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llory
Mallory

饭圈文化:神仙偶像的坠落史

从一个清奇的角度切入谈饭圈与偶像。

01

围攻光明顶

分析饭圈文化的雄文有很多,日韩文化已是老生常谈,但这次我要从一个清奇的角度切入。粉丝、偶像、崇拜。

2020年2月27日,肖战的粉丝围攻光明顶 --- ao3和lofter,导致ao3被查封,史称“227事件”。

说ao3和lofter(又称老福特)是光明顶,是因为这两个平台是粉丝的亚文化平台,如果说饭圈和追星粉丝们是一个若大的江湖的话,那这两个平台上的用户更像日月神教的教徒,属于江湖里的魔教,边缘人群,一直为正派人士所不齿。这次227事件的起因便是ao3上出现了一篇以肖战为原型的同人文,引来大量肖战粉丝的不满,进而举报该文,甚至该网站。

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同人文是什么,即以“同人之名以为文”,在原作的基础上,把某部甚至某些作品里的人物放在新环境里,加入作者自己的想法从而展现作者对于原作不同的观念。

举个例子,《金瓶梅》其实就是《水浒传》的同人文,是根据《水浒传》中武松血溅狮子楼一段引申而出的故事。基础几个人物,如潘金莲、西门庆,是来源于《水浒传》的,但故事内核却是自创的。

四大名著中同人文最多的当属《红楼梦》,因为红楼未完,里面人物没有大结局,所以出现了很多续写,续写也算是同人文,所以高鄂所续后40回本质就是同人文。

讲到这里,大家会觉得这和肖战有什么关系?肖战又不是什么小说。

有关系,因为粉圈文化中还有一种叫RPS的形式,即“真人同人” Real Person Slash,是以真人为蓝本写成同性向小说,这次惹祸的就是以肖战为蓝本的同性向小说《下坠》,肖战在这部小说里化身为患有性别认知障碍的男性,与以王一博为原型的高中生产生恋情的故事。

这种RPS就是饭圈名门正派所不齿的“磕真人”,名门正派认为偶像便是偶像,尊重,爱戴,追随,偶像只有万般好,没有一分坏,不可说偶像坏话,更不可将偶像同人化,特别是将偶像泥塑成一个患有性别认知障碍的人。

这里就产生了一个“泥塑”的定义,什么叫“泥塑”?最开始“泥塑”比较狭义,仅指将男性偶像描绘成女性,完全褪去男性的气质,只赋予女性柔美的特征。

饭圈的名门正派对此是暴怒的,感受到了偶像被侵害,你怎么可以把我家哥哥泥塑成阴性柔美的女子?还把他编进了小黄文?还说他性别认知障碍?

于是就有了227事件,围攻光明顶,名门正派围剿魔教。


网友为《下坠》一文配图


02

人偶

偶像崇拜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天生的能力。库布里克那部《2001太空漫游》臭名昭著啊不闻名遐迩的开头,人类的黎明,在一片不毛之地上,突然出现了一块黑色石碑,从长夜中醒来的猿人,由惊恐到欢喜,围着石碑乱舞,此场景可视为人类偶像崇拜之始。

《2001太空漫游》截图

中国人之偶像崇拜,从字面拆分,偶与像。偶像崇拜变得具体起来是从东汉佛教传入开始的,跟随佛教一起传入的,还有佛像雕塑艺术。

随着佛教在中土世界的传播,中国人学会了将虚无缥缈的神灵具体化成一尊尊雕塑,从而围绕着雕塑进行一系列的崇拜仪式。

当然你可以抬杠说我们在佛教进入之前塑像艺术就已经达到过一个高峰 --- 秦始皇兵马俑,而不用等佛教传入才会塑像。

但你仔细想想兵马俑是做什么用的?是陪葬的。

秦始皇之前的商周都有人殉的传统,事死如事生,就是帝皇天子们活着时拥有什么,死后也都得带上,秦始皇活着时有千军万马,那死后也得配千军万马,如果还学习前朝,把自己的军队都宰了,陪自己去黄泉,那他的接班人要靠什么来维持权力呢?

