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O 人物誌:什麼是「策展」?身為一個策展人你會怎麼做?
本期【創作者經濟 IMO】語音活動邀請到了兩位版主 @閱讀筆耕 Leo、@雨果.Hugo 談談本頻道第三季度營運(討論區、電子報、對外接洽)的心得與幕後花絮,並展望第四季度的目標與規劃。
本次活動的主持人是 @swiftevo,會後紀錄由 @閱讀筆耕 整理,讓我們以文字紀錄來重溫一下現場。
👉 為什麼是 IMO?訂閱【創作者經濟 IMO】電子報 👈
■ 復盤與展望階段
1. 盤點第三季度(電子報後台數據)
電子報成立於 7/6,至今剛好滿要滿三個月。
首先是【每日瀏覽人次】進入第九月份以後變得滋潤些(相較於前兩個月),單日瀏覽人次陷入個位數的 bad news 情況銳減,反而還有幾根「向上爆擊」的 good news。
另一個指標是【電子報訂閱人數】,如下圖所見,在前兩個月(7/6~8/26)呈現一種「躺平」的狀態,累積訂閱人數只有 30 人;可是自 8/26 這天迎來轉捩點,自此走出比較健康的「傾斜 45 度角」增長局勢(8/26~),目前累積訂閱人數來到了 125 人。
那麼是發生了什麼事呢?列出一些事件如下:
9/11 上線《快雪青風行》推廣閱讀暨抽書活動。
9/25 上線《農夫月曆》推廣閱讀暨抽書活動。
陸續有其他創作者使用 substack 的 recommendations 功能推薦我們的電子報,大感謝!
2. 展望第四季度
若用一句話來描述,口號是「抓 7:3 比例分享 Web2 及 Web3 內容」,並走出去向外界互動,包括了:
陸續接洽
▷ 聯盟行銷。
▷ 出版社閱讀推廣活動。佈局 Gitcoin Grants 19
▷ 有請 Swift Evo 擔任顧問,借助他過去豐富的經驗。
▷ 電子報中增添「Web3 副刊」(抓 3 成佔比)。
▷ 語音活動邀請與 Web3 有淵源的嘉賓(抓 3 成佔比)。
▷ 進駐 Web3 寫作平台 Mirror。
▷ 規劃打通 Gitcoin Grants Passpoart 的實作教學文。
■ 訪談階段:
3. 為什麼電子報要叫做 IMO?
【閱讀筆耕 🙋】
最一開始的發想,是從「創作者經濟觀察」一詞的英文翻譯 Creator Economy Observation 著眼,取其縮寫會是 CEO,但這詞也是「執行長」的意思,太容易令人混淆了。
最後放棄了以中文名詞翻譯這條思路,改以本頻道/電子報的「理念」下手,添加了 IMO(In My Opinion)字詞進去,這是最高的指導方針。
讀完一本書好難,那先從讀一篇文章開始。
⠀
還要寫一篇讀後心得/筆記好難,不妨先練習為一篇文章寫下觀點(opinion)。
4. 閱讀筆耕 Leo 為什麼/是如何找到 @雨果.Hugo 成為協力者的?
【閱讀筆耕 🙋】
截至目前,我尚未和 Hugo 本人見過面。
之前參加了 Hugo 創立的「公益讀書會」社群,看到 Hugo 每天都會(多數是從 Facebook 上)轉貼一些優質好文。我的想法是只要 Hugo 在他原本的動作上再添加一些 IMO,就會和本頻道/電子報的「理念」契合。而且最重要的是,這個舉措屬於《原子習慣》中的「習慣堆疊」技巧,應該不會造成執行上很大阻力。
另一方面是擔心自己三分鐘熱度,有一個志同道合的搭擋能收「問責伙伴」、「習慣契約」等好處,於是我就給 Hugo 捎了私訊,詢問合作意願。
【雨果・Huogo 🙋】
我原先就有訂閱了一些電子報(例如:科技導讀)作為閱聽攝取源的經驗,對於實際動手做一份電子報也是躍躍欲試,就接受了閱讀筆耕的邀約。
5. 兩位是怎麼從 Facebook(或其他管道)挖掘各式各樣的優質文章的?
【雨果・Huogo 🙋】:和 FB 大神互動,訓練演算法
追蹤 Facebook 自己欣賞的大神帳號,和這些帳號「有互動」,包括了按讚、留言、分享等等,目的是為了訓練演算法,未來就會有比較高的機率推播更多他們的資訊給你。
我也會從留言區觀察大神朋友圈的發言,以及在某些議題上表達不同立場的人,看到有不錯的也會追蹤起來。
【閱讀筆耕 🙋】:X 總教頭組隊
我比較少使用 Facebook,目前主要的資訊攝取源是 X(原 Twitter),剛好和雨果形成了互補。
推薦大家使用 X 的「列表」功能,你就像是一個棒球隊總教練一樣,組建一支「同一個主題」下的 group,把你欣賞的創作者添加進去;一開始 group 裡可能只有兩、三個球員,再由這些球員轉發(retweet)了哪些人,或他們跟隨(following)了哪些人,去擴充 group 的名單。
這份名單是會迭代的,如果有球員「表現不佳」的話,記得把他從 group 中剔除。
【Swift Evo 🙋】:X 書籤好用
我也覺得 X 的「書籤」功能挺好用(使用者體驗佳,不用翻找好幾層 UI),待我把平時收藏的帖子充分理解、掌握後,我會把他從「書籤」裡取消收藏,才不會一直資訊囤積。
6. 如何定義「策展」(Curate)一詞?
