鱷魚把拔
鱷魚把拔

教書是我的職業 寫作是我的志業 人生以分享歷史想法,撰寫小說、散文為目標 歡迎各位一起來欣賞 https://liker.land/dragonlovesnow/civic

粒史學加000478《史記》卷三十五〈管蔡世家〉01:主角才剛登場就被處死了?!

主角才剛登場就被處死了?!

──────────原文──────────

管叔鮮、蔡叔度者,周文王子而武王弟也。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長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發,次曰管叔鮮,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鐸,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處,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載。冉季載最少。同母昆弟十人,唯發、旦賢,左右輔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發為太子。及文王崩而發立,是為武王。伯邑考既已前卒矣。

武王已克殷紂,平天下,封功臣昆弟。於是封叔鮮于管,封叔度於蔡:二人相紂子武庚祿父,治殷遺民。封叔旦於魯而相周,為周公。封叔振鐸於曹,封叔武於成,封叔處於霍。康叔封、冉季載皆少,未得封。

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專王室。管叔、蔡叔疑周公之為不利於成王,乃挾武庚以作亂。周公旦承成王命伐誅武庚,殺管叔,而放蔡叔,遷之,與車十乘,徒七十人從。而分殷餘民為二:其一封微子啟於宋,以續殷祀;其一封康叔為衛君,是為衛康叔。封季載於冉。冉季、康叔皆有馴行,於是周公舉康叔為周司寇,冉季為周司空,以佐成王治,皆有令名於天下。

──────────翻譯──────────

「管叔鮮」和「蔡叔度」,都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武王同母兄弟共有十人。他們的母親名叫「太姒」,是文王的正妃。她的大兒子是「伯邑考」,其次是「武王發」,再其次是「管叔鮮」,再其次是「周公旦」,再其次是「蔡叔振」,再其次是「曹叔振鐸」,再其次是「成叔武」,再其次是「霍叔處」,再其次是「康叔封」,再其次是「冉季載」。「冉季載」是年紀最小的那個。同母兄弟十人裡只有武王發和周公旦賢能,在左右輔佐文王,所以文王捨棄伯邑考而以「發」為太子。等到文王去世後,太子發即位,這就是「周武王」。「伯邑考」在這以前就已經去世了。

武王戰勝殷紂王後,平定天下,分封功臣和兄弟。於是封「叔鮮」在「管」,封「叔度」在「蔡」;這兩人輔佐紂王的兒子「武庚祿父」,共同治理殷商的遺民。封「叔旦」在「魯」而留在中央輔佐周天子,這就是「周公」。封「叔振鐸」於「曹」,封「叔武」於「成」,封「叔處」於「霍」。其中「康叔封」和「冉季載」都還年幼,沒有得到封地。

武王死後,「周成王」年幼繼位,「周公旦」獨攬王室大權。「管叔」和「蔡叔」懷疑周公的作為不利於成王,於是挾持「武庚」起來作亂。周公旦按成王旨意征伐誅滅武庚,殺死管叔,流放蔡叔,流放蔡叔時只給了他十輛車和隨從七十人。又把殷朝遺民分為二部:其中一部分封給「微子啟」在「宋」,以接續殷朝的祭祀;其中另一部分封「康叔」擔任「衛國」國君,這就是「衛康叔」。封最小的弟弟「季載」在「冉」。「冉季」、「康叔」都有善良的品行,因此周公推舉康叔擔任周朝的司寇,冉季擔任司空,來輔佐成王治理國家,他們都有美名傳揚天下。

─────────解說與心得─────────

結束了〈燕召公世家〉後,司馬遷接著寫的是〈管蔡世家〉。

提起「管蔡」,讓我馬上聯想到了西周初期的「管蔡之禍」。根據這幾段內容來看,周文王跟正妃共生下十個孩子。其中,大兒子伯邑考已經去世,二兒子就是後來的周武王,事蹟紀錄在〈周本紀〉裡,四兒子則是後來的周公,事蹟以記錄在〈魯周公世家〉。至於排行老三的管叔,以及排行老五的蔡叔應該就是這一卷的主角才對。

關於伯邑考的部分,前陣子讀過的《翦商》一書中有則駭人聽聞的說明:相傳伯邑考其實是被商紂王獻祭給上天的。這或許也就是周文王與周武王堅持要滅掉商朝的關鍵之一,因為殷商用的是極其恐怖的神權統治,有著殺人殉神的儀式。

除了大兒子伯邑考外的其餘九個孩子,再扣除繼任天子之位的周武王以及年幼的老九跟老十,其餘六人都在滅亡商朝後分封在各地。但由於周文王的十個兒子裡,只有周武王跟周公比較賢能,所以周公最中並沒有前往封地,而是派兒子前往。換言之,中央有二哥周武王,還有四弟周公,地方則有三哥,以及老五到老八等五人。如此安排對一個剛建立的新王朝來說,應該也沒有什麼問題,畢竟中央要由賢能的人勞心,地方則由其他人負責勞力,也就是鎮壓殷商遺民,以及與各地的蠻夷部落交戰。

然而,即使身為老爸的周文王知道孩子裡面就只有老二跟老四比較賢能,倘若當年伯邑考沒死,在接班人的選擇上,周文王是否真會讓排行老二的周武王繼位?我想這也很難有確定的答案。所幸周文王沒有遇到這個困難,可以按照順序讓年長且賢能的周武王繼位。

相較之下,周武王滅掉商朝後,把弟弟當中最賢能,對自己最有幫助的四弟周公留在身邊,反而讓三弟到地方去,這應該也會讓排行第三的管叔有所怨言吧!?再加上周武王的早逝,由年幼的周成王繼位,中央政權由周公代理的情況下,應該更讓身處地方,負責看管殷商遺民,甚至還得跟蠻夷作戰的管叔更不是滋味吧!

最終,管叔聯合了弟弟蔡叔,還有殷商遺民──武庚一起反叛中央,在周王朝剛成立沒多久之際,管叔的這番行動更突顯他確實沒有什麼政治才華。畢竟,周天子還在中央,也沒有遭到周公篡位,周公除了代行國政外,也沒有任何不法的行徑,這場「師出無名」的管蔡之亂,最終在周公親自東征下結束。主謀管叔處死,參加叛亂的蔡叔則被流放,加入叛亂的殷商遺民被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的土地交由紂王的哥哥──微子啟統治,這就是「宋國」;另一部則由排行第九的康叔管理,也就是「衛國」。

其實每每讀到管蔡之亂時,心中總有個小小的困惑,為何這群兄弟一定得大打出手?不能坐下來好好談呢?是因為這群兄弟們本身也不夠賢能,所以無法體會周武王當年的安排,以及周公輔政的無私嗎?抑或是這場叛亂之所以不能好好坐下來談,是為了殺雞儆猴,讓各地想叛亂的人有所警惕?抑或是周王朝可以藉此東征擴大控制範圍,所以「故意」讓管蔡等人造反?由於目前我們僅能從周王朝的官方角度來看這件事,所以感覺應該是管叔等人無法理解中央的用心,執意起兵謀反的關係。至於真相如何,就只能期待有更多史料來證明此事了。

言歸正傳,令人更納悶的是,這卷明明是〈管蔡列傳〉,但開篇才兩段而已,管叔就被處死,蔡叔還被流放,那麼這卷〈管蔡世家〉還有什麼內容可寫呢?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以上,就是這段史料給我的小小收穫。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