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門研究員 KUN
偏門研究員 KUN

老靈魂一枚,多重身分。 談城市也論建築,說人物也講史話。

[建築]文化資產成「淒慘」?一處二二八歷史地景的倒數計時

(编辑过)
高雄前金陳宅不僅是陳再興家族發展的象徵場域,人物囊括工商界、醫學界、政治界、宗教界,更曾是二二八事件受難者的見證地點。面臨改建的老屋,卻遭文資委員以增、改建過多為由,認定建築表現價值不高,且無視相關重要歷史人物,而認定未達登錄紀念建築的基準,一處潛在的法定文化資產,是否將會成為高雄的「文化之慘」案例之一?

二二八事件中,高雄是第一處遭到軍事鎮壓的城市,也正因如此,這個悲情故事在高雄一直很頻繁地被討論,然而相關歷史地景的重要性往往遭到忽略,過去多數重點都會放在舊市府、雄中、火車站等較著名者,有不少來不及重新被發現、認識的場域,就無聲無息地消失在城市角落。

前金陳宅簡潔俐落的建築外觀

在自強二路與光復三街口的前金陳宅沉寂許久,不僅家族歷史豐厚,建築也反映出時代特色,更與二二八事件及人物有密切關聯,儘管後來世人重新發現並想有所維護,卻在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及文化資產審議委員的草草認定下,被認定為沒有登錄為紀念建築的價值,一處潛在的法定文化資產,即將成為高雄的「文化之慘」,建商也已陸續向家族收購土地,準備整合進行大規模開發。

蓋得起高樓的高雄,卻容不下一處珍貴的城市轉角。面對難以力往狂瀾的局面,只能好好在二二八這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向大眾再次娓娓道來,期待透過研究資料的分享,其讓這個珍貴的敘述歷史故事的場域,還能有轉圜之機會。

二二八與陳水印醫師

出生於1909年的陳水印,為內惟人陳再興次子,自高雄中學校畢業後,進入日本醫科大學就讀,畢業後返台,1939任職於高雄醫院,並成為少數具醫官補職位的臺籍人士,也在高雄州港務部檢疫課及高雄平安醫院兼職。1942年陳水印自高雄醫院辭職,並在鹽埕開設診所營業,二次大戰轟炸期間,遷回前金由陳再興興建的住所居住,並召集數位醫師在此成立綜合醫院,救助在戰時罹病的患者

二次大戰終戰後,國民政府來臺開啟新的統治時代,深受地方民眾愛戴的陳水印,當選了前金區長,除了持續在前金行醫,也和林本南、王石定、李佛續等人共同組織建昌股份有限公司,經營土木建築業。

1947年發生全臺動盪的二二八事件,3月5日高雄也組織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市長、市參議員、區長及各界代表齊聚高雄市政府(今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商討辦法,原本3月6日身為區長的陳水印也要前往開會,在高雄橋上遇到鹽埕區長林迦,被勸退各自返家,才倖免於軍隊屠殺之難。

但過沒幾天,陳水印就被抓到憲兵隊(今鹽埕立體停車場址)問話,連續數日未歸,家屬心急如焚之際,出現一位黃姓外省人,向其夫人陳王笑以賠償官員財物損失為由索討贖金,陳王笑情急之下賣掉房子,東拼西湊將30萬交出,換得陳水印平安歸來。二二八事件期間,陳再興三子陳水龍也曾無端遭逮捕入獄,後來由陳水印作保才幸運獲救。

陳水印1951年當選高雄市議會第一屆市議員,不久便買下新高雄大酒家舊址房舍,開設陳內科醫院。1953年陳水印當選高雄市醫師公會理事長,並連任四屆,爾後又當選臺灣省醫師公會理事長。1954年高雄醫學院成立,陳水印在籌備時亦有重大功勞,杜聰明還曾短暫住過其位於前金的舊居

陳水印留影於鹽埕的陳內科醫院 (資料來源:《高雄醫療史》)

家族紮根的前金記憶

陳家發展歷史不僅反映臺籍人士的奮鬥歷程,同時也見證城市擴張新興地區的成長。大家長陳再興育有四男(陳傳、陳水印、陳水龍、陳水盤)及六女,最初以擺渡為業,1927年開始在新濱町2-7番地經營新和鐵工所,1929年又在北野町5-66番地開設第二工場,可見事業經營有所成績。陳再興家族原本居住在北野町5-84番地,1938年買下前金386番地(今自強二路77號),不久後興建店舖住宅,除了提供家族居住,店舖也作為新和鐵工所的辦事處。

