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llory
Mallory

《宇宙探索编辑部》,新时代的鬼故事

从剧作角度来说,这部电影的水平并不高超,充满了缺陷。而且最后强行回到的价值观又是非常俗套和保守的。

这部电影是4月1日愚人节当天上映的,目前(4月9日)累计票房3100万,并不是很理想,特别是对比已经上映了两周的《铃芽之旅》,截止目前《铃芽之旅》在排片上还保持着19.8%的高场次占比,而《宇宙探索编辑部》仅有2.1%,而且预计未来也不会像《隐入尘烟》那样有反转翻盘的机会。

与票房热度成反比,《宇宙探索编辑部》在豆瓣开分8.7,目前也保持在了8.4的高分上。所以这部电影注定就是一小部分人会喜欢的古怪癖好冷门电影,也由此具备了一种邪典电影的气质。这部电影早在2021年就在平遥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和香港国际电影节都放映过一轮,都斩获过不少奖项,可以说是这三年来口碑非常好的电影。

现在观众们对这部电影贴上的标签有,科幻片,喜剧片,伪纪录片,甚至还有公路片。

那我看完这部片子之后的感受呢,它应该算是伪科幻片,真喜剧片,非典型的伪纪录片,也算不上是公路片, 它是一部很奇怪的片子,首先它谈不上科幻。

科幻在这部电影里更像是一种幌子,在科幻的幌子下面,其实内里是对是小众人群的内心的探索。科幻片通常是要对外部世界进行探索的,会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充满想象力,而这部电影,是对人内在精神世界进行探索。

所以这部电影中提到到关于宇宙的概念,有一层意思应该就是指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就是宇宙。

比如说这部电影里反复出现人类DNA双螺旋的意象。第一次是孙一通说自己在电视屏幕的雪花点里看到了一种螺旋的形状,最后发现,他所说的螺旋的形状是人类DNA双螺旋,在电影结尾处,孙一通带着唐志军进了一个山洞。山洞的石壁上画着外星人形象的原始壁画,在壁画最中间,画的是一个巨大的双螺旋。到了电影最后一个镜头,从精神病院的楼顶往上拉,一直拉出地球,拉出太阳系,看见无数个星系最后组合成的也是一个双螺旋。

这种手法其实不是什么高明的手法,他很直给,导演就是想告诉观众,这部电影关心的是个人的内心宇宙。

这部电影是用一种很现实主义的方式去拍一种抽象的精神状态,拍的非常的飞,在这部电影的后半程,唐志军自己一个人进山去寻找孙一通,从那里开始,它让我想起奥利弗斯通的《大门》,一个描写摇滚歌星精神世界的电影。这两部电影在给我的感受上,有一种奇妙的相似性。

电影的主角唐志军,被塑造成了一种很典型的八十年代理想主义者,曾经是时代的弄潮儿,而在过了三十年后的当下,他成为了时代的弃儿。这个角色的设定并不算新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导演孔大山还是编剧王一通都是没有经历过八十年代的,这种失落的理想主义者的设定只是一种想象,一种标签。甚至他们对八十年代一些文化现象进行了挪用,比如说头顶铝锅接收宇宙电波,这种对于过去出现过的荒诞人类行为,被重新挪用到了影片中,其实是对这些旧的现象做出了新的解构。

全片看上去像是一个已经过去的时代,在当下我们所在的这个时空中留下了的长长的余韵。全片第一场戏是电视台采访年轻时的老唐,时间显示是1990年的1月。这场戏就是用来刻画老唐的形象,一个从八十年代走过来的,怀着炙热的理想的知识分子。老唐的这种偏热的理想主义是贯穿了全片的,他的信念就是外星人是存在的,找到外星人就可以帮助全人类。怀着这样的信念才开始了漫长的西行之旅。也就是这样的信念,当整个团队走到深山中,遭遇了行李和帐篷被烧毁,食物也只剩几只土豆,大家士气低落,打算打道回府的时候,只有老唐还是决定坚持下去,就算是一个人,他也要把这条路走到头,去看看路的尽头到底有没有外星人。