所以解决方案就是用泥烧制一支庞大的军队,以代替活人陪葬,供始皇帝九泉之下调动。

如果你留意在佛教进入中国之前的塑像,你会发现这些塑像只有一个用途,模拟了人间种种事物,以供墓主人在阴间享用。

陪葬人偶(汉代)

所以这个时代的塑像是没有偶像崇拜功能的。它更偏重人偶的功能,而没有将塑像看作神灵的化身。

而这种供死者使用的人偶在当代社会产生了另一种意想不到的亚文化 --- 布袋戏。

令肖战走红的电视剧《陈情令》,其原著小说是墨香铜臭的《魔道祖师》,而作者墨香铜臭正是霹雳布袋戏的忠实粉丝。

而今的布袋戏已非侯孝贤电影《戏梦人生》中所描绘的那样是一门没落的戏种,相反,自80年代起,霹雳和金光两家布袋戏制作公司对布袋戏进行了现代化转型,拍摄了大量的布袋戏剧集,大量到什么程度?到2020年为止,仅霹雳布袋戏就出品了超过2500集的内容。

布袋戏的受众们也不再是老年人,而是以年轻人,年轻到令人发指的年轻人(中学生,大学生)为主体,由此形成了一种布袋戏亚文化。

据说90后作者墨香铜臭写作《魔道祖师》时也深受霹雳布袋戏影响。布袋戏人偶制作工艺也早已更新换代,人偶栩栩如生,动作流畅,符合当今的审美潮流。

布袋戏人偶


而如要追溯布袋戏之人偶,其实本源是与葬礼死亡有关的纸扎人。

中国历史进入宋代,全国经济一片大好,富商富农开始增多,按现在的说法,就是涌现出很多中产阶级。以前陪葬人偶多是权力阶层、王公贵族才能享用之物,现在这些中产也有实力为自己建造精美的阴宅了。

在这一时期陪葬人偶进化为纸扎人,用纸扎,成本当然大大降低。

让我们回溯一下,从秦始皇那种高规格的兵马俑,再到汉代如同手办小巧的陶泥人偶,再到唐代的唐三彩人偶,到了宋代,平民一下子就可以用扎纸来代替。这就像以前只有贵族能用得起LV,现在坊间人手一只高仿LV。

这何尝不可以解读为民间对于上层权力的拙略模仿,从衍生出另外一种文化?

而日后这小小的用纸扎出来的人偶,会演变出民间的布袋戏,会变成流行文化,会催生出《魔道祖师》这样的小说,而接着有了《陈情令》与肖战的一夜暴红。


03

偶像崇拜的捷径

中国人将塑像视为神灵的化身,进行偶像崇拜,仍是要从佛教进入中国说起。

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是没有宗教这一体系的。中国人有神话传说,有自己一套对于宇宙世界的解读,却没有形成完整严密的崇拜体系。佛教的进入,向中国人展示了“宗教得这么搞”,有经典,有僧团,有制度,还有佛像。

佛像是跟着僧人从丝路进入中原的。

僧人修行有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观像,而观像就包括了观佛像。出于这种需要,僧人们在旅行的过程中都会随身带有小佛像。当他们进入到中原时,不仅仅是将佛像带了进来,也把对佛像顶礼膜拜的方式带了进来。

后来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跑到中国,看到佛教徒们对着塑像礼拜,便称佛教为“像教”。

“像教”二字不乏调侃之意。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属亚伯拉罕系宗教,是偏执的一神论宗教,天上地下只有一个神,基督教曰上帝,伊斯兰教曰真主。除此以外别无他神。

而神是不可描绘的,不可被具象。伊斯兰教就没有真主的形象,甚至极少描绘普通凡人的形象,先知默罕默德出现在细密画中时,是不允许画出脸的。

细密画中没有脸的先知

基督教略奔放一些,一支较为古老的,可以上溯到基督时期的教派 --- 科普特教派,他们会凿去古人们留下的神像,甚至不光是神像,但凡有人的形象,都会被凿去,在被毁坏的墙面上留下他们的十字架图形。