約於1941年間,陳再興將專門製造及修理船舶用發動機械的新濱町工場改為第二工場,而製造製糖、製罐用機具的工場遷至入船町作為第一工場,後來第一工場還曾生產軍需品化學用機械。戰後新和鐵工所改為新和鐵工廠,由陳再興長子陳傳接任為總經理繼續營運,陳傳還曾擔任臺灣區機器工業同業公會理監事及常務理事。

1949年新和鐵工廠與東臺製糖兩合公司的廣告 (資料來源:《民聲日報》)

此外,1937年陳再興及陳傳參與東臺製糖合資會社的成立,位於臺東都蘭庄的工場主要生產赤糖,工場的營運主要交由代表社員陳傳負責,陳再興四子陳水盤亦協助業務運作,戰後東臺製糖合資會社改為東臺兩合製糖廠,由陳傳擔任董事長,高雄辦事處亦設在前金的店舖內,陳傳也因為糖業的經營,曾擔任臺灣省赤糖工業同業公會理事及常務理事。1951年糖廠因週轉不靈而停止運作,1960年產權出售後,易名為新東糖廠(今新東糖廠文化園區)。

因為家族在前金逐漸紮根,和地方大廟「萬興宮」也有著密切關聯,該廟於1955年成立董事會,即由陳水盤擔任第一、二屆董事長,改制管理委員會後,更擔任主委長達五屆之久,萬興宮現有廟貌即是由陳水盤任內集資、購地後,終在1973年進行重建,並在他領導規劃之下,逐步建置成如今之規模。

前金萬興宮現今巍峨的廟貌

還有一位影響高雄政界深遠的人物,即為陳再興么女陳月瑛,1949年嫁與余登發之子余瑞言,1963年曾以第一高票當選省議員,並且連任四屆,1983年當選增額立法委員,1985年角逐高雄縣長選舉獲勝,成為臺灣第一位女性縣長,是高雄地方政治派系余家班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南臺灣政壇叱吒一時。

承載歷史的轉角建築

前金陳宅約建於1938年間,由林本南所設計,沿街面設置高敞的騎樓,量體在轉角處配合都市計畫的道路截角設計成45度樣態,結構主要為磚造承重牆,搭配鋼筋混凝土造柱梁、樓板,屋頂形式為四坡式的寄棟造,木造屋架鋪設水泥瓦。

前金陳宅高敞的沿街騎樓空間

外觀風格主要受到裝飾藝術(Art Deco)式樣影響,減少過多繁複的裝飾,大面積的開口皆設有出挑的水平雨庇與陽臺,轉角處的女兒牆為視覺焦點,中央仿旗杆座構件有階狀退縮的造型,兩側還以仿石飾帶強化水平線條,長窗上階狀退縮的飾板後期曾書有「龍興行」三字。

前金陳宅轉角立面細節顯見裝飾藝術式樣之影響

外牆主要覆以綠色系的布紋面磚(Tapestry Tile),為1930年代末期起開始流行的色系,騎樓臺度亦貼附面磚,並有精緻的收邊。其餘洗石子裝修則為黃色系,一、二樓簷部、雨庇及陽臺階可見細緻的線腳,騎樓柱頭還有仿石砌的分割。

畫面左側三樓的木造量體曾為陳水印夫婦之臥室

建築使用上,一樓為店鋪,二樓則為住宅,早期除了有室內樓梯,西側花園處也有室外樓梯通往二樓外廊,二樓空間核心為客廳與祖先廳,朝向昔日西側的外廊,兩面臨街處為房間,並有外廊聯通,廚房及廁所則配置在西南角。1940年代在平屋頂處增建三樓的木造空間,外牆覆以雨淋板,另有室內樓梯通往上層,曾由陳水印夫婦居住。

前金陳宅三樓室內後期作為儲物使用

室內核心空間地坪鋪設磨石子與馬賽克磁磚,房間地板抬高鋪設木板,昔日可能有榻榻米,牆面上方可見欄間開口,這般和室型態是臺籍人士生活習慣受到日本文化影響之表徵,可歸類於和洋折衷式樣的脈絡。