这其实是被电影重新解构后的理想主义。八十年代的理想主义是什么样的,八十年代的那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是什么样的,在这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这些旧的元素在电影中被解构之后,出现的这个老唐的形象,一个和时代格格不入的精神病患者的形象,虽然全片并没有点明老唐是精神病患者,但老唐在家的第一场戏,就是他指着电视机说,「这不是普通的电视雪花点,这是宇宙诞生时的余晖」,甚至还用一种金属的工具往自己头上抓的时候,观众都意识到了老唐的精神状态是不太正常的。

我为什么会觉得这部片子很飞,正是因为这部电影在前半部分展示出来的种种事件都是荒诞的、不合逻辑的,虚假的。最明显的一场戏就是冰柜里的假外星人那场戏,一个带着山东口音的农民突然拿出了一个宇宙公德箱追着老唐跑,而这个农民的床头还放着一本读了一半的《十万个为什么》。

导演说,整部电影就是根据这一场戏衍生而来的,而这一场戏则是有现实依据的,灵感是2013年的一个真实的电视采访,一个农民说自己电死了一个外星人,并且还打开了冰柜给记者展示了外星人的尸体。

在这一桩真实事件里,这个被采访的农民非常的严肃认真,当他讲话越严肃认真的时候,荒诞感也就越强烈。因为所有看着这一幕的人都知道那个躺在冰柜里的外星人是假的,是塑胶做的。观众的观看乐趣就是想看看这个没有受过什么文化教育的农民信口雌黄,编故事能编得有多离谱。

同样,对于这个接受采访的农民来说,他是处在一个被观看的地位,对着他拍摄的摄像机将他这一套表演都无情地呈现给了电视机前的观众,观众可以站在一个智商和道德的制高点来取笑他,消费他。

这里出现了对立的两方,一方是高高在上看闹剧的观众,另一方是沉浸在自己的拙略表演之中的被采访者。

这部电影最大的反转就出现在这里了,如果双方发生了反转呢?如果这个农民所讲的是真的,如果那些荒诞和离谱的事件都是真的,如果那个冰柜里的外星人是真的,如果那根外星人的腿骨真的一直在变长。

如果这是真的,what if?

只要这个如果成立,那整个世界就发生了倒转,电影就带领我们离开了之前高高在上的正常人的视角,而走入了老唐的精神世界,一个看上去不太正常的精神世界。

从这个反转开始,电影就真正进入了华彩的章节,也就是我感觉非常飞的那一部分。

这部电影的大概前三分之一,也就是在第二章节「蜀道难」之前,故事都是发生在北京的。北京的这一部分就是现实的部分,老唐在这一部分展现出来的是一种破败感,一种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感。导演拍了一个镜头,是老唐走在北京地标建筑,央视的大裤衩前,晚上的那幢楼如同一个巨大的世俗世界,灯火通明,非常热闹,而老唐只有一个小小的,摇晃的影子。一个被时代甩开的个人,与整个时代之间的关系,就在这个镜头里呈现了出来。

在整个北京这一部分的戏里面,老唐离自己的梦想最近的一次就是他被卡在那个假的宇航服里,快要窒息时,消防车为了救他,将他从窗口吊了出来,当然这里是导演非常得意的一个设计,给了老唐一个大特写,他以一个似乎摆脱了地心引力的姿势漂浮在空中,操作吊车的司机以一种见怪不怪稀松平常的神情抬头看着他。

他就是他在现实的世界中最为接近他探索宇宙梦想的那一刻。

从电影的第二章「蜀道难」开始,老唐组织的这个寻找外星人的队伍就进入了四川,从这里开始就逐渐离开了现实世界,进入一种魔幻,或者是玄学的空间。

我觉得导演把地点选在了川蜀真的是非常好,很明智的一个选择。因为四川就很适合各种怪谈故事,当年还珠楼主写的玄幻小说《蜀山剑侠传》,故事发生地就是在川蜀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因为这里有数量众多的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也因为这里的天气常年都是阴雨,很少看见太阳,山上常年被云雾围绕,所以从自然环境上来说就很容易激发人们对这里产生一些奇幻的想像。