东正教的圣像画颇为2D,倒不是这些自诩为罗马正统的人们不掌握将人物画得生动的技法,如果你看过公元一二世纪时,在罗马统治下的埃及,人物肖像画已臻化境,而至东正教时代,却开始追求2D效果,究其原因,就是怕画得太生动让教徒们只看见眼前的形色,而忘了一神的真理。


出土于埃及法尤姆的肖像画,时值公元一二世纪,罗马统治下
东正教圣像画

直至文艺复兴,隔壁的天主教教皇们,以及各大家族势力,极尽浮夸之能,为了张显自己的土豪趣味,将目光转向了早已失落的古代艺术,以古人为师,重新捡起了雕像绘画传统。

这里说的古人,一多半是古希腊人。

而被人污蔑为“像教”的佛教,在最初起家的时候恰恰是大力反对塑像的。

释迦牟尼可以称为“超唯物主义者”,他认为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之中,没有什么事物可以永恒。他坚信只有悟透宇宙真理,才能从这个无常的世界中解脱出去,即是涅槃,大圆满。

所以,去他妈的佛像,偶像崇拜是邪路,宇宙真理才是正途。

别给老子塑像。他曾经曰过。他规定弟子不可为他立像,如立像者便不再是他的弟子。

所以在释迦牟尼涅槃后500年内,没有出现过一尊佛像。现有考古能挖掘出的最早的佛像为公元一至二世纪所塑。

在佛教的世界里,人们最终还是迎来了一套以塑像为主体的偶像崇拜方法。

关于佛像的诞生有过一则美丽的传说。释迦有一次撇下弟子们,使了神通,独自上到三十三天去看望母亲,这一去就去了三个月。

地上有两个国王,一个是波斯匿王,一个是优填王,俩人很久没有见到释迦,很是想念,特别是优填王,竟然思念成疾,卧床不起,眼看性命堪虞,属下们纷纷商量,用牛头旃檀做了一尊佛像,以供国王解相思。

波斯匿王一看,好家伙,还能这么搞?他有样学样,用紫磨金也做了一尊佛像。三个月后,释迦从三十三天返回,看到了国王们的塑像,十分欣慰,于是向国王们娓娓道来雕佛像能积什么样的功德。

这则来自《增一阿含经》的故事,使本来被视为禁忌的偶像崇拜成为了信徒们增加修行功力的一种途径,成功模糊了哲学与宗教之界线。而实际上,将塑像视为神灵化身,进行偶像崇拜仪式这件事,古希腊人居功至伟。

在古希腊人之前,埃及人和两河流域的人民已经开始了神像崇拜,他们将神像/神龛视作神灵的栖身之所,逢年过节,国王还得和神像手拉手一起逛大街。

古希腊人继承了他们的传统,但比他们走得更远。前人们的神都是人与兽形象的合成,比如巴比伦城守门的神就是一只长着人的脸、鹰的翅膀、牛的身体的混合物种。

而到了追求理性光辉的古希腊人这里,神摒弃了动物特性,变成了纯粹的人的形象。神与人逐渐走近。而古希腊人的雕塑艺术水平在公元前500年达到高峰,是其后古罗马人,古波斯人都无法企及的高度。

古希腊人虽然文化水平高,但武德一直不行,长期被波斯人压了一头。所以他们的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就局限于地中海周边。直到亚历山大大帝横空出世,这个来自希腊北部山沟沟里的小伙子,武德充沛,一口气干倒了当时世界上最大帝国 --- 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一路横扫至印度河。

于是希腊文化也乘着武德的春风,一路到了印度。希腊人在广袤的中亚、北印度地区筑城,定居,通婚,开启了希腊化时代。就是这一时期,古希腊人把他们的雕塑和偶像崇拜传统带入了佛教。到了公元一二世纪,这些希腊人信了佛教,觉得佛陀一定帅气如阿波罗,所以他们塑出的佛像和阿波罗宛如亲兄弟。

