隅韞
隅韞

在文字的角落裡遇見自己還有始終處於微妙距離的世界

島嶼移動紀事—紫色大稻埕

在離開原生地之前對於台北的概念就是繁華高樓大廈,基本上不會有台北跟新北或是更細微的區域之認知,總而言之對我而言那就是台北,遙不可及又充滿距離的水泥叢林,因此畢業前也下意識抗拒找台北的工作。

在離開原生地之前對於台北的概念就是繁華高樓大廈,基本上不會有台北跟新北或是更細微的區域之認知,總而言之對我而言那就是台北,遙不可及又充滿距離的水泥叢林,因此畢業前也下意識抗拒找台北的工作。

每次到台北若沒有多做安排就是在餐廳跟咖啡廳度過,停留的時間短暫,直到這兩年因為自己投入領域的關係得以對「地方」概念重新思考,也有了想多走逛大台北的想法。

傍晚亮燈的迪化街頭

上週趁著休假去了一趟大稻埕,因為是平日所以更能感受這個地方的愜意。走的距離並不長,慈聖宮及迪化街一帶,但一整個下午直到傍晚都未能逛徹底,感受另一種氛圍的台北街頭。

在眾多景點中會挑中這個地方的其中一個原因是這邊的建築,這一帶的老屋保存相當完整,加上想要拜訪慕名許久的幾間店面所以展開了小旅行,中間在印花樂遇見了「島內散步」帶領的深度導覽,未來有機會有能力的話也想參加。

午餐吃的是位在慈聖宮旁的許仔豬腳麵線,即使過了一點還是不斷有人潮,攤位賣的品項單純但滋味卻不簡單,跟朋友一起點了一碗腿肉湯及兩碗乾麵線,份量十足,坐在攤位前的吧台區享用,眼睛一邊看著店裡的人忙碌,嘴也沒有閒下來,穿插著常客與遊客的點單,不需要菜單畫記也不必填寫桌號,老闆就是能憑著自己的經驗將餐點送到人客桌前。

絡繹不絕的人流

飽足後往迪化街的方向走去,雙眼骨碌碌的轉著,每一棟房屋都有各自的韻味,特別在「迪化207博物館」停了下來,近期的展覽為「老房子化妝師」。這棟樓高四層的建築過去是中藥房,最初只有兩樓,目前是私人博物館,每半年會換一次展,近期的展覽內容與建築工藝有關,一二樓從磚頭、交趾陶、木雕等等都有詳細介紹,館員會熱心上前導覽。三樓目前是古早味桌遊的展區,有一個小區域可以體驗動物棋,喜歡還能買回去,差點就衝動購物;四樓是一個可以瞭望的小平台,牆邊搭著黑白照片的歷史過往。

四樓的景色
本期展覽

僅僅在這便停留了一個小時,午後到了幾間專賣木製、竹編等天然素材商品的店(林豐益商行),一進去就卡住出不來,最後在理智的線尚未繃斷前買了藤編隔熱墊就往下一間前進,還好出門前給了自己預算限制。

走累了就在附近的咖啡廳休息,這一帶有許多老屋改造的特色咖啡廳,不過這次選的剛好不太合口味因此就不特別介紹,倒是可以介紹已經遠近馳名的「合興鬆糕」,雖然價位有點高但到此一遊時買一個現場吃超級有感覺,加熱後會另外附上一杯茶,我點了一個桂花豆沙,內餡不會太甜,鬆糕本體也是我可以接受的口感,會是再訪的口袋名單。

在某些店面感覺的到他們的商品取向傾向在日、韓客人上,挺有趣的感覺!一個令我困惑的問題是紫色大稻埕為何是紫色呢?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