与北京那种都市的现实感相比,川蜀的整体氛围就很离奇和魔幻,所以从第二章进入到四川开始,整个感觉就开始飞起来了。

这里说一个我喜欢这部电影的一个细节,就是在老唐他们找到了孙一通所在的那个村子之后对村里的那些孃孃进行了采访,那些采访我很喜欢,孃孃都非常的真实和可爱,特别是那个听到了别人的问题,但是故意说「我听不见,我是聋子」的那个孃孃,刀子嘴,但却是热心肠,只有几句台词,但很快就能把人物形象立住,非常妙的一个细节。

另外就是在进入到四川之后,你明显能感觉到这个片子离科幻越来越远,而离玄幻越来越近。

其实我们的文学传统里面,科学幻想这一块是非常弱的,我说的是从古至今的一个文学传统,而不是单指这五六十年里中国科幻的兴起。对比起中国两千多年文学传统,这几十年来兴起的科幻热潮其实是非常微小的。我们的文学传统中有很深厚的神话、志怪、剑仙、武侠这样的基础,这些都是前现代社会所会产生的一些文化,因为这些需要的仅仅是想像力。而科幻是在进入现代社会时产生的一种文学,除了需要强大的想象力之外,还需要扎实的科学理论作为基础。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宇宙探索编辑部》不是科幻片,虽然导演一直说电影里外星人是存在的,最后把孙一通接走的也是外星人。但是别管导演怎么说,这部电影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过任何经过科学理论推演得出的结论,或是因为科学理论而产生的情节上的推动。这部电影里有科学理论来告诉你为什么石狮子上会落满麻雀吗?《流浪地球》可是把为什么地球要流浪,以及怎么把地球推走,这里面的科学理论以及理性的推理都呈现给观众的。

这个片子里男主角老唐的每一次行动都是出于一些玄幻的,科学不可解释的原因,比如看到了一个视频里出现的奇怪天象,然后遇到了一个给他一根外星人腿骨的人,然后又去找一个丢失了石球的石狮子,就是这样一个又一个玄幻的原因,带领着老唐走到了最后的山洞,并且还告诉老唐,你只能走到这里了。这就特别像什么《圣经》里上帝让犹太人离开埃及,去往应许之地,走到一半再告诉他们得在西奈的荒野里住上四十年。

然后里面孙一通的每一首诗都是一次预言,预言即将发生的事情。孙一通在里面扮演的角色就是一个被选中之人,一个先知。

孙一通作为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人,为了表明他文化程度不高,还特意说明了一下,他没其他书,只有一部新华字典。那他为什么会写诗呢?导演其实也没给出解释,但是说了一句:数学太确定了,我不喜欢,我喜欢语文。

其实这部电影一直在创造一种模糊和不确定的空间,在剧情无法用理性解释的时候,还给主角吃上了蘑菇。

唐志军在独自进入深山寻找孙一通时,因为粮食不够,而开始采集蘑菇。有一个镜头是他手里拿着一个特别大的蘑菇在端详。其实我看到这里是笑出了声的,因为这个表述过于明显。

其实无论中外,在文明早期都会有一个祭司阶层,祭司阶层是负责人与神之间的沟通的,而沟通的一个途径就是祭司去吸个什么烟,或吃个什么蘑菇之类的,这样就能帮祭司见到神,并和神沟通。

所以在唐志军和蘑菇相遇之后,接下来就出现了一系列的堪称神迹一般的事件,比如说他看到了那只失踪的驴,找到了孙一通,在神秘的山洞里看着孙一通羽化成仙。

所以《宇宙探索编辑部》不是科幻片,它是一种玄幻志怪电影,一种精神上的电影,一种意识流电影。以四川这片有着浓重的前现代氛围感的背景,讲的还是读书人,知识分子在精神上的困境。

在豆瓣的高赞短评里,有一条是这样讲的:近期市面上出现了一种文艺与商业结合的新型罪模式!