这便是当代考古学家从一层层的遗址废土中挖掘出的真相。


04

泥塑

这种把雕像视为神灵化身的做法简单易懂,中国人学会后立马一发不可收拾,本着万物皆可塑的方针,传说中的神仙都有了具体的形象和泥塑的身子。

由于中国适合来做雕塑的石材不多,所以国内多是泥塑,泥巴的可操作性很大,而且随处可取,所以上至皇家寺庙,下至村里的村庙,都铺满各种神像。

这一点做法就与埃及人、希腊人、罗马人、波斯人很不一样,后者的雕塑多是采用坚硬的石材,在石材上进行雕刻,一点点打磨雕像的表层,使表层圆润有光泽 --- 听起来像是某种美容步骤。

而国内的泥塑,则有不同的内核,例如敦煌的彩塑,多用的是木骨泥塑,先用木头做出骨架,而后用泥塑出具体形象 --- 五官、面孔、头饰、华衣、飘带。

有时就算沿山而凿一些石雕,由于石质不好,也会用敷泥来做表面细节,这算是石胎泥塑。

而泥塑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时间长了,泥巴会往下掉。完工一两百年后,佛像时不时掉一块脸皮,时不时掉一处衣角。这就到了信众们做功德的时刻了,他们会找工匠给佛像重新敷泥和上彩。

所以一尊有上千年历史的泥塑佛像,可能在历史长河中被不同年代的信众重塑过多次,而这些不同年代的信众,来自不同的背景,社会阶层,有着不同的审美趣味,他们在同一尊佛像上会演绎出不同的风格,而佛像在经过多次重塑之后,宛如从时光的隧道中穿出,沾满不同时代的灰尘。

这是一种很fascinating的现象,当你看到清代的泥层脱落后,露出了元代斑驳的色彩,你无法想像在这元代的泥层下面,会是宋人的手笔还是唐人的手笔呢?如果剥掉这一层层时代的外衣,它最原初的面貌又是如何呢?

这犹如一个人,他真实的长相面貌已经深陷在历史的迷雾中,留下来的,是他人对他的想象和泥塑。


05

当偶像成为消费品

饭圈中“泥塑”一词本是指将男性偶像描绘成女性,褪去男性的阳刚和雄性魅力,转而赋予女性气质。

而我所知上一个男性偶像被强行泥塑成女性的观音菩萨,观音在印度时就是男性,进入中原后,他仍保持了很长一段时间男儿身,至少到了宋代时,他仍是以长胡子的女性化面孔,以及八块腹肌(误)的形象出现。

彩绘木雕观音坐像 (宋代)(存疑)

由于观音有救苦救难,解救众生于水火之中的功能,中国人认为这是母性的表现,只有母亲才会如此细腻地去照顾孩子,所以观音在近几百年里,逐渐变成了女性形象。

母性,这本是褒义的,但在饭圈的词汇中,“母”是形容男明星阴柔的气质,如同女性,是一种极为恶毒的骂人的词语。如果说一个男明星很“母”,那无疑是在人身攻击。如果说当年把观音从男性形象强扭成女性是性别刻板印象,那么如今饭圈对于“母”字的定义无异于是对女性形象的厌恶与贬低。

在现代这个大时代环境下,男性美容化妆打扮精致,已经逐渐被大众所接受,性别刻板印象正在打破,亦有不少男性开始带孩子做奶爸。但“母”一字仍作为侮辱性用词,流传于年龄层较低的饭圈女孩中,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性别恶意在我们的观念中到底有多根深蒂固?这种恶意难道是依靠DNA遗传下去的吗?

当ao3上出现了一篇以肖战、王一博为原型的同人文《下坠》时,肖战的唯粉们按耐不住了。

这里说明一下,唯粉是指只粉一个人的粉丝。例如看完《陈情令》后,你同时喜欢上了肖战和王一博,并认为这两个人是理想情侣,这样的粉丝是CP粉。而如果只是喜欢上了肖战 (或 王一博),觉得他很帅,很有才华,如同天边最亮的那颗星(没有之一),他圣洁如天使,他人不可玷污,那恭喜你,你成了唯粉。

肖战的唯粉们开始有组织有纪律地举报这篇小说,人肉小说作者,甚至举报了整个网站,由此掀起轰动整个网络的“227事件”,围攻光明顶。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王一博的唯粉们却安坐家中,没有去围攻光明顶呢?

