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桥土豆
过桥土豆

公众号:(还没有注册)

“梗”与“失语症”

多读纸质书,少看段视频

公众号:过桥土豆/guoqiaopotato


自从互联网诞生,在互联网的世界中,就有不少“专有术语”,上网人才知道的“黑话”,按现在流行的叫法,这些词可以称之为“梗”。


比如初代互联网中的“886”、“恐龙”、“楼主”,到现在的“yyds”、“奥力给”、“基操勿6”、“伞兵”。


2021年9月27日,公众号“WeLens”,发布了《你是不是也得了“文字失语症”?》。


文章中说,“梗”的表达,让我们的表达变得更加单一,甚至出现“文字失语”的状况。


语言越来越贫乏,词汇量减少,表达能力弱化,尤其无法进行逻辑完整,复杂长篇的表达。


离开这些社交平台和网络流行语,便不会说话了。


到底为什么我们会玩“梗”,玩的停不下来?玩梗到底会对我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


“梗”,其实是我们记忆点的集合,更多人用,产生的影响力越大。


比如,最早的“梗”,其实就是“成语”。


我们使用的“盲人摸象”、“亡羊补牢”、“刻舟求剑”,等等等,就是我们古代的“梗”,传递到了现代。


这种共同的记忆点汇集出来的“梗”,不止在互联上出现,在更小的圈子中。比如你跟三五好友,共同经历过一件事,这件事就有可能成为只有你们之间才能懂的“梗”。


“梗”,其实是跟我们的生活环境不停的发展演变的,没准会比“旧”的词汇,更准确地描述出想表达的意思。


“梗”,还有圈层性的特点。在行业中,可以叫“专业术语”。有些“梗”的存在,并不是为了方便表达,只是为了不让圈外人看出你在说什么。






这种建立起来的“壁垒”、“加密语言”,可以看成为一种简易的编码。


“梗”的流行的现象,可能已经涉及传播学、语言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相关学科。


我们看到的广告,其从本质上,也是在造“梗”。比如“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有路就有丰田车”等等的广告语,就是一种“梗”,击中了我们的内心,造成了传播。


这些“梗”,包括成语的使用,必然会让我们丧失一些描述细节的能力。


因为“梗”,是高度概括化的。比如,你看到一幅绝美的日落景象,你本可以细节描述整个过程,但是你用了“景色真美,绝绝子了”。虽然态度表达出来了,但是丧失了细节。


这种急于表态的玩“梗”风,直接带来现在互联网极端化的语言环境。


用“梗”,更多的是在发泄情绪,而不是讨论事情本身。用“梗”,很难把一件事情深入探讨。


语言不只是工具,文字也不只是说出、写出来的话,它是一种受思维支配、有活性的、需要保持训练才能自如表达的东西。


回忆一下,你多久没有用语言的方式,具体的描述过一则美景、或者一个事情的经过了?


丧失了细节,急于表达,缺少长文章的阅读能力。加之对人和事件的标签化,这也是玩梗的一个副作用。


借助表情包、梗、流行语、省略语的表达,不是你在说话,而是“话”在说你,未经你的思考和语言生成,“梗”借助你的指尖和嘴把自己说了出来,你不过是那些“梗”的通道。


这便是“短视频时代”带来的问题,无思,文字断片。


久而久之,你的文字表达能力便被梗塞住了,成为“梗”患者,也就是“文字失语”,失去自如地用文字表达想法的能力。


从整体上来说,“梗”其实是我们记忆点的结晶,会从整体上推动语言的丰富,表达方式更多样,毕竟造的词语越来越多嘛。


但是,也让我们在短时间内表达过于单一化。


减少“梗”的使用,是训练自己客观表达能力的很重要环节。也是让我们理性客观的重要一步。


多读纸质书,少看短视频,创造默读和静观的主动思考空间。戒除对“梗”、表情包的依赖,多用完整的文字表达,有意识地用“生活语言”替代那些脱口而出的“梗”。不要把碎片化的朋友圈状态、微博当成表达的地方,养成把想法写成长文字的习惯。


没准,“文字失语症”就被治好了。


以上。


……


今日新闻:


1、青岛大学:教辅实验人员高薇嘉在微博发不当言论,调离教学岗位,行政记过。


2、上海震旦职业学院:东方电影学院教师宋庚一发表错误言论属实,造成重大教学事故和严重不良社会影响,给予开除处分。


发布于:2021年12月16日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