这条短评绝对是误会了这部电影。这部电影不是文艺片,也不是商业片。电影里大量的使用手提,疯狂地摇镜头,还有高频的快切,其实是使观众感觉不适的。我在电影院看的时候,感觉还好,但是看了很多评论,说是看得很晕,想吐。还有人说自己看的那一场里有人真的吐了。我以前一直以为看电影看吐了是一种修辞手法,但没想到在这部电影身上,就变成了一种白描。

商业片会把你晃晕吗?不,商业片不会。只有娄烨,只有毕赣能把你晃晕。

能使观众产生这种眩晕的感觉,除了手持镜头的摇晃之外,还有高频的快切。其实很多快切都是不必要的,导演用了过多的这样的技巧,并不考虑观众会不会晕,有可能导演是把自我表达放到了第一位,当一部电影主要为导演的自我表达服务的时候,它也不再是文艺片,而成为了艺术片。

全片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段落应该是结尾处,老唐在山洞中醒来寻找孙一通,却只看到了孙一通的一个背影,最后一群麻雀飞来,孙一通随着麻雀飞上天,消失了。

这个场景很有唐传奇故事的感觉,不知道从哪里来,也不知道要去往哪里去,没有来由,也没有理性可讲。就像天空中划过的闪电,你看过它的存在,但也就这么多了。

如果我们从阅读古典志怪传奇小说的角度去看这部电影,那这部电影充满了新意。当我们把电影中所呈现的奇幻故事上升到文学的角度来理解,这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要从写实的角度,或者从科学的角度去看这部电影,把这部电影当作真实故事,那就会进入一种迷信的状态,就像八九十年代的气功热,一开始是讲一大串的科学术语,有科学作为包装,而最终导向玄学和迷信,就像老唐说要寻找外星人,随身带着盖格记数器,而最终导向的是一场妖魔鬼怪的西游记。

这部电影除了有科幻片的标签之外,它还有伪纪录片的标签。而事实上,它也算不上是伪纪录片。

关于伪纪录片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广播剧,当时的广播剧公司为了提高听收率会在广播中播报一些虚假参半的新闻,1938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就根据科幻小说《世界大战》改编了一出广播剧叫《外星人入侵地球》,在无法分辨这是真新闻还是一出戏剧的情况下,至少有100万的听众以为外星人真的从天而降,由此造成了大众情绪上的恐慌,很多受到惊吓的听众一边哭喊一边四处逃散。这一次的假新闻事件后来成为了大众传媒史上的一个典型案例,由此也可以发现当一个虚构的故事看上去极度真实的时候,很容易就取得观众的信任,利用这一种观众的信任就可以达到最佳的戏剧效果。

这个就是伪纪录片的一个基本原理。

纪录片是要忠于真实的,而伪纪录片则是利用纪录片的这种真实感来服务于一个被虚构出来的故事。纪录片当然有很多拍摄手法,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拍摄手法就是长镜头,镜头必须是连续的,它要保持空间和时间上的一个连续性,要尽量少地使用蒙太奇,这样才能保证一种真实感。而伪纪录片在这一点上也完美承袭了真纪录片的这个原则,伪纪录片史上很多经典之作都能看到对长镜头的运用,比如:《女巫布莱尔》《死亡录像》《鬼影实录》等等。

伪纪录片的目的是尽量地营造真实感来为虚构的故事服务,真实效果越强,戏剧效果也就越棒,如果是喜剧片的话,越真实,对现实的反讽也就越强烈。我们反观《宇宙探索编辑部》时,就会发现它完全采取了相反的做法。最典型的就是他完全copy了真实电视采访的那场戏,采访那个自称是电死了外星人的农民。虽然他copy的这场戏完全是来自一个真实的电视采访,但从电视采访的角度来看,所呈现的内容显得很荒诞和离谱。

