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
何必

北京地铁千万别炸

北京地铁千万别炸

                                         2005年7月18日

何必

北京市近期一再发出加紧建设城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的信号……(略。)

“假如北京遇到伦敦爆炸将会怎样?”这是这篇报道的标题。大概现在的媒体中,也就是新华社还有这样的胆量与能力使得如此耸人听闻的标题能够通过新闻审查并得以与公众见面。这样的发问真是很有意思,分明是考验人们的想象力以及对现实周边生存环境的熟悉程度。通常,这种发问只是出现在网络上的讨论区域,而作为全国性媒体的标题,也还是比较少见的。

这篇稿件发表后,被网络转载,并设置了评论区。网上对于这个题目及所涉及的内容有些什么样的议论呢?

“这也可以假如?”、“写这篇文章的用意何在?”(看来还是有人对该杂志的用意提出质疑,人们对新闻媒体惯用的报喜不报忧已经很司空见惯了,稍微过头一点就会被看作是对社会的挑衅);

“没有那么多如果,还是相信因果报应吧,炸伦敦是有原因得,不是去炸着玩的”(如此缺乏基本人道的观点让人胆寒);

“哪的外国人多,哪就应该加强建设,不能丢国家的丢呀……非省会城市、小县城就算了”(这种把同胞生命看作草芥的思维也算是中国特色了);

“‘标本兼治 任重道远’少在文章里出现这种八股式的空洞口号”(这应该是入流的观点)、

“首先封锁消息,然后再安慰大家,,,,没事:)”、“中央领导会做批示,会成立调查小组,中央电视台会报道”、“连中国这个基地组织的大后台都敢惹?那不是大水冲了龙王庙了吗,只能说明国家对外政策有问题”、“不要紧张,中国不怕死人,只要有如此信念,就没有恐怖生存之余地”、“首先宣布已把损失降到最低点,然后号召全国踊跃捐款”(这几条所指向的内容倒很符合中国特色);

“立即向日本开战,一定是日本人干的”(这好像也太牵强附会无理取闹了);

“我们的社会是如此的和谐,怎么会发生爆炸呢?”、“我国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能有恐怖事件发生”、“中国没事,咱的制度好,不能发生这样的事”(不知这种说法是在什么心态里发出的);

“不会有太大影响,因为北京和伦敦的繁华程度相差太远,我们还没发达到一两个小爆炸就瘫痪,所以这个问题不适合于我们”(这似乎很缺乏基本的公共安全常识,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与城市繁华程度并无直接关系);

“反恐是全世界人民的事情,中国需要小心,防止敌对势力对中国下黑手”、“这种假设根本就不成立,因为中国从不支持美国的恐怖主义行动,所以不会遭到报复”(这种结论把公共安全与恐怖主义划上了等号,而目前中国越来越频繁的群体性暴力事件的都是中国人针对自己同胞的,同日消息,长春舞厅发展爆炸警方封锁现场,大概也提示了与国际恐怖主义没什么瓜葛);

……

网上的议论还有“现在的社会贫富不均,很难说啊”、“等到活不下去的时候,普通公民也会成为‘恐怖分子’的”、“没事的,国人会临时抱佛脚,谁出事谁倒霉”、“没事!领导全有专车,反正死的全是老百姓”、“肯定能死很多人”、“别说像伦敦的爆炸了,就是几场雨雪就让北京半瘫了”、“踩死的肯定比炸死的多!”、“会乱作一团”倒是让人感觉说的还比较接近问题的实质。

开篇文章提及,7日伦敦地铁发生连环爆炸案后,经过几小时全面封闭,当天即实现部分运营。次日除了爆炸现场仍在封锁清理中,其余地方都已正常运营。伦敦金融城的交易也很快恢复,秩序井然。相较而言,中国还鲜有城市具有这样高效的应急治灾能力。

