐大的知識量,就算有大量的彩色圖片,卻還是降低了不少閱讀的樂趣;身為一個喜歡人文社會相關的讀者,對於中段的文化內容原本有些期待,但可惜的是其中並沒有太多的深究,頂多只有一些小小的傳說故事可以解解饞。而在這樣內容深淺不一,文章也因為作者不同而風格明顯帶有差異的情況下,難免會讓人疑惑它被創作、集結的意義。

然而,直到看見最後當地居民為反對垃圾掩埋場而抗爭,了解一切其實都是起因於一次環境危機所引發的草根公民教育,生澀文字反而變得瑕不掩瑜。如同惡地中珍貴的水源,儘管是同樣的文字,催生《台灣惡地誌》的那些努力與故事,最終揭曉後所帶來的後座力,卻賦予了前面那些章節截然不同的生命力與感動。

一本細讀之後會充滿驚喜的作品

比起「文明生態史」,或者是書名暗示的民族誌,《台灣惡地誌》的內容或許更接近於紀錄苗栗後龍土地徵收抗爭事件的《黏土:灣寶,一段人與土地的簡史》。因為環境險惡所激發出與自然共存的智慧、由於地處偏遠意外保留的文化遺產與珍貴物種,還有面對財團撐腰的專業知識輾壓,卻不惜一切努力而誕生出的公民意識;它不只讓讀者對「惡地」有了更多的想像,同時也在人文、公民及文化等領域,有了深刻的啟發。

(本文與華藝電子書合作,文章連結:https://reurl.cc/80gWYR)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