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m
silm

喜愛讀書,喜愛詩,更喜歡哪個? [大家不用困惑,我關注和拍手都是很隨性的,不用一定回拍,也不用一定回關。因為我是把追蹤作為一個個人閲讀器,不定期梳理,隨着自己的關注變化,關注再取關,取關又關注。所以不要困擾,都好,都好,大家一切都好。^_^]

扁鵲治病

《戰國策》裡有這樣一個故事。

扁鵲去給秦武王治病,在一番問診察看後,扁鵲認為自己完全可以治好武王的病。

但這個時候,秦武王身邊的人卻七嘴八舌,明裏暗裏地對武王說:您的病出在眼睛上,也出在耳朵上,說是一定能治好,可不一定確實能治好。而且,就算他勉強治好了病,您的眼睛耳朵,也會受影響。

秦武王聽了這些話,難免心裏不犯嘀咕,最後還是將這些風言風語當面告訴扁鵲。

扁鵲非常生氣,本來以為這次見面就要治好武王的病,沒想到這個人,竟然為了那些無根據的話,生起疑心,猶豫不決。他憤憤地扔掉了治療工具,對武王說:

「你和我這樣真正的醫生來決定治病,卻又因為那些根本不知道醫術的人議論,就反悔猶豫,將本來說好的事情,再次推翻。」扁鵲憤恨不已,最終甚至開始指斥武王的治國,「像您這樣辦事,不光是您自己的病,就連這個秦國,都要痛快忘掉了。」

其實,經過劉向整理的《戰國策》,雖然包含了很多歷史史料,但它的主體終究是當時策士們揣摩練習如何說服當政者的課本,因此這個故事只能說更近於寓言。歷史所記載的秦武王,也不是因為病情嚴重而死,倒是自己逞強,偏要去做大力士舉重重的大鼎,壓斷骨頭而亡的。

但故事流傳下來,還能讓千百年後的人,讀來仿彿就在身邊發生過,可見故事所講的事兒未必為真,但其中的邏輯和情感,卻一定是深深植根於我們身處的人群之中。

說起來,秦武王身邊的人之所以敢于妨礙治病,其根源就在於這麽說,不僅沒有觸犯秦武王,反而還讓他覺得身邊人真心為自己着想。而扁鵲這個外來人,能夠大言不慚地打包票,反而顯得居心叵測。

宋真宗在澶淵之盟後,不就是如此對待寇準嗎?同樣的身邊人,也是如此說的,「寇準能夠成功,其實是把皇帝您當作孤注一擲的賭注罷了。」所以即使扁鵲治好了病,也是無用,證明不了什麽,反而是秦武王的身邊人,無論這場病到底治好還是沒治好,都能夠從中取利,站在不敗之地。那麽,像扁鵲一樣的人,又能如何呢?最好的結果,也無非就是扔下手裏的針石,痛斥一頓糊塗蟲,然後撒手離開吧?

可惜,這樣的結局也是一樣千難萬難的。

只要回頭看看歷史,就能發現所謂滅國大功,最終的結果,往往都讓人心驚膽寒。做事的人千辛萬苦,但最終總是抵不過人心上的遊移,因為做事的人,重在事情上的成功,可說風涼話的人,卻在於掌控權勢之人的心事。

這就是所謂「做事還得做人」「低頭拉車,也要擡頭看路」之類世故之言流傳下來的原因。什麽是最糟糕的社會?這種世故不僅沒有消亡,反而成為智慧的代名詞的社會,就是最糟糕的社會。

這樣的社會當然不會長久存在。但這樣的人心,卻總是在不停輪迴。其根由恐怕就不僅僅在於所謂的道德聰明。正如毒販子挑女婿,不會中意一個販毒大王;政治家選手下,也從來都是喜歡老實人。所以,漢武帝殺來殺去,最終挑揀來的,卻是一個外國人,一個奴僕,一些僥倖活下來的精明老實人。連卜式這樣記在歷史中的人物,都要先被懷疑是不是別有用心,便能明白這位外表赫赫的帝王,其內心該是有多麽惶恐,多麽孤獨。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