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科普
泛科普

以华盛顿为基地的记者,观察美国政治、文化和风土人情。

精确轰炸需要高技术,也需要高成本

《纽约客》旗下的非虚构作家Malcolm Gladwell最新的一本书符合人们爱听胜过爱读、播客遍地开花的时代潮流,《琢磨精确轰炸的人们》(The Bomber Mafia: A Dream, a Temptation, and the Longest Night of the Second World War)先有作者串接叙事、穿插与受访者展开交谈的听力版,然后才有印刷版。

这本书去年出版,我听的时候正逢其时,俄罗斯入侵乌克兰。难堪的攻势中,普京的导弹和炸弹进入攻击平民区、制造恐慌的阶段,而无差别轰炸引发的道义和战略思考正是Gladwell这本书的主题。

美军地面部队基本没有挨炸的经验,其绝对空中优势自二战起即得以确立。著名的军事笑话说世界上最强大的空军是美国空军,世界上第二强大的空军是美国海军,轰炸而不是挨炸一直是美军作战的特点。二战中欧洲战场的德国纳粹损失惨重,德累斯顿几乎被夷为平地,但当时仍隶属于陆军的美国空军开始思考民生代价议题,无差别轰炸并不符合道义准则。设在南方阿拉巴马州的美国空军战术学院开始研究精确轰炸的可能性,德军关键的基础设施和军工厂似乎是更好的目标,战争需要减少平民伤亡。

但二战时期的技术无法实现精确轰炸。美国战争英雄、后来成为空军参谋长的柯蒂斯·李梅在二战后期从欧洲转场日本,他认为尽快结束战争的最好办法是用轰炸让敌国尽早屈服。借助集最新技术于一身的“超级堡垒”轰炸机B-29,美军在夜间用凝固汽油弹对木结构居多的东京狂轰滥炸,6小时造成10万人死亡,“二战中最漫长的一夜”由此得名。

自那以后,精确轰炸一直是美国空军追求的目标。从海湾战争、巴尔干半岛战争、阿富汗战争一直到伊拉克战争,美军一直在努力践行中。精确制导炸弹的使用蔚然成风,最新的无人机技术更是将轰炸目标精确到个人,但俄罗斯做不到。灵巧炸弹的成本高出普通炸弹多倍,普京没这个财力。他的尴尬在于精确轰炸无法实现的时候,俄罗斯轰炸机和直升机执行任务时只能低空飞行,被迫成为美制毒刺导弹的活靶子。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