也就是导演所选取的素材是真实素材里最不真实,最离谱的那一部分,是一眼看上去就很假的那一部分。虽然它是真实的,但它看上去又很假。这种做法正是伪纪录片要避免的。

其次一点,伪纪录片也会避免使用跳切。《宇宙探索编辑部》大量使用了跳切,跳切这个手法来源于法国新浪潮导演戈达尔,当年他的代表作《筋疲力尽》上映,很多人对他使用的这种跳切手法表示了质疑,甚至说他不懂电影语法。因为这种跳切手法完全打破了动作的连贯性,把动作的过程都省略了,只保留了重点。这个操作手法的逻辑就有点像现在流行的五分钟说电影,电影的长度都在一个半小时以上,要怎么样五分钟内说完呢?只能是保留一些剧情的重点,一些能抓人眼球的情节,而把剧情发展的过程省略掉。

孔大山在电影中大量地使用的这种跳切更多的是来源于电视采访,是对于类似《走进科学》《1818黄金眼》这种电视节目的戏仿,是对于九十年代以来的电视文化的一次恶搞和解构。这种恶搞和解构在当今短视频流行的年代并不少见,相信很多人从电影的第一场戏,老唐接受电视台采访开始就能一眼认出这里像极了金广发。

所以这部电影离伪纪录片其实挺远的,倒是有很明显的短视频特征。比如说这部电影默认了镜头的存在的,也就是电影里的角色们都知道有一个摄影师在拿着镜头对着他们拍,而且角色也不避讳镜头,甚至还接受镜头外的某一个人的采访,而无论是摄影师也好,采访者也好在电影里都是隐身状态,从来没有出现过。导演用这种手法想让观众体会一种在场感,这种手法的极致出现在了日食的那一场戏里,孙一通用手捂住了镜头,好像这个镜头就是观众们的眼睛。

而且吊诡的是,这个镜头有时存在,有时不存在。最明显的是在老唐独自进入深山寻找孙一通时,他在一条溪流边遇到了村里消失的那头驴,他欣喜若狂地开始骑驴,那一场戏里,镜头语言的使用,那些光线,颜色,还有音乐,都是电影的语言。在这个时候镜头的存在感消失了,老唐好像在一个只有他自己存在的封闭环境里旁若无人地享受快乐。这个时候导演需要观众去代入老唐,去体会老唐的那种快乐,观众就是老唐,观众的观看角度在这里消失了。

所以镜头什么时候存在,什么时候不存在,都是根据剧情的需要来的。这种不讲究叙事逻辑的做法也是来自于短视频。

现在短视频的流行是因为数码技术的发展,足以让每一个人的手机都可以拍摄视频。而在数码技术普及之初,电影人对于胶片和数码就进行过很多的讨论,面对数码的时代不可避免要来临的时候,大卫林奇曾经有过这样的比喻,每一个人用手机就可以低成本地创造出影像,就像给每一个人都发了纸和笔,但是又有几个人能成为优秀的作家呢?

现在看来有几个人能成为优秀的作家已经不是重点了,重点是当人人都能低成本地创作视频的时候,当这种创作的数量足够巨大的时候,势必会改变人们观看的习惯,进而影响到电影的语言。

相信很多观众在观看《宇宙探索编辑部》时并不会对这种奇怪的观看角度感到不适应,因为大家都接受过足够多的短视频的轰炸,养成了这方面的观看经验。

所以《宇宙探索编辑部》看起来是一部很怀旧的电影,而本质上是一个年轻导演用这个时代的观看方式创作的一种新电影。

最后来讲剧作上的问题,这部电影不是科幻片,也算不上伪纪录片,最后它作为公路片也是不合格的。

这部电影的英文名叫Journey to the West,从人物设置上也对应了《西游记》,唐志军是唐僧,孙一通是孙悟空,其他人物都有对应,这里就不细说了。故事也是一路从北京到四川,老唐的这个团队为了寻找外星人,马不停蹄,从现代都市一路走到了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从这个角度看,它好像是一部公路片。

