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
何必

国内出丑海外哗然

国内出丑海外哗然

                                         2004年4月29日

何必

“劣质奶粉震撼海外华人,媒体吁勿一切向钱看”。4月28日法国巴黎出版的《欧洲时报》就“中国大陆的劣质奶粉事件”说,……(略。)

笔者有不少亲友在国外,与他们保持着经常性的联系。近一段时间,当在电话或电子邮件中就“劣质奶粉”事件问及他们时,都说已经知道此事;而再询问他们对此事的态度时,却几乎同样地表示“无言以对”——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

可能,这就是最直接而有效的反应。当媒体上还在热炒什么举世瞩目的丰功伟绩、万众一心的歌功颂德、制度演进的歌舞升平时,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形形色色的事件却一直给这种别有用心的宣传一次次无情的痛击;如果仅仅如此也还可以,但问题是,随着这种报道的层出不穷,使人们对于自己所赖以生存的周边状态的信心发生着动摇,并逐渐将开始于改革开放之初的所谓“三信(信仰、信任、信心)危机”花样翻新地推向新的高度。尽管宣传部门还是坚定不移地沿用已经烂熟于胸的套路,每逢什么突如其来的危机发生,第一个反应就是先要保密。前不久(4月20日),位于北京市怀柔区雁栖镇的北京中发黄金有限公司八道河冶炼厂氰化氢气体泄露,共有18人中毒住院,其中3人死亡,重度危险1人,轻度症状7人。但当时,北京有关媒体就接到宣传主管部门的紧急通知,要求不得报道此事;4月22日,北京出现新的非典疑似病例,有关部门要求所辖媒体只能采用新华社通稿,而不准进行自主采访。在张文康、孟学农由于隐瞒疫情而丢掉官职一年后的今天,作为官僚系统中的惯例,这种习俗还是被死死地固守着,公众的知情权依然被顽强地剥夺着。不过,在网络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想依靠传统的思路与手法屏蔽公共信息,难度也的确是大了些。去年的孙志刚事件最先就是在互联网上炒得越来越热、到最后导致实施了几十年的收容遣送制度的废止;而现在已经不允许媒体谈及的黑龙江宝马车撞人案也是从互联网上闹得轰轰烈烈的。在这种信息环境里,要想完全封锁公共信息,所花费的代价比起过去要大得多,而且所需要智慧也远非简单体力劳动所能胜任。相形中,各种各样的负面消息屡屡展现在国人眼前也就不是什么稀罕的事了。

不知道是我太悲观而总是敏感于那些带有揭露阴暗面的消息,还是由于信息的发达使得原本隐藏着的丑陋大白于光天化日里的频率增加致使对于媒体现实环境不大适应,撰写的稿子更多地都是在嬉笑怒骂背后暗含着无尽的辛酸。落实到个人生活上,则也有了不小的变化。逐渐地,成为十足的理性消费者,从来不相信什么广告宣传,却很认知那些“除非有病,凭什么只拿美国人十几分之一的收入却要花比美国人多几倍的价钱购买汽车”的说辞,在房屋、汽车等大宗消费品上拒绝任何推销,保持着连续十几年租房子住的经历,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在首都却没有自己名下的房子,这也是为周边不少人感觉稀奇的行为;而且,把手机干脆改回到寻呼机。2002年笔者在中央电视台做一挡演播室对著名经济学家访谈节目时,曾经私下对那些嘉宾谈到我注定不会附和什么消费潮流,断然不会把钱花在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的大宗国内消费上,省得给自己本来就不平静的生活添堵。很多嘉宾闻得此言,回应说如果多一些我这类货色,启动内需恐怕很难做了。

抱着怀疑的态度看待周围的所有事务,自然会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身边,也总是被那些乐观人士们不屑,似乎总上拿着放大镜在鸡蛋里面挑骨头。不过,河北那个19岁的小学女教师拿刀把班上41个孩子手心划破、马加爵残忍地杀害了4个同班同学、频繁发生的动辄死亡10人一上的重特大交通事故等等,都让与我观点立场相左者噤若寒蝉;如今,这“劣质奶粉”事件的出现,更是再次触及到了人们基本良知那最敏感的界限,考量着社会伦理的边界。前两天,北京现代商报曾经呼吁,别让中国成为全球造假王国,大概也是喊出了郁闷之中的心声。到现在,国内“劣质奶粉”引起了海外华人的震撼,也就是说,丑恶毕竟关不住,总有时日走出国门家丑外扬,展示在世人面前。

就在本文写作过程中,有又消息传来,来自河北香河的毒韭菜进入北京,目前正在严查。这种韭菜使用了严禁使用的3911剧毒农药,外观好看但却对人体有严重危害。这类事情在媒体上被揭露,可能并不是由于悲观者作孽。现在什么都可能造假甚至有毒,光是食品领域就已经暴露出了太多的问题。面对这些,怎么能让人乐观起来?而凭着这些,又怎么能走向世界?重视公民素质教育和社会公德心教育,这大概也绝不会是可以毕功一役,毕竟,素质与公共道德从来就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有显著改观的;在发展就是硬道理的总体思路下,经济增长被置于首要位置,道德自然旁落。

那么什么时候,人们才能过上塌实点的生活,并给世界一个良好的国家形象呢?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