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霽
陳平原的「北京學」:都市、圖像、生活
2024年12月,我屬單位收到一套商務印書館2024年為陳平原出版的廿四卷文集,包括文學史、學術史、文化史及教育史等範疇的著作。在眾多的學術領域中,我深感興趣的是莫過於陳平原作為都市文化學者的身分,由上世紀九十年代在北京學界點燃「北京研究」的熱潮,並持續進行了大量的文學典藏勘查,…

李碧華《胭脂扣》混雜空間的啟示
《胭脂扣》成書於1985年,1987年改編成電影。四十年過去了,小說固然釋出潛在意義,為我們提供詮釋城市新與舊的「交替」和今與古的「拼湊」。作為城市時空演變影響方面來說,它承載的歷史含量,是深沉而不容漠視的。小說與電影對地方掌故的處理,都在凸顯香港塘西舊事的種種回憶,展示後現代文化的一種空間代替時間的文化。

也斯「舊題新作」的邊緣敘述
李碧華在2021年2月出版了《尋找十二少》。不肯忘情的如花,執意尋找當年的十二少,不過到2020年,她雖然來了,結果這個故事已經變得面目全非,如作者所說:「上世紀《胭脂扣》的故事已成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不但如花死了,演如花和十二少的演員死了,在政治禁令打壓下電影死了,塘西風月死了……連香港也死了。

作家的清單
意大利博學大師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有個人的「清單」怪癖。他說在開始寫小說時,還沒有覺察到那麼喜歡清單。在寫過五部小說以及其他一些文學創作之後,他以為可以列出一份全面的包含諸多「清單的清單」。

讀歐‧亨利的〈十月與六月〉
美國現代短篇小說之父歐‧亨利O. Henry﹝1862-1910﹞的〈十月與六月〉之所以使筆者印象深刻,乃是「歐‧亨利式結尾」果然名不虛傳,有些短篇小說的結尾是猜到的,但這篇的結尾筆者是猜不到,没想到是女主人翁希歐的年齡竟然比上尉大。淡淡的哀愁瀰漫在和上尉實際年齡不相襯的外表上。

徐復觀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展陳 ──兼談新亞研究所圖書館的文化審美
徐復觀﹝1903~1982﹞於1969年自台灣東海大學退休後,即轉赴香港新亞研究所任教至逝世。他在研究所的教澤歲月,雖然比不上在東海,但作為新亞研究所的教授,他的舉足輕重,一直是學生道德修行和「活的歷史」文化精神實踐的指標。

借來的理論與技巧
劉以鬯〈借來的理論與技巧〉發表在《蕉風》革新號上,使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書寫南洋生活為主的他,這篇「文藝沙龍」的意義不言而喻。

稻花香裡說──何乃健的散文
2024年是馬華詩人兼散文家何乃健﹝1946-2014﹞逝世十周年紀念。作為農業學者,其作品獨具個人經驗,缺少強烈的激情,凝聚有中華文化的關愛、人本思想的深度和人生哲理的闡釋。

《老殘遊記》的傳釋
《老殘遊記》在清朝末年出版的小說中,最受讀者歡迎,所獲得文人學者的注意,超過同期的任何一部小說。魯迅稱爲「譴責小説」的《老殘遊記》自1903年在《繍像小説》刊出已經超過110年了。在這110年中,正如所有的名著一樣,《老殘遊記》經受了時間的考驗,它沒有被時間所淘汰,而是不斷地被印刷出版。

飄蕩的旅人
臺灣向來是馬華文學的展示平臺,而國立臺灣文學館在策劃馬華文學展覽方面則是重要推手。譬如李永平,他於2017年去世後,臺文館當年建置了李永平作家主題平臺,匯集李永平的大事年表、訪談、創作歷程與珍貴手稿。對於李永平而言,飄蕩的身影,書寫的風格,會讓我們思考海德格所說的:「生而為人意味着什麼」這一問題產生的影響。

孤狸引向記憶
「狐狸靜悄悄出現,獨自匍匐,探索覓食,稍微喘息。有作家將狐狸隱喻為神秘之獸,牠的到來恍若夢魘壓境,能讓人陷於記憶之川。當我們糾纏於過去的人和事,尋思誰能夠被銘記時,他並且會以各種的方式被永久懷念。或許人生的記憶之書隨著時空遊走,就意味著步入另一個世界之河。

和諧的品格
《人間詞話》裡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王國維以境界說人的品格,設下三層標準,說出達到品格培養的重要性。

從《魯迅年譜》說起 ──兼談黃源《魯迅書簡追憶》文壇實錄
北京魯迅博物館副館長黃喬生的《魯迅年譜》於2021年11出版,並於2022年5月第二次印刷。與魯迅相關的龐雜資料,涉及家庭、情感、求學、處世、交遊、工作和譯述等的人事網絡,訴諸他本來一個迷人但不平凡的人生。作者通過對大量珍貴史料的整理研究,將魯迅的活動、言論、著作和影響,用簡練的…

「藏品」是塵世唯一的天堂
一個熱愛人生的人,對於他應享受的那些快樂的時光,一定非常珍惜。在戰爭期間,固然沒有所謂熱愛的人生,更不會有快樂的時光。但是,作為藝術品收藏家,快樂時光也許還是有的。德國藝術史學家、美術館館長兼藝術品經銷商希爾德布蘭德‧古利特(Hildebrand Gurlitt 1895-195…

中年的心態
俞平伯說:中年不是年齡,而是一種狀態。那到底是怎樣的一種狀態?他以上山下山為例,山徑雖長卻不敵腳步之健,興致於山尖一望之餘,隨煙雲而俱遠,感覺疲乏,回家休息逐漸迫切。「想回家」這剩下的意念,始終縈迴在心頭,而山頂徘徊的一剎那,勍是所謂的中年了。

榮格的「幻影之旅」──讀《文化幽靈》
美國心理治療師賽繆爾‧金布爾(Samuel Kimbles)在2022年出版的著作《文化幽靈》﹝Phantom Narratives﹞中以榮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 的情結理論,以強調無意識在文化層面上的運作本質。

靈魂的書寫
俄烏戰爭,暴露了一個殘酷事實,在俄一方,執政者以合理保衛領土安全為由,向烏克蘭實行所謂特殊的軍事行動。這使人想到屠格涅夫在民主精神、人道感情和真誠善良的天性的驅使下,以其诗人的天才和“獵人”的閱歷,真實地描繪出一幅幅俄羅斯農村生活的畫卷,顯示了生活的發展趨勢,否定了違反人道、違反自然的社会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