但是从剧作角度看,它是一部完成度非常差的公路片。公路片的重点并不是地点上的转移,从一个地方走到另外一个地方,这个只是它的外在形式。公路片的内里是人物的转变和成长,人物通过自己行走过的道路,在路上遇到人和事物,或一些突发情况从而获得转变,得到内心的成长。比如说某位女导演拍的《无依之地》,近年来公路片的佳作,电影的开头是女主角身处在各种原因所造成的痛苦之中,她面对的是丧夫之痛,经济环境越来越恶劣,她所工作的工厂倒闭,她生活的小镇没有了生机,她无家可依,选择了一种开车的流浪生活。而到电影结尾,她在一年的流浪生活中获得了转变和成长,最终走出了让她痛苦的重重藩篱。

公路片并不是指物理层面上的旅行,更是指人物在心理层面上的旅行。

以这个标准来看《宇宙探索编辑部》,除了主角老唐之外的其他人物都没有心理层面上的旅行和成长,甚至缺乏人物心理的描写。

这部电影里的二号人物,孙一通,他出现的时候是一个失去了父亲的木讷的少年,结尾的时候他被麻雀带走了。从文本角度出发,电影有展现令他的烦恼和痛苦吗?是什么心理动机促使他去还那块石头的呢?在这一路的旅行之中,发生了哪些事情让他产生了改变?是他自己选择被麻雀带走的吗?以及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从现在我们看到的电影文本来说,这些都是没有呈现的。当然观众可以根据孙一通写的诗,以及后面出现的采石场,在采石场出现的石佛啊,石狮子去猜,去展开联想。但归根结底,电影文本是没有表现孙一通的内心是什么样的,以及这次旅行带给他了什么样的改变。

很明显的还有老唐团队里的晓晓,这个女孩也是来自破碎家庭,父母离异,在成长的过程之中缺乏父爱,并且她把家庭破碎的原因归究于自己。电影还表现了她在吃抗抑郁的药。那么后来呢?在这次旅行之中她治愈了自己童年的伤口吗?是哪些事件疗愈她的?以及她和老唐之间这种类似父女的关系有帮助到她吗?

这些在电影文本上也是缺失的。最后老唐决定解散队伍,让大家都各自回家,晓晓表现得很难过,表现出她和老唐之间有一种情感上的关联,那她和老唐这种情感上的关联是怎么产生的呢?不可能老唐说一句:有好奇心是好的。就这么一句话就能产生情感上的链接吧?老唐是如何影响了她,让她产生了父亲的感觉的呢? 这一点在电影文本上又是欠奉的一段。

其他的人物就更加模糊了,那日苏就像一个行走的工具人一样,导演一路利用那日苏来制造麻烦和困难,那日苏就是一路喝酒,醉倒,烧了行李和帐篷。那日苏喜欢喝酒,他说喝了酒就可以去任何想去的地方。所以这个角色是被什么困住了吗?无法自由,所以才那么喜欢喝酒的吗?电影文本没有交待。那日苏这个角色的心理描写几乎为零。

全片唯一有那么一点人物心理转变的戏是发生在孙一通所在村子里,大家都住在孙一通家,彼此照顾,有了一种家的温暖感。孙一通说老唐煮的面很难吃,但一转身又开始捞锅里的面。老唐的出现,给无父无母的孙一通带来了家的感觉。但是这样的戏只有那么一点,后面又进入了疯狂赶路找找星人的环节。而且这一点人物心理转变对后面的剧情发展似乎也作用不大,孙一通本来就是要去还石头的,并没有因为老唐一行人的出现而改变了他的初衷。