【雨果・Huogo 🙋】:策展人就像是營養師
我認為創作者特別需要多方觀點的刺激,否則容易靈感耗竭。
策展人扮演角色就像是營養師,需要充分消化原本獨立成篇的文章後,打造成一個新的有機體,更適切的形容是幫大家補充「特定功能的維他命」。
【閱讀筆耕 🙋】:不點擊依然能 take away 一些收穫
我心目中的想像,即使讀者沒有點擊被策展的那篇文章,他還是可以從策展人的文字 take away 一些收穫。
我在處理被策展的文章時,會視文本的情況,為讀者搭建不同「讓他更容易進入這篇文本」的框架,包括了翻譯蒟蒻、概覽、列點收束、HQ&A 是我常用的手段⋯⋯最後再寫下自己的 IMO。
7. 你們每週從策展文章收編電子報,如何抓到主軸(主線)?
【雨果・Huogo 🙋】
如果各篇文章間有共通點,就抓層級比較高的關鍵字去串聯
▷ 例如 #13 溝通就是傳球與接球 一開始的引文,是我聽到一對夫妻有趣的日常對話,後來發現剛好裡面有好幾篇文章,都可以用「溝通」這個關鍵字錨定。如果文章間沒有明顯相關性跟脈絡,就抓亮點
▷ 例如 #7 筆記軟體三巨頭,誰更適合你? 這篇,亮點是主編預期受眾(創作者)對當週策展文章中,可能會最感興趣的文章。
近期時事討論也可以做為亮點,不過依然要從受眾(創作者)角度出發,讓他們覺得讀完了以後是對未來創作(思考)有助益的,例如 #2 白飯之亂也能發展思考脈絡!? 這篇;另外,個人覺得時事雖然可以引發熱議,也要考量到未來回顧時,部分讀者可能會不清楚整件事的來龍去脈,所以使用頻率不宜過多。
如果以上都沒有,就回歸到本頻道/電子報名稱,從最根本的「創作、寫作、思考」等關鍵字出發
▷ 例如 #10 創作並不浪漫,給創作者的當頭棒喝、#5 優秀思考者 = 優秀寫作者,思寫並進,效果翻倍 等。
8. 電子報如何下標題及選擇最適切的封面?
【雨果・Huogo 🙋】
關於標題,當主軸(主線)抓出來以後就容易制定,我自己會用幾種句型:
令人出乎意料的:例如 #2 白飯之亂也能發展思考脈絡!?
擬人化:例如 #7 筆記軟體三巨頭,誰更適合你?
擬物化:例如 #13 溝通就是傳球與接球、#9 歡迎搭上本班 Web3 班機
格式的對稱:如果上面提到的方式都不適用,我會訴諸「格式的對稱」例如 #5 優秀思考者 = 優秀寫作者,思寫並進,效果翻倍
當標題擬定後,我會去免費素材網站找封面圖,用兩個英語關鍵字 combo 搜尋,這通常會找到比較符合標題意境的圖片,例如 #13 溝通就是傳球與接球 中我使用「communication + meeting」的關鍵字組合。
有時候,標題所傳達的概念,是可以遷移的,例如 #7 筆記軟體三巨頭,誰更適合你? 中的三巨頭令我聯想到魏蜀吳三國爭霸,搜尋時的關鍵字也為此因應調整。
【閱讀筆耕 🙋】
我的作業流程是先檢查當週精選的文章,彼此有沒有交集(共通點)?
如果找不到,和雨果大一樣會從「亮點」著手,為它量身定制一個標題。
這個亮點有時候是指當週討論區最多人發表 IMO 的主題,例如 #11 數位菜單 vs 紙本菜單,都幾?;亦有可能是依靠直覺,單純基於某個文本「很好玩」就把它拉上頭條,例如 #12 老闆,我想找一本紅色封面的書!
9. 到現在為止有沒有碰到覺得快開天窗?找不到策展主題的時候?如何解決?
