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se
horse

這裡漂浮一個節點,留存那些不甘心。或者是沈溺在自我世界時,基於語言的日常文藝實踐。

我所经历过的两次“史前 NFT 事件”

不是标题党。几个月前我认真学习 NFT 是怎么回事情,它为什么会走到今天,以及它成立的逻辑在哪里,还颇费脑筋:我只是觉得不管从价格还是参与度上来说,它的价值是被确立了。那么,这个价值是什么呢?

我大概有一些基本的思路,就是它可以替代众筹、作为一种财务手段和社群工具。但这大概不足引发如此之大的参与热情,而且大部分功能也算是其他方式可以实现的。

我带着学习和尝试的心态,和设计工作室做了一组牛头为主题的头像,以 CNFT 命名,作为收藏品在基于 Mixin Network的 Trident 平台(一个新 NFT Market messenger )展示销售,做了小小尝试,卖掉了 50 个。这个时候,设计师已经对这种类型化设计感到略微疲惫了,此外我也遇到一个问题:按说收藏品应该是以稀缺为价值因素,这个时候,它应该停止吗?但是我在各个 Twitter Space 听来的,似乎只有在一个很大量的基础上,这个 NFT 才算成立,才能有生命力。

所以,如何回答:巨大数量,作为收藏品反而更有价值?( 除了价格+数量让它有可能成为金融产品外。)

似乎是:人们愿意参与到一件事件之中,如果这个事件还存在价值表达的话,那么似乎就更好了。于是,我想到了两件我经历、参与过的“史前 NFT 事件”。

这两个艺术行为,都是同样一个主创艺术家:艾未未。第一个是瓜子;第二个是拮据。

1. 陶瓷瓜子

我特别不善于记忆时间,事件细节也不是很清楚,如有出入请见谅。大概是 2008 年前后,艾未未老师在做一个装置作品,我跟一些推友去参观他工作室的时候,正好在展厅看到堆成一座山的陶瓷瓜子。这些瓜子,是请的景德镇工人们,一颗一颗手制而成,它们彼此很相像,但是又每一个都是独一无二的。

是不是听起来非常“ NFT ”?

在讨论这个作品的意义指向时,艾老师并不愿意成为解释者,而是要作为讨论者参与,但是他的提问还是有所指向的,比如:北京有多少人口?或者“每一个都可以看作一个个体的话”,你会发现这里就提供了很大的解释空间,个体的不一样,和它们如此不加区分也无以区分的堆叠在一起,恰好就是当代艺术想要做的事情:观念传达

放在今天,从上海封城看回来,个体的独一无二在权力面前,还真的毫无价值,它们就是密密麻麻堆叠在一起的。

所以,意义、阐释空间、参与阐释,都是当代艺术作品的价值所在。如果让这个作品更有价值,恐怕就是让它重新回到“独一无二”的状态。后续,伴随纪录片光盘的赠送和各种其他赠送行为,艾老师将很大数量的陶瓷瓜子赠送出去了,被很多网友当作艺术品收藏起来。

是不是听起来非常“ NFT ”?

它最后抵达到了很多个个体手里,对这些个体来说,这是独一无二的,这是收藏品,如果愿意,也是可以交换的;至少奇货可居,很多人在推上以拥有瓜子为荣,并加以炫耀。同样,这种赠送行为,也让作品有了更多更丰富的阐释空间,至少在“独一无二”这个角度上,有了更好的完成度

回顾一下整个过程,这里一样有 Mint 有空投,它的逻辑跟头像类型的 NFT 操作是如此相像。因此,我觉得把它称之为“史前 NFT 事件”很确切,并不属于标题党。

2. 借据

从参与的角度,借据同样是一次非常典型的“史前 NFT 事件”:艾未未老师,将一次抗争行为,转变为了一个大众参与的当代艺术行为,从而让很多人成为了“共同行动人”,参与和见证了一次当代艺术事件

