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m
silm

喜愛讀書,喜愛詩,更喜歡哪個? [大家不用困惑,我關注和拍手都是很隨性的,不用一定回拍,也不用一定回關。因為我是把追蹤作為一個個人閲讀器,不定期梳理,隨着自己的關注變化,關注再取關,取關又關注。所以不要困擾,都好,都好,大家一切都好。^_^]

皇甫謐的藥

西晉雖然短促,但其中頗有耐人尋味的人和事。我雖然喜愛讀讀古人事跡,但對此多不甚了了。即使用陶淵明之「不求甚解」而自解,也是有愧的。但書無涯,人則有時盡,則多讀少讀,中與不中,未必就不能說來聽聽。

譬如夏日巷口,夜來得遲,暑熱雖燥,卻有清風徐來;一杯茶,兩張桌,三四閒人,說那五代十國不知所云的興旺變化,則難怪當年之市井小兒,要為劉備而嘆,為曹操而切齒了。

皇甫謐終生沒做官。

鄉人勸他,官吏逼他,皇帝也一封接一封,恩威并施,催他來做自己的官。

他的答復是一篇一篇的文字,然後被收入史書,成了我們今天也能讀到的人和心。

說起來,他年輕時,并沒有什麽大的追求,更不是那種人人誇耀的鄰居家小孩。因為生母早逝,所以過繼給了叔父。他晃晃蕩蕩,只知道四處遊玩,到了二十歲,仍然不改這沒有志向的模樣,自然也就成了他人眼中的傻子。

如今想一想,很有可能,這只是人的常態。

大凡懂事讀書,便要解除這個社會的規則,如此這般,這般如此,總要在那已經設立好的路途上,選擇一條來走。可皇甫謐的眼裏,并沒有這些「必然」,因此他也沒有什麽一定要付出的道理。

當然,這只是我的一種猜測, 姑且說說,姑且聽之。正是:

「晚風約有溪南叟,劇對蟬聲話夕陽。」(徐菊潭)

卻說這皇甫謐到了二十歲,有一日忽然得到些瓜果,沒有自己吃個開心,反而回轉身,到了家裏,獻給了自己的叔母。

這位母親姓任,史書記為任氏,她看到這孩子,心中百感交集,說:

《孝經》云『三牲之養,猶為不孝』。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何以慰我?」因嘆曰:「昔孟母三徙成仁,曾父烹豕從教。豈我居不卜鄰,教有所闕,何爾魯純之甚也!修身篤學,自汝得之,與我何有。

因對之流涕。

這便是他發憤求學的緣由。

但我總在想,雖然史書上說,他聽了任氏的話,又看到了母親面上的眼淚,心中「感激」,也就是被觸動了心中二十年沒有撥動的弦,終於要做一些事情了。

看起來是個發奮讀書的勵志故事。但我讀完此篇傳記,總是有些東西,在心中來回掠過,卻難以捉摸其中真實面目。到底皇甫謐是為了什麽而決定自己未來的一生呢?他在這二十年中,到底是因為什麽,才無所事事,不能早早決定呢?那麽,他此後的人生,雖然名聲鵲起,青史留名,但在他自己的心中,所思所求,是否與他原本心中孩子,仍然一致無二呢?

《晉書》對他的評價是「素履幽貞,閒居養疾,留情筆削,敦悅丘墳,軒冕未足為榮,貧賤不以為恥,確乎不拔,斯固有晉之高人者歟!洎乎《篤終》立論,薄葬昭儉,既戒奢于季氏,亦無取于王孫,可謂達存亡之機矣」。

評價他是一個高人,則在於其以處士終身,并沒有用世的欲求。而說他能夠通達存亡的關鍵,則是因為他在生死上的一種近乎透徹的態度。

當年楊王孫打算裸體下葬,其實是有矯正當世的想法。而看了皇甫謐自己所寫的《篤終》,則只覺得他自己對於人世間的一種深刻的體會。其中仿彿有一種關於「身為大患」的古老回響。則皇甫謐最終決定不出不為,除了那纏繞半生的病情,似乎也有一種莊子般的相忘於江海的體會。

但他為何要吃寒食散呢?

這又是另一種讓人費解的事情。

寒食散的危害,可以參考余嘉錫先生的考證。皇甫謐自己「初服寒食散,而性與之忤,每委頓不倫,嘗悲恚,叩刃欲自殺」。幸好他的叔母仍在,勸解了他。

我讀到這裡,心中似乎多了無法見到,卻真實存在的一種柔情。

可以說,皇甫謐的一生,就是在讀自己的書、做自己的事和解釋自己為何要讀自己的書、做自己的事上,不斷反復的。如此想來,當年他在二十歲時發憤,到底是為了誰,深思下去,卻又顯得含糊起來。

「人之所至惜者,命也;道之所必全者,形也;性形所不可犯者,疾病也。若擾全道以損性命,安得去貧賤存所欲哉?吾聞食人之祿者懷人之憂,形強猶不堪,況吾之弱疾乎!且貧者士之常,賤者道之實,處常得實,沒齒不憂,孰與富貴擾神耗精者乎!又生為人所不知,死為人所不惜,至矣!喑聾之徒,天下之有道者也。」

這或許就是他自己的選擇。人非野人,怎麽能完全拋離一切?這或許就是生的痛苦。有所牽絆,方有所生。

皇甫謐並非短命之人,只是一生都與病痛相伴,但在這病痛之中,反而讓他對於生命本身,有了更本質的理解。

自然,這也是我的猜測。

或許他就是一個古怪難以合群的病夫呢?

寒食散是吃不得的。

但誰又能夠拒絶一種包藏着「可能」的藥呢?

生來羈絆,所以才二十歲也要發憤讀書;死也羈絆,才不得不諄諄告誡自己的兒孫,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安排身後事。

皇甫謐還以一個醫道中人的形象留存在歷史中,據說他把三部醫學著作(《素問》、《靈樞》、《明堂孔穴針灸治要》)編著成一本《黃帝三部鍼灸甲乙經》,是後來學中醫、學針灸的人,不可不讀的一本書。

这颇让人觉得人生之滑稽,一切之聚合反复,恰如小丑本人的内心。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