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漫读(100):“井有仁焉!”—宰我提了个刁钻的问题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雍也第六)。井,不能狭义地仅理解为井,而是比喻危险的境地。逝,去;罔,迷惑。宰我有很强的独立思考能力,有怀疑精神,不人云亦云,不盲从权威。

论语漫读(99):“鲁一变,至于道”—孔子一心想复辟礼制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雍也第六)。孔子的“变”,是变回去,变到他推崇的先王之道时代;正好与法家的“变法”相反。孔子之时,“礼乐崩坏”。但相对而言,鲁国沿袭下来的礼制多些。而齐国相对于鲁国,有管仲废旧立新、富国强兵的变法,于是离先王之道更远。

论语漫读(98):知者乐水,仁者乐水—智者仁者的不同特性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第六)。孔子多次将智与仁并论,如“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第四)。这里讲智者和仁者的一些不同特质。三句话,三个层次。首先是表象,智者喜爱如水一样,仁者喜爱如山一样。乐水乐山,并不是说智者仁者喜爱水喜爱山,而是喜爱如它们一样。

论语漫读(97):“樊迟问知”—樊迟是个爱追究的学生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第六)。《论语》中,共记载樊迟两次向孔子问知,三次问仁。樊迟向孔子问智,孔子说:“以道义为准则来处理民事;同时敬重老百姓迷信的鬼神而远离之,可以说是智了。

论语漫读(96):“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的“因材施教”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同样是孔子教学中的经验之谈。天资在中等以上,可以和他谈论深奥的学问。如子贡和子夏,“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学而第一),“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八佾第三)。天资在中等以下者,就不可以教他深奥的道理,教了也理解不了,白费劲。

论语漫读(95):文胜于质—儒家用礼乐驯服人的野性导致奴性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第六)。史,负责文书的史官。引伸为丧失活力,文绉绉的迂腐之辈。彬彬,物相杂之状。孔子的意思,质实多于文采,疏于礼乐,就像未进化的野人。而文采多于质实,就像史官一样循规蹈矩和文绉绉的了。

论语漫读(94):不有祝鮀之佞—孔子不满世道的悲愤之言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雍也第六) 。孔子说,“如果没有祝鮀那样的善辩,与宋朝那样美貌,那就很难免害于今天这个世道”。而,与;祝鮀(tuó),卫国大夫,能言善辩,受到卫灵公重用;宋朝:宋国的公子,名朝,因长得帅受卫灵公宠幸。

论语漫读(93):“女得人焉尔乎?”—孔子非常重视荐举人才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雍也第六)。武城是鲁国的一个小城邑。子游去那里担任城宰,也就是最高行政长官。可能回到孔子身边时,孔子很重视举才,就问他,“你在那里发现作用了什么人才吗?

论语漫读(92):君子儒与小人儒—格局大不相同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雍也第六)。孔子的学说被后人称为儒家,但孔子及弟子并没这样自称。《论语》通篇只此一个“儒”字。盖当时儒是一种职业,充当丧葬、婚礼、祭祀等重要活动的司仪。这些都是人之所需,故称之为儒。孔子学习过和熟悉这一套,但却不局限于此。

论语漫读(91):“回也其庶乎,屡空”—颜回不擅理财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第六)。箪(dān),古时盛饭用的竹具。孔子最喜欢颜回,多次称赞他,这次称赞颜回安贫乐道。说,“真是贤德呀!颜回。一箪饭,一瓢水,住在贫民窑的破房子里。

论语漫读(90):“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好人不长命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雍也第六)。伯牛,孔子学生,鲁国人。姓冉名耕,字伯牛。德性好,是孔门德性科四人之一,排名第三。但好人不命长,伯牛生病了,大概还是不治之症。孔子去看望他,与他见最后一面吧!

论语漫读(89):“则吾必在汶上矣”—惹不起躲得起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雍也第六)。闵子骞,孔子弟子,鲁国人。姓闵名损,字子骞。费(mì),季氏的封邑。季氏差人召闵子骞做费邑的总管。闵子骞不想去,对来人说:“请代我婉言谢绝吧!如果再来烦我,我必定就在汶水上边了”。

未命名
论语漫读(88):君子周急不继富—雪中送炭,勿锦上添花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雍也第六)。公西华有外交才能,被派往出使齐国,留下母亲没人照顾,生活没来源。

论语漫读(87):颜回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第六)。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最好学呢?”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特别好学,他不迁怒于人,不重犯同样的过错。可惜不幸很年轻就死了。

论语漫读(86):雍之言然—冉雍善于阐发孔子所言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雍也第六)。这章以孔子与冉雍的对话和评价开头。《论语》篇名皆是取自本篇的第一句。而以人名为题的篇目共计12篇,其中弟子占了六篇,公...

论语漫读(85):各言尔志—孔子与弟子间的闲谈与交心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第五)。轻裘,轻软的皮衣。皮革处理得轻软,越贵重。伐,夸耀。

论语漫读(84):人之生也直—直是如何丧失的?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公冶长第五)。微生高,姓微生名高,鲁国人。醯(xī),醋。时人认为微生高很直率,但孔子不以为然。举例说,有人来向他讨醋,他没有,却到他邻居家讨了再转给讨醋的。言下之意,孔子认为,微生高没有醋,直说就是了,不应该自己去讨而转给人家,而博得乐于助人的名声。

论语漫读(83):伯夷叔齐—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公冶长第五)。希,同稀。伯夷、叔齐很有名了,商末孤竹国公子。伯夷是老大,叔齐是老三,还有个老二叫亚凭。但他们的父亲孤竹君却指定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以尊长想把君位让给伯夷,结果伯夷不想违父命,又不想让叔齐难处,就出走他国。

论语漫读(82):归与!归与!—退尔求其次专心培养弟子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公冶长第五)。陈:陈国,大约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一带。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我在家乡的弟子志向远大,学识简大,像有纹彩的丝绸,但我还不知道怎样来裁剪他们”。孔子周游列国,只带了一部分得力的学生,年纪稍长。

论语漫读(81):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公冶长第五)。宁武子,卫国大夫。姓宁名俞,“武”是他的谥号。历经卫文公到卫成公两朝,一朝有建树,一朝碌碌无为。孔子说:“当国家有道时,宁武子就很睿智。当国家无道时,他就装糊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