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病相愛的《怪胎》痊癒之後呢?
中文名稱:《怪胎》
英文名稱:《I Weirdo》
上映時間:2020年
國家名稱:台灣
類型:劇情
導演:廖明毅
編劇:廖明毅
演員:林柏宏 / 謝欣穎
前言
台灣電影《怪胎》,描繪患有「強迫症」的男女,在「潔癖」的生活習慣中,找到愛情的故事。「同病相愛」是這部電影的敘事軸心,讓男女主角在與現實隔絕的世界中找到彼此的認同,不過,這只是上半部的故事。下半部,則是透過一方「痊癒」之後,才正式進入到電影精心策畫的主題——愛情因「相知相惜」而結合,那麼分開是什麼原因?
遇到「相知」的緣分,才有「相惜」的愛情
《怪胎》從一開始就展現出「荒誕」的氣氛,透過「強迫症」的特性,將人類社會的焦慮性質毫不誇張地揭示出來,像是潔癖式的習慣,就是對於現代生活的頹廢態度與不負責的行為等等做出逆向抨擊的反映,同時也是投射一股私我現象的嘲諷。電影裡男主角的一句獨白說明了愛情產生的根源:「畢竟,她不像個正常人,比較像是個神經病,但人生中有多少機會,能夠遇到懂你的神經病呢?」是的,即使不是個正常人,但是「懂你」這種獨特的魅力,男女主角的愛情因子就在這樣的詮釋中被連結起來。電影裡男主角說:「一切都不會改變的。」然而,所有的愛情都起源於美好,都沉溺在幸福的享樂中遺忘了盲點。其實,每個人都沒有變化,只是對於「缺點」選擇「放大觀看」或是「忽略」,當新鮮感正濃郁之時,所有優缺都是存在的優勢。直到,嘗過甜頭之後,真相才會慢慢湧現在眼前,成為刺眼的痛。這時,回頭看看「一切都不會改變的」這句話,就顯得非常諷刺。
同病相愛,若是痊癒,之後呢?
電影裡男主角說:「可是我就是變正常了嘛!」人類的慾望一旦被開啟,就難有停下來的時候。當「同理心」消失,而探索的欲望愈來越強的時候,生活產生質變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尤其,當「同病」的因素不再成為羈絆,讓「痊癒」成為差異時,各式各樣的摩擦與不理解就會成為男女之間相處的刺與痛。我最喜歡電影裡,最後反轉的結局,彰顯性別不是愛情質變的根本原因,而是人類本質的態度。關於愛情,也許,每個人都有各式各樣的強迫症的現象,在同病相憐之後總有一方會痊癒,從不正常的路徑回到正常的軌道,脫離相知的緣分,不再相惜。導演想要在這部電影中展現的主題與企圖相當明顯,我個人認為透過「強迫症」去解讀現代愛情的結構是十分有特色的切入點,雖然故事顯得平淡,卻深藏對於社會意識的看透。
結語
我喜歡這部電影下半段帶來的反轉與省思。當愛情透過「相知」的成分而連繫在一起,當「相知」的成分消失之後,愛情會不會隨之質變?這部電影用新奇的題材(癖好)聚焦觀眾的視野,實際上,電影反映的是普遍的情況,因為相知才有相惜,當人們淡忘了曾經,或說對於過往一切產生麻痺的狀態,愛情還有「相惜」的誘因嗎?現代人接收豐富的資訊,許多新鮮的訊息替換舊有的話語,人的心志也隨著把持不定,不斷在意識深處出現:「還有更好的吧!還有更值得的期待吧!還有未知的領域可以探索吧!」類似的指令,不停期待更新過後現實,所以「愛情」的保鮮期越來越短,婚姻理所當然的成為享樂一時的騙局。有趣的是,「強迫症」在電影中成為暗諷的象徵:因為潔癖所以懂得愛情,當潔癖遺失之後,取而代之的就是失序的愛情觀。電影裡女主角曾說:「為什麼我們要當異類,為什麼我們不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我每天都覺得這件是好不公平。」可是,人本來就是不一樣的,什麼是正常?什麼又是不正常?正不正常的判斷,不過是一套集體多數決的價值觀,正常就會比較快樂嗎?公平就代表沒有差異性,這樣的公平真的是「公平」嗎?或許,人永遠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也不明白活著的意義與價值是什麼,所以,才如此卑微的要求「正常」的人生。就像這樣。
2021.08.23 初稿,讀雨居書房
2021.08.23 首發,方格子
2021.08.31 分享,Matters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