说伦敦地铁爆炸案发生后没多长时间就恢复了正常,大概是想告诉中国人,只要有相应的安排,这是可以做到的。

既然做这样的比较,《特区文学》2002年第1期曾经登载过这样一件事,让人看过后五味杂陈。美国《读者文摘》中文版2001年6月号载文《还有人拾金不昧吗?》。文章说,《读者文摘》想知道世界各地的人捡到钱包会怎么做,于是准备了1100多个钱包,派编辑“丢失”在世界各地大小城镇,每个钱包里有相当于50美元的当地货币,还有姓名、电话,以便拾金不昧者通知失主。他们把钱包丢在人行道、停车场、商店、餐馆、电话亭、办公楼和教堂的门前,然后坐在一旁静静地等候。结果文章按各个国家和地区钱包归还的比例,列表分了两大类:第一类为“表现出色”——挪威100%,丹麦100%,新加坡90%,澳大利亚70%,日本70%,美国67%,英国65%,法国60%;第二类为“表现平平”——荷兰50%,德国45%,俄罗斯43%,菲律宾40%,意大利35%,墨西哥21%。文章说:“北欧人的表现实在让其他国家的人汗颜。”此外,新西兰、韩国人也很诚实。被测试的国家还包括瑞士、加拿大、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和阿根廷。撒遍全球的钱包,56%被各国的拾金不昧者归还了。《读者文摘》用大字打出他们的结论:“事实证明,诚实的人仍占多数。” 他们告慰世界人民,放心吧,这个世界还算美好。但这个调查却没有放到中国来。当人们设想如果在中国调查会遇到什么样的情景时,却出现了不少人斩钉截铁地说碰到地上的钱包绕道走、说不定其中有什么骗局的怪现象。要是那杂志社真的来测试,那会是什么样一种情况呢?钱包在那儿死活没人碰,天渐渐黑了,人们更不敢碰了,可能连扒手也不敢碰了,也怕是圈套。《读者文摘》的人顶不住了,只好自己捡回来,灰溜溜地回到酒店,向总部报告,不料总部一听,兴奋不已,立即命令记者写一篇可读性更强的报道:《神秘的国度费解的民风——钱包测试的怪异结局》。

假如北京遇到伦敦爆炸将会怎样?这种发问实在是太有针对性了。可如果抛开新华社那篇被网上评论作“少在文章里出现这种八股式的空洞口号”的官样文章,能够让人想到些什么呢?

去年春节期间北京密云灯会发生踩踏事件造成37人死亡20多人受伤的悲惨结局,这还是在一个露天的区域,如果地铁里发生爆炸,那么这种“角马效应”(大批角马上岸时一只跌倒就会被后来者接连不断地踩而永远站不起来了)的场景将会是必然的行为选择,无论男女老幼都只顾自己逃生而不惜以周围人的生命当作代价,完全的丛林法则将成为唯一的规则;

按照新疆克拉玛依电影院发生火灾时的情景,我们也会看到无视老人、妇女和孩子的存在而唯官唯大地“让领导先走”;

趁着混乱浑水摸鱼谋财害命,发现乘客财物而不惜在火上加油犯上作乱,盗窃抢劫成为亮丽的风景;

启动紧急预案,但就像区区一个井盖竟然牵涉到18个政府部门而无法针对其丢失造成人员伤亡定责那样,政府部门权属与职责的混乱导致各机构与部门在对生命的绝对冷漠的基本态度与立场的指导下,互相推委塞责,延迟救助举措的实施,直至原本可以避免的大量伤亡发生后,最终还是找不到责任人(部门);

新闻媒体不约而同地集体哑然失语,等待着宣传部门对于宣传口径的指示,最终可能避重就轻地发布消息,甚至只当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

级别越来越高可专业性越来越差的领导到云集起来现场视察,指挥部署现场工作,外行领导内行,凸显行政权威的无处不在;

政府对外发布消息,并号召国人踊跃捐款,最后社会发现很多捐款被各级官员截留购置豪华居所或干脆拿到境外赌博;

动员社会资源参与救助,人们热泪盈框挥霍着残存的同情,到后来却发现政府的征用是无偿的,根本得不到任何补偿,于是,那些曾经的热泪变成了供人耻笑的凭据,而响应征用的行动与财富也被笑柄为对周边的愚钝无知而永远抛向了黑压压的天际再也回不来;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