秦采蓉,秦大姐这个角色当然是很可爱的,而且她是团队中看上去最为正常和清醒的人。那她为什么这么多年来都在老唐身边,帮助老唐?秦采蓉的动机在电影结尾处似乎有那么一点点解答,就是她是喜欢老唐的,最后也跟老唐在一起了。

这种处理方式就真的非常的保守了。一个女性角色,她在戏中所有行为的动机是因为她爱男主角。本来看上去非常有趣的秦大姐一下子就变得扁平和工具人化了。

最后来说一下老唐。

电影开始的老唐是一个痴迷寻找外星人的知识分子,用秦采蓉的话说,他是个民科。老唐寻外星人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人类的文明,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这是一个很野心勃勃的目标,有这样的野心的人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想做历史的伟人,这样的人自我必须得非常庞大,得绝对的自信,认为自己的想法绝对正确。而这样的人又通常会忽略自己身边的人,甚至是忽略人类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比如说,老唐就会认为人类的食物只要能让人类活下去就行了,不用吃得那么好,人完成了繁殖任务就够了,不需要太多的欲望。

面对自己女儿的自杀,他的反应是:不理解,不原谅。

那到了电影的结尾,老唐和孙一通在山洞里的对话,如果大家注意的话,老唐从自己外套的内口袋里掏出了一只老式的诺基亚款式的手机,开始读自己女儿发来的最后一条短信。突然掏出这么老的手机,而且还有足够的电池电量可以打开,这一幕很超现实了,他们在山洞里的对话其实是脱离了现实的,纯粹精神上的对话。

老唐说,他找外星人的目的是为了回答一个问题,他女儿自杀之前问他,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他答不上来,希望外星人能回答这个问题。

老唐最开始找外星人是为了提升人类的文明,到电影最后,他就是想问外星人: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外星人在这里扮演的角色就是神仙、菩萨、上帝。可以完成你的愿望,回答一些哲学上的终极问题。

而孙一通的角色像是上帝派来先知,或者是可以和神沟通的祭司。老唐向神提问题,神通过孙一通之口来回答老唐的问题。

老唐这个角色的最终转变是因为外星人带他一直来到宇宙的尽头,他看到了整个宇宙是由人类的双螺旋组成的,意识到宇宙就是人本身。他这才放下了以前的执着,困惑,一直围绕他的丧女的痛苦也开始缓解,回到北京后,他开始慢慢融入有烟火气的生活。

这个最终的转变是突然出现的外星人带来的转变,说到底这就是强行机械降神了。

这一路的西行没有改变他,同伴之间的温暖互助没有改变他,在故事结尾,必须要产生人物弧光的时候,强行机械降神,改变了他。

所以从剧作角度来说,这部电影的水平并不高超,充满了缺陷。而且最后强行回到的价值观又是非常俗套和保守的。

老唐女儿自杀前问的问题:人活着有什么意义。老唐的女儿是因为想不明白这个问题才自杀的吗?这个是不是对自杀者偏见和刻板印象呢?是因为他们想不明白人活着的意义,所以才会自杀吗?

加缪说过: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自杀。

电影可以提出问题,但是电影无法解答问题。《宇宙探索编辑部》是想回答这个问题吗?我想这并不是这部电影的目的,当老唐向孙一通提出这个存在主义式的问题时,只是为了让电影的价值观能得到升华,老唐这个主角在心理上得到回归。而并不真的要解答这个问题,甚至也并不想讨论这么复杂的一个哲学问题。

整部电影展现出的丰富想象力,各种有含义的细节,而最终落点却是保守的,甚至是无趣的。堪比前几期节目中我们讨论的父女关系,母女关系的问题都用妈妈爱你,爸爸爱你这样的方式来解决。

最后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这部电影的很多喜剧上的笑点都放在了人物上,是人物的荒诞可笑,而镜头所对准的这些人都是一些普通人,一些乡村里的人,比如说这一期里我提到过很多次的那个对着镜头展示假外星人的农民。说实话,我们不应该用一种城市人的看笑话的视角来观看他们。


播客《过期电影报告》E44文稿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