前金陳宅部分房間地面抬高架設木板
二樓南面和室房間外可見走廊的連通動線

由於家族人口眾多,戰後曾沿著自強二路向北增建兩個店面空間,1980年代該增建空間因土地售出而拆除,目前留存建築規模為初建原構的一半,也因此二樓配置有所改變,原有客廳、室內樓梯消失,並將祖先廳移往臨街處的房間。晚期新和鐵工廠業務主要由陳再興三子陳水龍與四子陳水盤負責。1960年代鐵工廠業務終止,鹽埕廠房移除後,陳水龍在前金成立龍興行,繼續經營五金機械事業,直至1970年代末期歇業。

前金陳宅現況屋頂景觀

身為日本時代末期高雄街屋建築的重要代表案例,前金陳宅除了風格受到現代主義的變遷脈絡影響,外牆色系也跟隨當時代之潮流,並且是前金區僅存較為完整的街屋建築,在現今該區大多數房舍皆已更新的情形下,更凸顯其珍貴性

委員價值v.s.真實價值?

2022年3月間,文化界人士聽聞前金陳宅已售出,可能不久後即將拆除,便向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提報為文化資產的紀念建築,現勘作業只找了三位文化資產審議委員當場定生死,讓前金陳宅連進大會討論價值的機會都沒有。委員以「現存建物並非全貌」、「部分木門窗已改為金屬構件」、「建築裝飾與室內構造並不突出」、「建築形式、工法、材料缺乏稀少性」等理由,就認為前金陳宅未表現地域特色,且無歷史、文化、藝術等具重要貢獻者。

保留完整貼附的綠色系布紋面磚在高雄已十分少見

單就建築空間表現的價值,而忽略場所所蘊含的人文特質,來認定「紀念建築」的登錄實為無稽之談,《文化資產保存法》紀念建築定義「指與歷史、文化、藝術等具有重要貢獻之人物相關而應予保存之建造物及附屬設施。」前金陳宅相關重要人物如此多,委員居然連討論都沒有,選擇無視。而另一處登錄為紀念建築的「王永在創辦人宿舍」,明明是當時代常見的獨棟別墅住宅,卻可以被說成「宿舍外觀仿西洋式建築,室內格局簡單卻富變化,具當代特色」,其稀少性更遜於前金陳宅。

更有甚者,若以增、改建過多就認定沒有文化資產價值的做法最為誇張,臺灣法定文化資產當中要找出完全呈現原始樣貌的建築,恐怕寥寥無幾。時間不曾靜止,空間會依據不同的使用而有所更動,但在場域中發生過的歷史卻不會改變,像「原美麗島雜誌社高雄巿服務處」雖然改建甚多,仍因其重要歷史意義而登錄為歷史建築。

登錄為歷史建築的原美麗島雜誌社高雄巿服務處

如此的雙重標準,究竟是民眾該多讀書,還是文資委員們該更了解《文化資產保存法》呢?

前金陳宅不僅是陳再興家族發展的象徵場域,人物囊括工商界、醫學界、政治界、宗教界,更曾是二二八事件受難者的見證地點,由於陳家族人是前金地方的意見領袖,故當時陳水印與陳水龍曾遭到逮捕,後來幸運地獲救而逃過一劫,且三六慘案中和平談判代表之一的林界,早期曾前後任職於新和鐵工所及東臺製糖合資會社,亦為此場所的重要延伸故事

前金陳宅因不同時期的變化而改動內部空間配置

總體而言,包含硬體空間與人物故事,前金陳宅是高雄地方發展史上,不可多得的珍貴文化資產。希望它能被妥善保存、維護的想法,並非反對土地持有人開發,而是期待有更多更好的發展機會,有關單位應積極予以輔導獎勵,透過設計手法促成新舊融合,讓城市不只是有建築的空間(Space),而是有精神底蘊的場所(Place)。

改建時保留部分建築立面的臺北葉金塗宅

場所精神的延續是造就偉大城市之關鍵,倘若這些記憶所累積出的人文底蘊遭到抹除,就只會是一座單調的水泥叢林,和其他新建立的現代城鎮一樣,並無太大區別。倖存歷史地景的維護,考驗著現代社會的智慧,而下一世紀「知」的權利,也掌握在這一代人的手中,藉由遺留的場址來追尋文化根基,非但可以清楚現今社會發展的區位,更能嘗試摸索我們的未來走向。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