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氣候災難》導讀
作者:比爾.蓋茲(Bill Gates)
譯者:張靖之、林步昇
出版社:天下雜誌
3 月 1 日深夜,守候在電子書平台前,彷彿要搶購演唱會門票似的——是的,坐等 3 月 2 日解鎖,手刀購入比爾.蓋茲的新書《如何避免氣候災難》。
■ 至零方休的革新:從 510 億到 0
關於氣候變遷,比爾.蓋茲要我們知道兩個數字:510 億與零。
⚠️ 510 億,是全世界每年排放到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噸數。
二氧化碳是最常見的溫室氣體,但還有其他好幾種溫室氣體,例如一氧化二氮(俗稱笑氣)和甲烷;許多溫室氣體造成的暖化效果比二氧化碳還嚴重,例如甲烷,暖化效果是二氧化碳的 120 倍,只不過甲烷停留在大氣的時間不像二氧化碳這麼久——所以學界設計了單一度量單位「二氧化碳當量」(carbon dioxide equivalents,縮寫CO2e),來處理前開現象。
本書提到的 510 億噸,就是指二氧化碳當量。此外,書裡的噸,是指美噸(1 美噸 = 0.907公噸)。最後,為了文字的變化,有時會用「碳」做為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代名詞。
⋯
⚠️ 零,是指歸零,溫室氣體的排放必須減到零——零排放。
這個「零」不是真的零,而是排放的「淨值接近零」。首先,自然界的 碳匯(carbon sink)能吸收一部分的碳排;再者,務實地來看,人類完全不可能停止製造溫室氣體,但在比爾.蓋茲期待的未來零碳世界裡,也會有辦法清除因此排放出來的碳。
⋯
總結來說,510 億噸是現狀,而零是未來——2050 年前零排放——的目標。
■ 背景知識締結:W-H-A
接下來三章,被我歸類在「背景知識庫」的建立,作者和讀者之間,必須先締結一定程度的同步率,更之後的討論才有交集。
書中並沒有「W-H-A」一詞,這是我自己為了理解方便,私自取的代號,分別是「為什麼要歸零」、「零排放真的很難」及「氣候對話,一定要問的 5 個問題」——Why、Hard、Ask,串連字首而成。
Why 和 Hard 簡單帶過,我想聚焦在 Ask 上。這是比爾.蓋茲逐漸將自己理解的東西,在腦海裡築起的一個架構;要知道他是電腦軟體出身,而非氣候科學,但身為 蓋茲基金會(Gates Foundation)的最高決策者,勢必得悟出一套掌握全局的方法,這樣當新訊息進來時,才有足夠的背景脈絡去了解,讓資金挹注花在刀口上。
這種方式對瞭解任何新議題都很有幫助,值得我們效法。
✅ WHy - 為什麼要歸零?
「過度」溫室效應使地球暖化,溫度升高導致氣候的各種變化;雖然沒辦法把某個極端氣候事件歸咎於氣候變遷,但科學家可以預測大趨勢——機率增加了多少?
⋯
✅ Hard - 零排放真的很難
逐一盤點,眼前最大的障礙有哪些?化石燃料實在是太便宜,所以關鍵在於使清潔能源技術和目前的化石燃料技術一樣便宜、穩定——這句話從頭貫穿本書,不斷示現。
⋯
✅ Ask - 氣候對話,一定要問的 5 個問題
1. 這占 510 億噸多少比率?
這令我想到已故全球衛生推廣家與教育家漢斯.羅斯林(Hans Rosling)備受推崇的著作《真確》中,用來扭轉「失真型直覺偏誤」的方式——善用除法。有些人只單看總數,然而比例通常更具意義。
比爾.蓋茲廣邀全球富豪所組成的「突破能源」(Breakthrough Energy),只資助一旦研發成功並全面實施後,至少能年減 5 億噸的技術,就是抓 1% 左右的門檻值。
⋯
2. 你的水泥減排計劃是什麼?
這個問題背後的含義是,一個解決方案,應該考慮所有會排放溫室氣體的人類活動,一共有五大類,每個面向都必須照料到。稍後詳談。
⋯
3. 這是多少電力?
提出這個問題,是要對電的量詞有「具體」的概念:瓦、瓩、千瓩、吉瓦。
瓩 = 1000 瓦
千瓩 = 100 萬瓦
吉瓦 = 10 億瓦。
但這些都是抽象的數字,書中則是為它們賦予提示——聽到「瓩」,就想到家庭;聽到「吉瓦」,就想城市,「100 吉瓦」,就是大國。
⋯
4. 你需要多大空間?
有些電力來源比較占空間,可以參考的指標是功率密度(power density),讓我們知道在一定面積的地面/水面上,不同電力來源的發電量。
⋯
5. 這要花多少錢?