大概情况是艾未未老师并不直接参与经营的公司,因为艾未未老师政治表达等系列政治原因,被经济手段惩罚,开出了一个数千万的罚款。这件事情引发了非常大的群情激昂,所以推上很多推友都要求,共同承担这个罚款,愿意捐钱。

艾老师没有接受捐款,而是将这个事情转变为了“借款”行为,这样所有参与者的连带风险能够降到最低,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还算是一个安全行动。他提供了收款方式,但是捐款者要标记清楚数额和姓名、地址等,然后做了一个非常古典雅致的借条设计,每一个出借者,都会收到这样一个“独一无二”的借条,上面有姓名和金额,所以,基本上是每个人获得了一个“ NFT ”作品。

然后这笔钱用来缴纳了罚金。再然后,艾老师开始一一“回购” NFT,工作小组会给出借方打电话,归还资金,同时要求快递到付收回借条。当然,很多人是拒绝归还借条的,你回不回购是你的事情,我是打死不卖的。“要留做传家宝,告诉将来的孩子,自己曾经参与见证过一件这样的事件。”

由于大儿子毛豆君见过艾未未,所以我替他也出借了一份,加上还有朋友委托我出借,所以当时手上有三份借条。就跟抢购 NFT 一样,你会帮新手朋友代为购买,或者替友人多买一个。

如上,从头到尾,整个逻辑,包含了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包含了巨大的数量,包含了庞大的参与者,跟绝大部分的“头像 NFT”也依然是一样的逻辑。

相比之下,瓜子更像是艺术家借用大家来完成一座大型的当代艺术作品,大家是被动共创者;但是借据这个,则是参与者主动发起,跟艺术家一起作为主动的共创者完成了这项大型艺术作品。因此,借据这个更明确包含了共创者的表达、共创者的观念,是共创者的行动

3.NFT

“史前 NFT 事件”,描述了一个完整的“类型化”当代艺术事件的核心逻辑,就是要去努力完成观念传达:这既包含了表达,也包含了传播,以及参与,这样才能见证“观念”是抵达了。当代艺术并不是只有这一种“类型化”操作方法,但是这种 NFT 逻辑的操作,却在“观念完成”上是能被证实的,能统计的,能量化的,甚至赋予价格,至少很大部分。

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一个“头像NFT”项目的完成,就是一次完整的当代艺术事件。这也是为什么它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在旁人看来“近乎重复”“有些无聊”的方式反复进行;人们为什么愿意购买同一个“艺术事件”的多个NFT,以及为什么会购买“多个艺术事件”的NFT。因为观念是多种多样的,观念是可以重复表达的,观念是存在更加认同的,观念是存在多种认同的。

泛泛来说:

  • BAYC 就是流行领域冲入到加密世界里来,进行的一次耀武扬威式的观念表达。
  • mfers 就是一个原生态的互联网“无厘头”(这个词落伍了,但是我一时想不起来更好的词)文化的观念表达。
  • Azuki 或许简单说就是“东亚身份认同”的一次大型行动。
  • 以及最近我喜欢的一个小项目 BANBANNFT 就是取消文化、国内的言论管控和社交媒体的彼此攻讦的一种观念式嘲讽(当然也有人真的想要 BAN 某些,选择了参与进来)。

因此,只有巨大数量,才具有当代艺术事件的能量,才能证明观念完成 — — 这又恰好与区块链所强调的“共识”完全合拍。除此以外,人们相信,真金白银的观念表达,或许更可信。

我想进一步来说:BAYC 是一个很有趣的文化现象,因为它是两个领域的相互表达。一方面,它是传统流行领域,音乐、嘻哈、潮牌等,对加密世界的集中表达,彰显自己巨大的价值;另一方面,它也是加密世界对传统流行的集中表达,让他们快点参与到新的世界里来。

于是,整个 NFT 领域,至少头像 NFT 这个类型,每一次完成,同时都可以视作加密世界对现实世界的观念传达,是又一次大型当代艺术事件,向更多人宣传自己的本体价值,确立身份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