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碩讀哲
艾碩讀哲

哲學文章、筆記、書評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文學碩士

筆記:哲學的心物問題(Mind–body problem)

心靈是存在的支點。是嗎?那心靈是什麼東西來?我如何得知我擁有心靈?現代科學能不解答這個問題?還是這是永恆的無解問題?

有關於心靈與身體兩者關係的問題,是傳統形上學的重要課題,身心一元論者的主要立場可分為唯物論與唯心論,但兩者都面對著互相不能化約以取消對方特殊性的問題。而「身心二元論」(Mind-body Dualism)最有名的論者,是近代哲學之父笛卡爾,他一方面認為心靈是思想之物(res cogitans),身體是廣延之物(res extensa),又認為兩者在人類腦部中,透過松果腺來進行互動。雖然有關於松果腺的部分已在現代腦神經科學的發展下否證,但鑑於他受限於時代科學知識的發展,是可以理解的。反觀他所提出有關心靈實體與物質實體的思考,以及身心關係的互動論(Interactionism),實在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並開啟了對人的本質的哲學思考,意義深遠。

根據笛卡爾的理論,這個世界是由兩種不同的實體(Substance)所構成,即心靈實體與物質實體,而兩者均是獨立自存的。此觀念與我們一般人日常的直觀感受相當接近,例如人的思想意識與家中的餐桌是兩種性質完全不同的事物。心靈實體與物質實體兩者有其本質特性(Attributes),心靈具有思維的本質特性,而物質則有廣延的本質特性。 (沈青松, 2019)所為本質特性,思維是心靈獨有的(物質沒有),而廣延則是物質獨有(心靈沒有)。身體作為具有廣延特性的物質實體,故在心物二元論中是與心靈有所區隔的,但人作為一個整體,那就需要了解人的身心如何互動。

當一般人直觀感受「自我」的存在時,多數會理解構成自我的並不是物質性的身體,而是思維中的自我。例如身體是每時每刻都有所變化的,以年計的話,身體是會不斷老化,體形亦會有所改變,甚至有人會因意外失去身體中的某些部位,但卻不會因為少了手腳器官,而認為那個不再是「我」。甚至乎如果我們幻想一覺醒來,身體轉換成另一個完全不同的人(例如由男變女),但只要心靈不變,我還是會認為「我」是存在的。

相反,設想即使身體完全不變,但如果思維中的心靈轉換成另一個心靈,那麼「我」就已變成不是我了,甚至「我」已經不存在了。這個身心二元的論說看似能夠解釋自我的構成及存在方式,但事實上,如果身心是以二元的方式獨立存在,它未能解答兩者為什麼及如何進行互動,一個思維之物何以能夠與廣延之物互動,心靈如何驅動身體活動,身體的反應如何投射於心靈之中,並在日常最平常不過的生活當中不斷互想操作,構成因果關係。

在現代,心物互動的問題仍然存在,哲學中的心靈哲學(Philosophy of Mind)和現象學(Phenomenology)及科學中的神經科學(neuroscience)和認知科學(Cognitive Science)仍然在探索相關課題,一個比較現代的版本可以說成是「大腦與心智有什麼關聯?」、「心智狀態是否等同腦狀能」、「意識到自己和意識到外在世界的其他事物有什麼本質上的不同嗎?」等不同的面貌。

二十世紀中期神經科學的興起,加上心靈哲學的發展,在二十一世紀形成跨領域心腦研究(Cross-disciplinary research of mind/brain)及神經科學哲學(Philosophy of neuroscience)兩條主要路線。前者是使用神經科學研究成果來對特定心智狀態(或歷程)提出某種類型的解釋,後者則是直接分析神經科學實作的細節,以便回答科學哲學的問題 (嚴如玉, 2020)。兩者在相近的領域上進行互補,並增進對方領域的成長發展。

隨著科學的急速進步,並以實證方式提出解釋力度及正確性更高的知識,有關心物的哲學問題亦愈見趨向自然主義,例如化約主義 (reductionism) 認為心理狀態即是腦神經狀態,都可用特定皮質區域的神經活動加以解釋。故此,心智與大腦兩者是同一物 (Kim 1971, 1972)。但功能主義(functionalism) 則認為心智的狀態不應由其生理狀態所定義,而應由其在整個認知系統中所扮演的功能角色所決定。故而計算式功能主義主張:大腦是心智的硬體,心智則是大腦的程式 (Putnam1960, 1967)。

多種不同的身心關係學說以科學成果作為基礎發展,其中一個與傳統哲學的分別在於,與自然科學對物理世界的世界觀影響相似,把論題的對像(人、心靈、思維)從目的論(或至少與目的論相容)轉化為自然主義,即把「人」這個主體從傳統思想中具有獨特地位的存在,轉變成可觀測的自然的一部分。

縱然現代科學帶來的世界觀轉變讓人能夠從實證基礎下研究人的意識,而隨著腦神經科學的發展,人的心智漸趨等同腦神經活動。但受限於腦掃描的技術及統計樣本的限制,神經科學距離全面解釋意識活動仍然有一定距離,而意識在生物條件下如何從無到有,亦是一個有待探索的領域。但即使未來科技能夠全然解釋腦部的運作,筆者仍認為一個非物質的思維之物是有理由相信是存在的,基於身體心智與世界互動的過程中,能夠持續在實踐當中建構意義,並在選擇中建立生命歷程及自我。是故若然非物質的思維之物(或即管稱為靈魂)確實存在,理應不只存在於人類當中,而是存在於能夠有意識地與世界互動的所有思維者之中,只是思維物的內容有所不同,因非物質思維物的基礎不在物種之內,而是在於與外部世界的「互動」之中。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