鱷魚把拔
鱷魚把拔

教書是我的職業 寫作是我的志業 人生以分享歷史想法,撰寫小說、散文為目標 歡迎各位一起來欣賞 https://liker.land/dragonlovesnow/civic

粒史學加000462《史記》卷三十三〈魯周公世家〉15:十九歲卻像個小孩子一樣愛玩的國君?

十九歲卻像個小孩子一樣愛玩的國君?

──────────原文──────────

二十二年,孔丘生。

二十五年,齊崔杼弒其君莊公,立其弟景公。

二十九年,吳延陵季子使魯,問周樂,盡知其意,魯人敬焉。

三十一年六月,襄公卒。其九月,太子卒。魯人立齊歸之子裯爲君,是爲昭公。

昭公年十九,猶有童心。穆叔不欲立,曰:『太子死,有母弟可立,不即立長。年鈞擇賢,義鈞則卜之。今裯非適嗣,且又居喪意不在戚而有喜色,若果立,必爲季氏憂。』季武子弗聽,卒立之。比及葬,三易衰。君子曰:『是不終也。』

昭公三年,朝晉至河,晉平公謝還之,魯恥焉。亖年,楚靈王會諸矦於申,昭公稱病不往。七年,季武子卒。八年,楚靈王就章華臺,召昭公。昭公往賀,賜昭公寶器;已而悔,復詐取之。十二年,朝晉至河,晉平公謝還之。十三年,楚公子棄疾弒其君靈王,代立。十五年,朝晉,晉留之葬晉昭公,魯恥之。二十年,齊景公與晏子狩竟,因入魯問禮。二十一年,朝晉至河,晉謝還之。

──────────翻譯──────────

魯襄公在位第二十二年,「孔丘」出生。
魯襄公在位第二十五年,「齊國」大夫「崔杼」殺死他的國君「齊莊公」,擁立莊公的弟弟「齊景公」為國君。
魯襄公在位第二十九年,吳國的「延陵季子」出使魯國,考察周王室的歌樂,能全部理解其中的含義,魯國人都很敬重他。
魯襄公在位第三十一年六月去世。這年九月,太子也去世。魯國人立襄公夫人的妹妹「齊歸」的兒子「裯」為魯國國君,這就是「魯昭公」。
魯昭公當時才十九歲,還有童心。「穆叔【補充:叔孫氏的叔孫豹】」不想擁立他,說:

「太子死了,有同母的弟弟則可以即位為國君,如果沒有同母的弟弟,就應該立庶子中的長子。如果庶子們的年齡相同,就要選擇有才德的,如果年齡相同,才德也相同,那麼就用占卜來決定。現在『裯』既不是嫡子,而且居喪期間沒有一點悲傷的表情,反而露出喜悅之色,如果真的立他為國君,一定會成為季氏的憂患。」

「季武子」不聽,終於擁立「裯」為國君。等到安葬魯襄公時,「裯」已因頑皮而穿壞了三件喪服。君子說:「這個人是不能善終的。」
魯昭公在位第三年,朝見晉國國君而來到黃河邊,「晉平公」婉言拒絕,讓他返回,魯國人認為這是件可恥的事情。

魯昭公在位第四年,「楚靈王」在「申邑」會見諸侯,昭公稱病沒有前往。

魯昭公在位第七年,季武子死去。

魯昭公在位第八年,楚靈王修建「章華台」,召見昭公。昭公前往祝賀,靈王賜給昭公寶器;後又反悔, 並騙取回去。

魯昭公在位第十二年,昭公朝見晉國國君而來到黃河,晉平公再次婉言拒絕,讓他返回。

魯昭公在位第十三年,楚國公子「棄疾」殺死他的國君靈王,自立為楚王。

魯昭公在位第十五年,昭公朝見晉國國君,晉國人留下他給「晉昭公」送葬,魯國人以為恥辱。

魯昭公在位第二十年,「齊景公」與「晏子」在邊境巡狩,順便到魯國詢問禮制。

魯昭公在位第二十一年,昭公朝會晉國至黃河,晉國辭謝,昭公返回。

─────────解說與心得─────────

擺脫不了「三桓」的魯襄公,在執政的最後幾年,司馬遷僅記錄了一些其他大事,藉此讓我們知道當時的國際局勢。

接著,新一任的魯國國君──昭公繼位了。相較於之前的所有魯國國君,司馬遷特別寫下昭公上任時的年齡:「十九歲」。這個本該成熟的年紀,但司馬遷卻寫說昭公此時「猶有童心」。我們常會誇某些還很單純的人是保有赤子之心,但這裡的「猶有童心」卻不是讚美之詞。因為還在辦理上一任國君的喪禮,這位十九歲的國君竟然神情愉悅,沒有表現出哀傷的模樣。甚至在完成魯襄公的葬禮時,昭公已經因為貪玩而穿壞了三件喪服,令人對這位昭公的心智年齡感到困惑。

也許正因為如此,所以三桓中的「叔孫豹」才會表示不希望擁立昭公繼位,甚至還提出了一套繼位的順序法則。這套繼位法則的順序是:太子,其次則是與太子同母的弟弟們,其次則是其餘庶子中年紀最長的,如果庶子中有幾個年齡相同,則比較才德優劣,如果連才德都差不多,那就用卜卦的方式來選擇。

按照這套繼承法則,跟太子不同母親的昭公應該屬於「庶子」這個級別,但從「季孫氏」中的季武子堅持選昭公來看,昭公應該是庶子中年齡最大的,所以才沒有繼續往下比才德的部分。

從叔孫豹的反駁內容來看,魯昭公應該還有其他才德更好的弟弟,所以叔孫豹才希望能改立他人吧!? 然而,按照規則來看,確實是魯昭公最該繼承,所以季武子才會擁立這位「猶有童心」的昭公吧!

有趣的是,這位「猶有童心」的魯昭公在位前二十一年,也就是十九歲到四十歲的這段歲月裡,他曾經四次打算去朝見晉國國君,除了第三次適逢晉國國君去世,「又」被留下來送葬外,其餘三次都被婉拒。相反地,楚國國君曾邀他前去會盟,魯昭公卻稱病不去。後來楚國修築高臺邀魯國前去時,魯昭公才前往祝賀,但楚國答應給的獎勵卻又食言,更讓魯昭公堅持一次又一次地前往晉國朝見。

可見,此時的魯國在內政上受限於三桓之外,外交上也處在晉、楚兩大強國之間。從這段文字來看,保有周天子禮制的魯國還是比較傾向支持晉國,不打算支持比較野蠻的楚國,也因此才會三番兩次前去朝見晉國。但此時的晉國也已陷入大夫掌權的窘境,所以才會一次又一次地婉拒魯國國君的朝見吧!?

從魯昭公執政後的作為來看,似乎感受不到他「猶有童心」 的樣子。讓我對於這個當年十九歲卻被認為很幼稚的魯昭公感到有點困惑,到底他的「猶有童心」是真的?還是為了躲避三桓控制而裝出來的呢?假設魯昭公表現出成熟穩重的模樣,三桓是否會支持他呢?如果三桓想要控制魯國朝政,就應該希望國君無能一點,那麼魯昭公是不是裝出「猶有童心」的模樣還讓三桓放下戒心呢?在沒有其他史料佐證下,就不多作聯想了。

總之,歷史的天平似乎漸漸倒向晉國與魯國的大夫階層,魯國國君該如何因應與扭轉這個局勢呢?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以上,就是這幾段史料給我的小小收穫。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