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瑞德 | Fred Jame
傅瑞德 | Fred Jame

曾任某電動車系統公司行銷長。主業是數位行銷與媒體管理顧問。長年的寫作者、譯者、編輯、重機騎士、雪茄和艾雷島威士忌愛好者。 我也是養兩隻貓的犬派潛水員、健身教練、書法家。 關於我/https://fred.mba

除了「規格」,其實還可以有其他賣點

產品經理和行銷人員之間的溝通、以及適當的市場視角重疊是很重要的。因為他們就像是產品的爸爸媽媽,除了瞭解自己的孩子好在哪裡,更要看到彼此看不到的優點,才能幫孩子找到最好的路。
本文原載於《F大叔的硬派行銷塾》電子報,歡迎訂閱

「規格就是賣點」?

我跟某一家行銷方面的顧問客戶開會,出現了這樣的對話:

我問產品經理(PM):「你認為我們的產品最大賣點是什麼?」

PM:「規格就是我們的最大賣點。」

對於行銷人來說,「規格就是我們的賣點」應該是會常聽到技術背景PM說的話;在純技術產品的公司也十分常見。

這一點沒有對錯,因為:

  • 或許這個產品的規格確實比人家好;
  • 或許是PM的理解是(或是自認為)規格比人家好;
  • 也可能因為這其實是個「me-too」(我也有)的產品,PM自己「規格比別人好」並沒有十足的把握,意思只是「別人有的規格我們也有」而已。

而行銷人如果對技術不熟悉,就只好對PM的話照單全收,以「我們的規格最棒」(而這一點可能是誤解了PM的意思)為基礎,來發想行銷策略和訴求,結果就可能不如人意。

或者從行銷角度概括來說,技術產品「以規格當賣點」通常都是不安全的。

我問:「那如果別人的規格都比我們好怎麼辦?產品就不賣了嗎?」

PM:「……。」

我的目的並不是要考倒PM,而是在技術產品的領域,就算今天規格是天下第一,明天不一定也是;何況如果今天就已經不是第一,甚至整體規格並不一定比競品強。那怎麼辦?

PM:「那就比價格?」

在比價格之前,想想其他可能

「比價格」不能說是錯誤答案,但並不是最正確的答案。而且,應該說是最好放在最後思考的答案。

比較好的答案是:

  • 找出「與規格不直接相關」的優點

例如使用體驗(UI/UX)、造形設計(form/factor)、使用者利益(benefits)等等。許多市場領導者的產品,規格都不是最好的,但是他們能善用這一點。舉例來說,市場上賣得好的手機多半不是處理器跑分最高的,而是「感覺最順手」的。反過來說,跑分高、但其他規格普通的手機,也可以另闢蹊徑以「電競手機」來訴求。

  • 找出與競品之間的相對優勢(advantages)

這一點可以從規格中找出來、也可以從上一點中找出來、甚至可以自己創造出來;假如真的規格乏善可陳,還可以「同類產品中沒有紅色的,只有我們家有」,而顏色則是相對容易以低成本創造出來的優勢。

  • 將平凡點或缺點變成賣點:

辣椒醬不夠辣?我們「不傷胃」,可以「天天吃」;車子馬力小?我們「省油」。手機螢幕上有個黑洞去不掉?沒問題,取個名字就變成「寵物」了,例如「動態島」

  • 直接來自規格的優點:

除非非常篤定短時間之內沒有對手,甚至應該放在後面思考,而不是常見的「急著告訴每一個人」。

上面這些點,可以由PM來想、也可以由行銷人員來想,或許第一線業務人員也可以給些意見。

重點是必須經過彙整和驗證的流程,讓找出來的點是符合現實(產品出貨規格)的、經得起市場挑戰的,也確實能在消費者挑選比較時吸引注意、進而轉換成購買行為的。

(回家功課:你可以觀察一下你熟悉或喜歡,但規格並不是業界第一的產品,看看他們的行銷是怎麼玩的、是不是大致依照上面的敘述來定義賣點。)

產生行銷內容的步驟

一般公司行銷內容產生的過程通常是這樣:

  • PM提供規格數字、以及從開案理由(通常是心目中的產品優點)轉換而來的產品敘述;
  • 行銷人員取用這些資訊,並具以生出業務宣傳資料(sales kit)和其他文案內容。

如果你看懂了前面建議的答案,可能就會發現這樣做會有兩個主要問題:

  1. 「PM認為的優點」跟「行銷角度可以發揮的優點」中間可能會有落差(雖然兩方面都沒有錯誤),而後者可能因為沒有經過消化和加料(特別是PM認為「規格就是賣點」的產品),而錯失了進一步發揮的機會。
  2. 前面提到的「使用者利益」和「相對競爭優勢」這兩點,在上述的程序中往往會被忽略(因為提出的優點都只與規格相關);輕則失去了好的訴求點,重則落入規格數字戰、甚至價格戰的困境。

所以,如果你的公司目前也是這樣產生行銷內容,我會建議能夠再做得更細緻一些,發掘、甚至創造出規格之外的競爭優勢。

PM、行銷都不容易

可不可能有規格還可以,但上述這幾點都救不起來的產品?當然有。

PM是一門很高深的學問,要考慮(也就是可能出錯)的點非常多;品牌和產品力強的品牌,因為要顧慮的市場障礙比較少,所以發揮空間也大,但是「輸贏賭注」也更大。

而非領先品牌的產品,除了考慮諸多競品之外,有時候還必須「教育消費者」(為什麼我家產品比較好?);再加上資源較少,有時候反而更花腦筋。

而這中間任何一個環節出錯,都有可能讓規格好的產品賣不好;同樣的,行銷人員如果沒有抓到產品優勢、或是誤判賣點,也可能是一樣的結果。

所以,PM和行銷兩者之間的溝通、以及適當的市場視角重疊是很重要的。因為他們就像是產品的爸爸媽媽,除了瞭解自己的孩子好在哪裡,更要看到彼此看不到的優點,才能幫孩子找到最好的路。

(最後說明一下:上述的流程說明和教學其實有一定的架構,不過由於是提供給顧問客戶的,所以在文中沒有刻意清晰呈現;但如果您在這方面有些經驗,應該還是可以看得出來。)

參考閱讀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