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門研究員 KUN
偏門研究員 KUN

老靈魂一枚,多重身分。 談城市也論建築,說人物也講史話。

[城市]去駁二卻不知其名?——駁二藝術特區開拓二十週年

(编辑过)
身為南臺灣重要文創基地的駁二藝術特區,幾乎成為高雄必去的觀光景點,不過多數民眾都搞不太懂命名的由來,也常會和不遠處的「棧貳庫」搞混,甚至網路上可以看到官方諸多「倉庫位於高雄港第二號接駁碼頭」的錯誤說法,究竟「駁二」到底代表什麼意思呢?

起源於2000年國慶煙火施放地點的勘察,鹽埕商港區中沉寂已久的倉庫群被重新發覺,在藝文界人士的大力進言與策劃下,高雄市政府對於閒置倉庫再利用為藝術特區的開發興趣濃厚,2001年初隨即向文建會(今文化部)提案爭取經費,規劃將駁2(P2)倉庫以及臺糖公司所屬的C1-C5倉庫進行改造,其中最先著手動工的是佔地五百坪的駁2倉庫,也是現今這個藝術特區命名的關鍵由來。

駁2倉庫、C5倉庫整修完成後,在2002年2月23日正式開放,以「駁二藝術特區」之名開啟了港區活化的新篇章,可說是高雄最早的閒置空間再利用案例。當時也不只有硬體設備的投入,催生藝術特區的藝文界人士已在2001年5月成立駁二藝術發展協會,並取得三年經營權。在協會的開拓下,駁二藝術特區辦理許多展覽、藝術家駐村、藝術節等活動,後來2004年曾由樹德科技大學接手營運兩年。

2002年駁二藝術特區開幕的報導(資料來源:《聯合報》)

由於空間所需長期性的維護修繕成本頗高,導致2006年不見任何單位參與投標,一度引發存廢問題,最終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決定自行接管,在官方穩定投入資源下逐步茁壯。原本僅有三棟倉庫空間拓展成現在大勇倉庫區的十棟,還有向西延伸的蓬萊倉庫區,以及往愛河灣方向的大義倉庫區,未來第一銀行倉庫也會加入行列。

身為南臺灣重要文創基地的駁二藝術特區,幾乎成為高雄必去的觀光景點,不過多數民眾都搞不太懂命名的由來,也常會和不遠處的「棧貳庫」搞混,甚至網路上可以看到官方諸多「倉庫位於高雄港第二號接駁碼頭」的錯誤說法,究竟「駁二」到底代表什麼意思呢?

身為南臺灣重要文創基地的駁二藝術特區(資料來源: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就讓我們從這個場域最早的歷史開始回顧起吧!

昔日的高雄港內為一片潟湖地形,隨著交通運輸區位受到重視,日本時代開啟了鐵路及港口的建設。1912年開始的打狗港第二期築港工程,在第二岸壁(今高雄港2號至7號碼頭一帶)背面開闢船溜(今第三船渠),也被稱為裏岸壁運河,提供淺吃水船停泊、裝卸的區域,約於1915年間全面完工,並從打狗驛延伸鐵道線路至此,陸續有臺灣鐵工所、鹽水港製糖酒精工場、合同鳳梨株式會社工場等二級產業設施進駐週邊地帶。

1920年代初高雄港裏岸壁船溜景觀(資料來源:鄭喬維)

二次大戰期間高雄港歷經嚴重轟炸,在戰後逐年整建下漸漸恢復,港務局在第三船渠北岸自東端起修築淺水碼頭,1964年完成首期工程,提供中小型的國輪停泊。爾後由於臺灣經濟迅速繁榮,高雄港的船貨一度非常壅塞,為解決碼頭不足的問題,計劃利用「駁船」運送未靠泊碼頭船隻的貨物,在1972年向西擴建第三船渠的淺水碼頭,並往船渠內延伸二十五公尺,還新建有三棟起水倉庫,成為現今的淺3碼頭,於1974年全數完工。

高雄港內駁船運送貨物之景象(資料來源:高雄港史館)

當時繫泊於港內浮筒的貨輪,或是碼頭邊的外檔貨輪,都可以將貨物卸駁至駁船上,拖往第三船渠內的淺水碼頭起水,三棟起水倉庫被編列為駁1、駁2、駁3,倉庫前各配置有兩臺起重機,將駁船上的貨物起水後可直接上岸,再用小拖車進倉。是故,駁2倉庫並非得名於不存在的高雄港第二號接駁碼頭,而是因其配合駁船起水的功能才出現此一倉庫名稱,是高雄港散裝貨物黃金年代的象徵之一。

淺3碼頭邊三座起水倉庫之舊貌(資料來源:高雄港史館)

然而隨著港務重心逐漸移往南側的第二港口區,較早開發的蓬萊商港區及鹽埕商港區逐漸沒落,閒置下來的倉庫群已不見昔日繁忙景象。1990年代末期駁1倉庫遭到拆除(今駁二塔旁空地),其餘兩棟起水倉庫被幸運留下,駁2倉庫率先成為駁二藝術特區的展演空間,駁3倉庫部分空間曾改為鹽埕觀光碼頭的售票處與乘船票口,目前駁3倉庫重新整修後,在今年臺灣燈會開放為其中一處展演空間。

高雄港淺3碼頭現今景觀

二十年過去,駁二藝術特區囊括的倉庫數量已來到了二十六棟,由於建築年代各不相同,可以觀察到許多型態、材料與工法的變化,下回走訪駁二藝術特區時,看展之餘不妨好好欣賞一下這些倉庫的空間細節與背景故事吧!

駁二藝術特區地圖(資料來源: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