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ncheWu
WencheWu

前國際新聞編譯,韓劇、書籍成癮人士。 每週分享讀書心得,偶爾介紹韓國文化。

【閱讀筆記】犯罪是一種相對的概念 那是由政府定義並且會滾動式調整的標準—《失控的審判》

時間回到2001年,震驚全球的客機恐攻事件爆發後,美國開始積極在全球各地尋找潛在的國安威脅,本書的作者「穆罕默德・撒拉希」也遭到逮捕,並且開啟超過十年的牢獄生涯;《失控的審判:我在關塔那摩的日子》源自他在獄中撰寫的日記,儘管在出版前受到大幅的刪減與言論審查,還是能看出為何美國自詡是和平的守護者,卻總是被其他國家貼上名為虛偽的標籤。

911事件之後,美國反恐戰爭結束了嗎?隨著以巴再度爆發衝突,事實也證明伊斯蘭世界對於西方的敵意,在這數十年間從未退去。時間回到2001年,震驚全球的客機恐攻事件爆發後,美國開始積極在全球各地尋找潛在的國安威脅,本書的作者「穆罕默德・撒拉希」也遭到逮捕,並且開啟超過十年的牢獄生涯;《失控的審判:我在關塔那摩的日子》源自他在獄中撰寫的日記,儘管在出版前受到大幅的刪減與言論審查,還是能看出為何美國自詡是和平的守護者,卻總是被其他國家貼上名為虛偽的標籤。

「你為什麼會這麼害怕公雞?」精神科醫師問他。
「公雞覺得我是玉米。」
「你不是玉米,你是個大男人,沒有人會把你誤認為一根小玉米。」精神科醫師說。
「我知道,醫生。可是公雞不知道,你的工作就是去說服他我不是玉米。」

一則作者故鄉「茅利塔尼亞」的寓言,卻也諷刺地預言了他人生中最黑暗的時期,儘管一度被認為是「頭號」恐怖份子,但美國政府有的卻只是一些「跡象」加上臆測。在長達14年的「拘留」期間,因為沒有直接證據能夠證明他有傷害美國的意圖,他從未獲得正式起訴,但等待著他的卻只有無盡的刑求、折磨,還有跳針般的反覆偵訊。法治、人權,這些都是美國自認高人一等並大肆宣揚的價值,但在薩拉希的經歷裡,它們蕩然無存。

使用比考大學更少的單字量 陳述14年的黑牢經歷

由於英文並不是作者的母語(根據編輯統計,他只用了不到7000個單字),加上大量被塗黑的關鍵字句,《失控的審判:我在關塔那摩的日子》幾乎可以說絕對無法完全將作者的本意傳達給讀者,但光是最後真正接觸到讀者的內容,就足以呈現美國在反恐戰爭背後的焦慮。他們不惜濫捕、施暴、威脅利誘、欺騙,以獲得證詞(不論真假)並找到想像中的恐怖份子,但諷刺的是,最後獲得莫須有的證詞,卻只會得到矛盾的結果,並使屈服於淫威的囚犯陷入死胡同。

犯罪是一種相對的概念,那是由政府定義,並且會為了討好某個人而重新定義的事情。其實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那條將違法與合法區域隔開的線究竟在哪,如果你被逮補了情況會變得更糟,因為大部分的人都相信政府之所以會逮補人一定有足夠的理由。

穆罕默德・撒拉希於2016年獲釋,最後等到的甚至只有「不再(對美國)構成持續威脅」,而根據另一本伊斯蘭記者所寫的《我必須獨自赴約:第一線聖戰報導紀實》,類似的濫捕、刑求案例也不僅僅只有他一人。諷刺的是,這些的經驗相較於遏止恐怖主義蔓延的本意,最後往往只會增加西方世界的敵人,或許也註定了以巴衝突只是時間問題。

《失控的審判:我在關塔那摩的日子》不僅僅是一起冤獄的現身說法,也映照出美國強調民主、法治與人權的黑暗面,同樣的事件也曾在歷史的各個時期,出現在世界的不同角落。就如同〈北風與太陽〉想要訴說的寓意,暴政只會激起更強烈的反抗,而我們只能期盼這些文字所留下的紀錄,最終能夠等到他們該有的黎明與平反。

(本文與華藝電子書合作)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