【雨果・Huogo 🙋】
因為定下了每週一上午六點發刊的規矩,死線(deadline)會逼你把東西生出來,我目前是沒遇過開天窗的狀況。
【閱讀筆耕 🙋】
如果是平日策展文章,即使當下讀完沒有立刻產生想法,我依然會先拋磚引玉張貼到 Discord/LINE 社群上,然後寫下「IMO 🙋 待補」字樣。
一方面希冀從其他人的 IMO 中得到靈感,另一方面,這篇文本會進入潛意識裡背景運作,有時在通勤、沖澡、散步之類的時間稍加回憶思考,突然就靈光乍現了。
如果是週末收編電子報的舉措,由於 loading 都已經打散到平日每一篇策展文的「最小寫作單位元」裡了,是一張一張的小卡片,這時要面對的難題反而是卡片一字排開「素材爆棚」的問題,該如何取捨,做減法的藝術,持續學習精進。
電子報是以 Heptabase 編輯,免費試用 7 天,和我們一起寫下 IMO。
10. 有沒有用心策展的電子報結果被大改的經驗?
【雨果・Huogo 🙋】
事件發生於 #9 歡迎搭上本班 Web3 班機 這一期,當時我收錄了一票 Web3 內容,還在電子報開頭打了一串熱血引文(宣示面向 Web3 為終極目標 bla bla bla);閱讀筆耕考量如此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可能會讓原本鎖定的受眾(創作者)一頭霧水,而且也不是每個讀者都對 Web3 有著一定熟悉度,故建議針對這部分調整,除了多增加一些註釋,也稀釋 Web3 內容的比重。
被提建議的時候其實是滿開心的,因為可以發現自己思考的盲點。
【閱讀筆耕 🙋】
當時,我只向雨果預告了我們未來會有個 Web3「副刊」,我只扔出了「副刊」兩個字,卻沒有稍加描述「副刊」是什麼樣的概念,以及打算要如何推進。所以造成了雨果大的一頭霧水,真是不好意思。
這件事情帶給我的寶貴經驗是,不只書寫,日常溝通上使用「專有名詞」時也要多加留意。
11. @雨果.Hugo 如何在工作/學程式語言/擔任策展人取得時間的平衡分配?
【雨果・Huogo 🙋】
排課表、交替做
把重要的事情(學習、工作、斜槓、興趣)優先排入行程(行事曆),排課表的概念。這些事情可以交替著做,對我來說是不同的刺激。在工作和學習中盡可能做到專注。關於睡眠、運動和飲食
▷ 我會抓 12-01 睡覺(理想是11點半),至少睡滿 6 小時。
▷ 運動是固定每天都會做。
▷ 三餐要留意各種營養是否均衡,有時候你以為的健康不是真的健康,我有陣子吃得很清淡,突然發現容易便秘,後來去查才發現是缺少油脂的攝取,總之各總營養要均衡,也可選用營養食品。假日很寶貴,不全部排滿,和自己獨處
不管是週休二日還是長天期連假,我的作法是至少留一個完整的假日和自己獨處,專心處理重要的事情。釋放大腦壓力
覺得很想去做的事就先放到待辦清單,大腦才不會一直惦記著,很消耗精神,這樣子才能騰出大腦的「記憶體」專心處理要務;被放到待辦清單的事情,也不是急著都要立即處理,必須經過評估,妥善排序它們的重要性才去做。評估工時,太早啟動反而低效率
▷ 任務過早啟動對於任務的推進沒有太大幫助,反而(自覺時間充裕)容易拖延。
▷ 所以為任務「估計工作需求時間」是一門學問,要有點壓力又不會做不到。
▷ 以編輯電子報來說,我自己習慣用一天的時間去完成,通常是在禮拜六或禮拜日,我也不會提前到禮拜五晚上開始用,因為我知道效率可能會不佳。
【閱讀筆耕 🙋】資源盤點與配置
時間是一種最重要的資源,我們可以想像自己是公司的採購,盤點著手上的資金(時間)要怎麼樣做配置呢?
我自己是固定在每週日晚上,盤點未來一週的資金(時間),要怎樣配置在未來的一週,也就是做一份簡單的 check box 週計畫,同時也對回顧上一週的週計畫,做復盤。
使用的數位工具是 Heptabase 裡的 Journal(日誌)功能。
盤點與配置的時候,我只寫下本週與「個人目標」有關的核心任務,其他生活日常瑣事(例如幾點和誰有個聚會/會議/、什麼時候要做採買/領包裹⋯⋯)會放到 Google Calendar 裡,避免它們混在一起。
復盤的時候,我會在原本的 check box 下方衍生出一個(列點式)階層,簡單寫下我對這則任務的簡短想法(心情、抒發、反思、疑惑、自我提問⋯⋯),不管這則任務有沒有完成。
歡迎訂閱【創作者經濟 IMO】電子報
https://creatoreconomyimo.substack.com電子報是以 Heptabase 編輯,免費試用 7 天,和我們一起寫下 IMO
https://get.heptabase.com/imo
一起來「Matters 創作者經濟頻道」即時交流
https://discord.com/channels/902816652347977758/1125636029676785674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