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常常流淚,就不能看見星光。』所以她就選擇徑自走進星光裡了——從流浪的終點得到的啟思

風與她的長故事
·
·
IPFS
·
到底是先有悲傷還是先有雞蛋?為甚麼作品都是生命熱情的人最終也會選擇自殺?

今年正好是象徵着「流浪」「沙漠」「異鄉鄉愁」的作家三毛的逝世三十週年。

小時候總有很多「不知不覺變成自己的」東西,以上有關三毛的關鍵字正是當中其一。不知何時開始,想知道甚麼是屬於原本的自己、甚麼不是。我正好也是今年開始研究自己「流浪情結」。

我自己讀三毛的時候其實並沒有注意到太多「熱愛生命」的信念,不知是自己只注意到自己喜歡的流浪情節,還是我那些與三毛在靈魂中共鳴的東西給我一種直覺,那些有激勵性的字句只是輕輕帶過,小小的打圓場,它們甚至伴隨着一種況味。

「我喜愛生命,十分熱愛它,只要生活中一些小事使我愉快,活下去的信念就更加熱切」

我得到共鳴的地方在於,如此說的人是因為心中某種悲傷渴求得到釋懷而說的,因為我自己也是一樣。前幾天剛好是三毛逝世的紀念日,多家網誌平台轉發有關三毛語錄的稿子,其中一篇的留言——而非文章本身——吸引了我。這篇題為《流浪作家「三毛」10句關於人生的箴言:「如果常常流淚,就不能看見星光。」》的文章,在帖子下方有一則醒目留言:「可是.....喜愛生命的話為什麼要自殺.....」

當然,我們都知道,三毛旅程的最後是如何終結的。只是像所有選擇這條路的明星一樣,對他們的紀念都着眼在他們活着時的成績,卻鮮見討論他們重大的選擇其背後的主題。

「生命的過程,無論是陽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嘗嘗是什麼滋味,才不枉來這麼一遭啊!」

47年,足夠一個人去嚐遍世間百味嗎?人生要如何才算得上完滿?誰來定案如何算得上完滿,完結的方式又重要嗎?必須要很明顯地像是由天告訴你:完成任務了——自然死亡?若果是意外呢?他殺?⋯⋯有些人透過卜算去了解自己的命運,有些人因此獲得了自己篤信的事,有些人靠自己。有了篤信的方向就因此有了意義,也有些人沒有如此幸運。

三毛在她失去了自己所愛後也曾多次用通靈的方式去查問亡魂去向、重聚,這是我們知道的,而我們不知道的是,通靈的結果如何?如果通靈失落了,她有沒有因而受影響,另外,她有沒有機會被啟發了某些與靈魂價值相關資訊?種種我們所不知的,皆可成為她走向死亡的原因的猜測。

我們因為有着自由意志,以及人生必須在未知之中開啟的需要,無法真正得知生命課題背後的真正用意為何,這也是一部份人的悲哀,有些人尤其執着這回事,也許因為我們的智性發展以及也許生活的餘裕,令我們有空間去思考到。像打開了潘朵拉盒子的隱喻,「希望」之前的,盡是殘酷的真相。

「西班牙有一句諺語:『如果常常流淚,就不能看見星光。』我很喜歡這句話,所以即使要哭,也只在下午小哭一下,夜間要去看星,是沒有時間哭的。」

所以她最後選擇了提前進入星光吧,和她約定好的,與最愛之人重聚。姑勿論最後的她是否成為星光——因為這也許是基於恐𢣷而出現的美化——還是歸往靈魂定律中自殺者的業力循環,如此選擇的她,定必有着她的原因。

「可是.....喜愛生命的話為什麼要自殺.....」

「只有悲觀的人才會一直鼓勵自己正面」

留言下方有這一則回覆,獲得很多人讚好。我們來談談悲觀,廣受認可及應用的九型人格理論中有一個型就是悲觀者的代表——第四型,與眾不同在於其他人格都是透過拋棄悲傷而尋回本體,而第四型則要透過深度認知悲傷的方式。來自物質生活的奬勵無法滿足他們,他們更注重追求高層意識的聯繫。

有一天,她在作文中寫到她想成為一個撿垃圾的人,這樣就可以在街上閑逛,發現被別人丟棄的寶貝。老師說她簡直一派胡言,要她重新再寫,結果她變本加厲,寫她想當一個賣冰棒的小販。

生命不單是痛苦,還分程度。生命的苦跟人作為具智慧的存有者有關,愈是有智慧,生命就愈痛苦。根據叔本華,「一切超越平凡度量的智慧增長,是把人置於瘋狂中的非常態。」。藝術創作者所要承受的痛苦是巨大的,也常常徘徊於瘋狂的邊緣之中。但亦正因為如此,天才具有超越平凡,創造偉大事物的能力,他們有展示世界本象的能力,因而能帶藝術的觀者超脫現世。

如齊克果說,藝術家的命運「就如那些被暴君法拉里斯囚禁在青銅雄牛腹中的受害者,被沉著的火焰慢慢地折磨;他們的號叫傳不到暴君的耳朵裡,敲不響他心中的驚慄。當哀號傳至他的耳門,哀聲就如甜美的樂聲。」

有人如此評論藝術家:「他們具有一顆偉大的心靈,他們是為我們而死的。」藝術家注重追求高層意識的聯繫,而且將這種聯繋帶到我們的面前。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