因为在《下坠》一文中,王一博没有被“泥塑”,仍是男性,而肖战被“泥塑”成了一个带有女性气质的性别认知障碍者,而且还是个街头讨生活的风尘人设。

这就是肖战唯粉们的愤怒根源,她们无法接受自己的偶像被“泥塑”,被“母”,她们认为这是一种侮辱。如果你能理解为什么极端穆斯林恐怖分子会去屠杀查理周刊,那也就能理解肖战唯粉们为什么会人肉网暴《下坠》的作者,端掉整个ao3网站。

而将肖战这样一个凡人视为神一般的偶像,不可侵犯,这是不是也是一种“泥塑”呢?

所以现在广义的“泥塑”也可指将某个明星成为了粉丝脑海中想像的某一个完美的偶像。明星本人便是那个石胎,而外面一层又一层的敷泥,塑形,全由粉丝的想象来完成。每个粉丝的想象不同,因而出来的形象便有所不同。

但是你以为肖战这样的偶像就类似于真主、上帝和佛陀了吗?

恰恰相反,这样的偶像,更像一种人偶,而非神像。他并不具有神性,不是用来顶礼膜拜的。他更具人性,他像是人偶,像是手办,摆在家里,随时供把玩欣赏意淫。而今衡量一个明星的价值的硬指标,并不是他能产生多少票房,能上多少热搜,硬指标只有一个 --- 他有多少的带货能力。带货能力很大程度取决于他有多少粉丝,他的粉丝愿意为他花多少钱。

所以现在可以说是粉丝在裹挟偶像,还记得鹿晗公布恋情时,他的大粉们纷纷一边哭一边脱粉回踩吗?因为鹿晗打破了她们泥塑出来的那个完美人偶。哪里不完美?因为他真的谈恋爱了,而恋爱对象不是你。

你很少看到有人会主动去损毁佛像(除了某些特殊历史时期),佛像一般破损了,也会被当作神圣弃物,被收纳在寺庙里,不会乱丢。但人偶手办是不同的,主人不喜欢了,陈旧了,过时了,随时可以丢弃。

要如何维持主人的喜爱呢?就是继续扮演主人想象中的那个完美人设。扮演粉丝喜爱的完美人设已经成为现在偶像艺人的职业道德。一些小鲜肉们一旦被揭露有女朋友,便要站出来鞠躬道歉,因为他们违背了他们作为人偶的职业道德。


05

本质:杀死异教徒

基督教在成为罗马的国教后迎来了第一个逻辑大bug,如果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神,那么耶稣是不是神呢?如果耶稣是神的话,那这个世界岂不是拥有了两个神?

在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上,教会确认耶稣是神,具有的是神性,而不是人性,耶稣和上帝是同一性质的一神。而这次会议上也有异样的声音,他们坚持耶稣也具有人性,因此无法和上帝并肩。

这个异样的声音导致了基督教成为国教后的第一次大分裂。而所有坚持这种声音的人都被视为异教徒。

但不管是哪种声音,他们都将人性视为一种劣性的东西,一种污点瑕疵,连耶稣沾染了人性,也就不再是神了。将这种观念照进同人文《下坠》里,那肖战确确实实沾染了人性,从神的云端,掉落到了滚滚红尘之中,足以让宗教信徒们跳脚抓狂,烧死异教徒。

如果说当年古希腊人将神塑造成人的模样,是褪去了原始神话的迷幻色彩,使神与人逐渐合一,奥林匹斯山上的神有着与人一样的情欲、挣扎和困扰,神不再无懈可击。那么我们现在将凡人泥塑成一个不可侵犯的完美偶像,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使然呢?