大部分的零碳方案都比採用化石燃料的成本高,這些多出來的成本,稱之為「綠色溢價」(Green Premium)。
綠色溢價可以作為一種衡量標準,從中看出我們——全世界——對抗氣候變遷的進展,可以逐一衡量各個產業實現零排放的成本,凸顯出哪些地方還需要創新,是做決策時絕佳的透視鏡,幫助我們把資源用在最能發揮作用的地方。
本書中半段,也是篇幅最長的部分,都是透過綠色溢價去澄明,五大類人類活動中,哪些是現有技術可以解決的,哪些是還需要突破的。
⋯
■ 比爾.蓋茲對核電的看法
在進入本書中半段以前,先附上整理好的〖精裝線上版〗心智圖 👉 由此去。
一方面,承前「至零方休」與「W-H-A」的回顧;再者,也是為「五大類溫室氣體排放活動」啟後:
我們如何用電,占年排放量的 27%。
我們如何製造,占年排放量的 31%。
我們如何耕種養殖,占年排放量的 19%。
我們如何運輸,占年排放量的 16%。
我們如何調節溫度,占年排放量的 7%。
儘管製造產品的排放量更大,但最重要的驅動力可是來自電力(用電)。
⋯
如果有零碳電力,就能用在其他活動上的去碳化,所以發電技術的突破,可謂攸關至極。這裡就下方圓餅圖,左半部三種零碳能源,摘錄一些資訊。
以美國來說,有豐富的太陽能和風力資源——這不是普遍現象,而是例外——故著墨不少再生能源探討;「風光發電」在實現零排放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但仍需要透過其他發電方式,來補充其不足,即「間歇性電力」這個不穩定的特性。
至於水力,在美國,可開發的水力發電資源幾乎都已被開發了,成長空間有限。
接下來,比爾.蓋茲對於核電的看法是:
□ 這是唯一證實可以不分晝夜、不分季節、不挑地點,穩定且大規模發電的零碳能源。 □ 沒有任何其他清潔能源能做到目前核能發電給我們的這些好處,而且是還差得很遠。 □ 如果希望未來電力網能以可承受的價格去碳化,很難想像要如何不增加核能的發電量。 □ 核電有很多問題已經不是什麼秘密 ⋯⋯。但我們面對的方式竟然不是著手解決問題,而是直接停止發展這個領域。 □ 核能發電技術還是要改良,就像我們改良汽車一樣,把造成事故的問題逐一分析清楚,再設法以創新來解決。 □ 全球重新認真發展核能領域。這個領域太值得期待了,不應該被忽視。
除了上述三個「老面孔」外,還有更多能源革新方案。像是 碳捕集 技術——原來「火廢料」也是可以比照核廢料的處置,把它隔離封存起來呀!
■ 讀後感:掙脫二元對立的框架
以前看過幾本能源、氣候議題的書籍,有些枯燥乏味,有些過於高冷(預設讀者是專業研究者),然《如何避免氣候災難》並沒有這道隔閡。
彷彿置身台下,聽一場 TED 演講。比爾.蓋茲似乎掌控了「聽眾」的節奏,不時運用一些巧妙的比喻,滿滿的同理心——在談避免氣候災難前,得先幫讀者克服種種阻礙,避免另一場閱讀災難,是吧!
⋯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種感覺?每當碰觸這類議題時,常常陷入《真確》一書提到的「二分化直覺偏誤」陷阱裡,傾向把各種事物分成截然不同的兩類,但本書掙脫這框架。
就拿燃煤和天然氣發電廠來說,縱使它燒化石燃料,只要備有碳捕集設備,也可以歸入零碳選項——畢竟目標是實現「零排放」。
肯定化石燃料的平價和穩定,但也希冀清潔能源技術迎頭趕上。
再拿創新一事而論,我們常聽到網路上有人在戰「文組(青)誤國、理組治國」的嘲諷,只從嚴格的技術角度來思考能源創新。但比爾.蓋茲卻這樣認為:
創新不僅僅是發明一台新機器或新製程,還包括對商業模式、供應鏈、市場和政策提出新穎觀點,以協助新發明問世、達到全球規模。創新既代表全新的工具,也代表全新的做事方式。
為此,我們需要各種學門的鼎力相助,拯救氣候不分文理組,對嗎?
⋯
最末,這本書也承襲《真確》裡帶給我們的進步樂觀。
這不是樂天派的一廂情願,而是具備基於事實的世界觀後,理解世界並沒有看起來那麼糟,就能明白必須採取的行動,從政府到個人——也是書中後半段的討論——努力讓世界愈來愈好。
我看完了這本書,殫精竭力地留下一絲足跡,願漪起你心中的波紋。
這是我的行動。
謝謝各位看到這邊,隨喜附上我的【Facebook專頁】,以及【讚賞公民2.0贊助】連結。
🌱 閱讀臉書 👉 https://www.facebook.com/penfarming。
🌱 筆耕不輟,定期灌溉 👉 https://liker.land/leo7283/civic。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