隅韞
隅韞

在文字的角落裡遇見自己還有始終處於微妙距離的世界

島嶼移動紀事—有時候移動被稱為旅行

台灣這座島嶼在世界地圖上或許如滄海一粟,生活其上的某些人卻可能一輩子都守在同一個地方,充其量跨越到鄰近的鄉鎮,而某些人也因諸多因素在島嶼上不停變換居所、流浪,距離帶來了氣候、飲食、風土的變化,若不去深究我們將他歸為陌生;移動的方式決定了路途的風景,有時候這樣的移動被稱為旅行,但在這系列中我想更著重於移動方式以及過程的發現。

年底前一直想找個休假日到花蓮一趟,主要目的是想找個晴朗的所在,加上現居地坐火車到花蓮只要一個小時,出發前查找氣象發現花蓮令人絕望的降雨機率,原本打算繼續往更南的台東追太陽,礙於時間跟預算依然買了到花蓮的車票,所幸兩日都遇到陰天。(原本找太陽的目的降為沒有下雨的地方) 出發那天是平日早上,普悠瑪車廂裡滿滿的人,猜想有些人跟我一樣是為了搜索陽光。

獨自一人時通常會以大眾運輸作為主要的移動方式,在眾多選項當中以火車最深得我心,儘管普悠瑪有點過於顛頗,東部鐵路的沿途風景總是能填補、轉移一路的舟車勞頓,搭車時若能得靠窗位(當日票口購票)便是一份眷顧,可以更加肆無忌憚地與窗外景色對望。

就決定是妳了,11號公車

抵達花蓮後百般思索後決定以步行度過這兩天,當然這個決定在當晚馬上就被痠疼的雙腿抗議,一方面擔心下雨,另一方面想讓自己多走一點路,來之前沒有特別設定要去哪些點停留,最遠的地方就是我雙腳可以負荷的距離。步行相對其他所有移動方式最為緩慢,因為緩慢更能隨意地停留、觀察,這一次完全沒有事先查找安排行程,設定的關鍵字大概有咖啡、書店、大海、小吃、(老)房屋,原本還想加入河流的元素,但11公車拒載而無法抵達。住宿選在離車站及市區都有一段距離的背包客棧,這是旅程中第二個錯誤的決定,但也因此讓我達成日行1萬6千多步的小成就。

出發往背包客棧途經的房屋,簡單樸素的灰色調搭上雕刻以及盆景就是一幅風景

路的兩端有山有海

花蓮市區蠻有趣的點是一條路貫徹了山海,只要往山的反方向直行便能遇見海,即使不使用導航都能走到,往山的那邊去則有個坐落在市區外圍的部落,那是撒奇萊雅族所在的Sakul部落。這次選擇往海的那個方向走,認真算起來才來過花蓮市區一次,該去的景點全都還沒造訪過,看起來這趟也到不了。

吃完午餐先在市區的小路裡穿梭,當天適逢周二,許多店家都休息,經過鞋店時買了雙白鞋(莫名來到花蓮買鞋),繼續漫無目的地走逛。記得第一次到花蓮市區的時候有股非常違和的感受,當然那只是我一廂情願的想像,初次的拜訪對我來說是個衝擊,不特別把花蓮這個地理位置指出的話,他與許多的鬧區並無差異,整條路上充滿跨國連鎖品牌的商店與樓房,而在都市化的過程中若非有意保存某些建築與地景,在開發與剷除中我們或許會逐漸失去對於地方的辨識度。慶幸的是有些小店依然在高樓的夾縫或是鬧區的街角佇立、有些店維持著老屋的外貌並加以運用,也有些人持續記錄著此地的變遷。

路的盡頭是山



另一端則有無盡的太平洋

然後是海,沿著大路走到底是北濱自行車道,傍晚時有非常多人在此散步運動,風吹地狂野,海的顏色在沒有陽光的日子裡顯得陰鬱許多,少了層次的藍依舊是迷人的色彩;路的左側是連續不間斷的民宿,各式各色的外牆與建築風格,走了一小段後就在後悔沒有租自行車地懊惱下返程覓食,回程走了另一條陌生的路,途經了幾間很可愛的小店,馬上把他們記錄下來,再訪時就擁有口袋名單,而且是自己腳踏實地走出來的呢!

返回背包客棧的路上順道去了趟時光二手書店,在裡頭買了本之前一直想入手的人類學相關書籍,他們在人文社會領域的藏書十分豐富,礙於行李重量我還是只帶了一本書走;隔天在離開花蓮前去了另一家位在市區的雨樵懶人書店,店主的閱讀量驚人,客人問的書她似乎都有所涉略,而且店內書籍的陳設方式也很有趣,我自己挺喜歡,最後入手了一本詩集。書店位在二樓,一樓是咖啡館,若時間充足幾乎可以在此消磨一天的時光。

時光二手書店
一樓是伊諾咖啡,二樓是雨樵懶人書店

一個人的移動有多隨意呢?大概是想要回程就可以直接打道回府,這一趟花蓮行本意是為了抽離原本的環境及狀態,歷經了一天半的漫無目的之後感覺好像有達到效果,事實上一回到雨不停國馬上被打回現實, 立即想再坐上車逃離,我想或許下一次的旅途不遠了。

黑暗中、細雨裡,藏著移動的鑰匙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