让我们回到《2001太空漫游》的开头,人类的幼年时期,茹毛饮血,一块黑色石碑随着日出而出现在荒原上,人类由惊惧到崇拜,开启智力,学会使工具后,第一件事是杀掉其他动物,啖其骨肉,吃饱。第二件事情是杀死自己的同类,占据死者的地盘。


2001太空漫游


2001太空漫游


后记

促使我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是最近豆瓣上一起“饭圈入侵事件”。

11月23日,一名图书编辑发文称自己负责出版的新书出现了奇怪的动向,该书的豆瓣页面上出现了很多从天而降的高分和评论。

作为以豆瓣为自己精神病角落的用户,我在这里解释一下豆瓣的评分问题,书籍、电影、音乐,属于这三部分内容的都可由用户上传到豆瓣的页面,任由公众来打分。

你可以把豆瓣看作一个文化产品类的大众点评,你看过一本书,觉得这书值8分,那就打8分,只值2分,那就打2分。最后豆瓣会根据所有人打出的分数,给出一个平均分,供其他对这本书感兴趣的人参考。

但豆瓣与其他打分网站不同的是,豆瓣的分数是不可被贿赂的。

在书影音三部分内容中,豆瓣最出名的主是电影评分,一部电影在豆瓣上的分数直接影响到观众会不会选择看这部片子。甚至在一些推荐电影的片单中都会出现“豆瓣8分电影“这样的名词,一部电影在豆瓣能拿到8分,就意味着这是一部久经考验的好电影,值得一看。而豆瓣评分为何会如此权威?就是因为豆瓣无法被买通,无法被贿赂。没有一家发行方能花钱让豆瓣给自己的电影打出一个虚高的分数,这是豆瓣在成立15年来始终坚守的底线。

既然不能花钱直接从豆瓣那里改分数,那通过注册无数个小号来打分,是不是可行呢?小号打分这个现象古已有之,豆瓣有一套防御系统,豆瓣负责人据说已经跑路的阿北同志曾经专门发文解释了豆瓣的计分系统,这个系统用两个字就可以概括---“权重”。

作为一个真人用户,你使用豆瓣必然会留下痕迹,发广播,上传相册,和他人互动,给书影音打分,豆瓣会根据你留下的这些痕迹来判断你是不是个大活人,你在豆瓣的使用越深度,你得到的打分权重就越高。而一个僵尸帐号,仅为打分而存在,没有活人的使用痕迹,豆瓣会自动将这个帐号所打出的分数判为无效,不计入打分系统。

我在豆瓣上遇到过一个洋洋自得给87版《红楼梦》打低分的帐号,他以为投出自己的一票就能逆天改命,仔细一看这个帐号,注册时间不到一年,没有发过什么动态,书影音打分倒是打了一堆。这样的帐号打出来的分数是不会计入总分的。所以面对这样的防小号打分系统,只有一种破解方法,那就是将小号养起来,养上若干年,将小号养得像一个大活人的号,这样小号也就有了可以打分的权重。

饭圈早已盯上豆瓣评分,粉丝们为了让自己的偶像哥哥能红,能闪耀天下,必须攻占豆瓣,帮助自己的偶像刷出豆瓣高分。因此,饭圈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养号方法,其中之一,就是给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书打分。有些书的发行量不大,没几个人看过,给这类书打分不容易被察觉。没有看过书也不要紧,评论就随便复制黏贴几句话上去,再打个高分-----没有哪个作者,哪家出版社会抗拒自己的书在豆瓣得高分吧?

饭圈之所以用如此低调的方式养号明显是他们自己也知道这种做法很不光彩。但是他们不知道豆瓣之所以是某些人的精神病角落,就是因为这些人够精神病。

于是在11月23日这天,一名编辑,同时也是豆瓣深度用户,发现自己新出的书莫名出现了很多评论和打高分的情况之后立马发文,将这层窗户纸给捅破了。

豆瓣2005年上线,以书影音为核心,一向是爱好文艺者的聚集地。而饭圈对于这块聚集地的入侵并不是这一两年的事了,此次事件只是将这种入侵现象推到了舆论的前锋战场,让众人再次审视什么是饭圈,什么是饭圈文化。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