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全福 PhD
徐全福 PhD

浪漫與幻想編織出多采多姿的生活..........

時勢觀察:「巴勒斯坦國」一頭被獅群們所遺棄的雄獅

目前的加薩走廊已經陷入烽火連天的慘況, 無辜的生命正日以繼夜的消逝中........

時勢觀察:「巴勒斯坦國」一頭被獅群們所遺棄的雄獅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鄂圖曼帝國戰敗後,國際聯盟授權英法兩國託管今天土耳其以南的前鄂圖曼各省或州。英法兩國在該地區劃分邊界,將該地區分成四部分,分別為今天的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和巴勒斯坦地區。巴勒斯坦地區又被區分為約旦河以東的約旦,和約旦河以西的巴勒斯坦。

在1922年時國際聯盟授權英國託管的巴勒斯坦區大約有穆斯林59萬人(佔比約79%),猶太人8.4萬人(佔比約11%)和基督徒7.2萬人(佔比約10%)。當地的阿拉伯人除了反抗英國人,也經常攻擊不斷增多的猶太人。巴勒斯坦在二戰時期,由於納粹德國希特勒迫害和殘殺猶太人,眾多猶太人紛紛逃離德國和其他歐洲國家,來到巴勒斯坦地區購買土地,遷徙到這裡之後,為了抵抗阿拉伯人的攻擊,猶太人便團結起來建立了地下防衛武裝民兵,隨後也建立起強大的軍事和政府組織。如果仔細推敲從以色列建國前後幾年的歷史,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之間的互相攻擊和戰爭的情況,都是一直持續的存在。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一項將巴勒斯坦英國託管地分成兩個國家的決議:分別成立一個猶太國家和一個阿拉伯國家也就是巴勒斯坦國。1948年5月14日,英國結束在巴勒斯坦地區的託管,猶太人宣佈建立以色列國 ,蘇聯、美國以及其他許多國家很快承認了以色列的建國。巴勒斯坦地區分割後的決議文中,巴勒斯坦所分得的土地百分之55,要大於以色列所分得百分之45的土地,巴勒斯坦人當時沒有像以色列政府一樣設立臨時政府,也就沒有強大的的政府組織和首腦來負責獨立建國的事宜。

依照國際決議文所訂定的建國日那天,以色列國正式建國了,巴勒斯坦國卻沒有中央政府來宣告獨立建國,周遭的阿拉伯國家,除了垂涎巴勒斯坦人所居住的這塊土地外,更不容許猶太人的以色列建國,阿拉伯各國便紛紛站起來聲援巴勒斯坦人,這幾個國家便是埃及,敘利亞,約旦,黎巴嫩,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拉克,這些國家不承認以色列國,於是於1948年共同組成阿拉伯聯軍,從各自的國界發兵向以色列進攻,企圖完全消滅以色列國,這就是第一次以阿戰爭,戰爭於1949年3月以停火協議結束,以色列取得勝利。

弔詭的是,第一次以阿戰爭結束後,以色列沒有將軍隊退回原來的疆界,還佔領了原比聯合國協議文中所訂定還要大的面積,而巴勒斯坦人也沒有趁著戰爭結束後立即進行建國的正式行動。

第二次以阿戰爭發生在1956年,起因是埃及將蘇伊士運河收歸為國有,將運河所有權從英法二國手中收回,這對英國和法國帶來經濟利益上的巨大損失,和國際威望下降。英法二國便和以色列密謀,由以色列首先佔領加薩走廊後,主動攻擊埃及的西奈半島(面積61,000平方公里),以色列僅僅花了二天時間就占領整個埃及的西奈半島,同時,英國出動傘兵和陸戰隊佔領蘇伊士運河的塞得港。英法二國的舉動,引起全世界主要國家的騷動,認為這是殖民主義的復辟,美國對此非常的不滿,並展開對英國的制裁,而向來親阿拉伯國家的蘇聯則威脅要以核子武器攻擊倫敦和巴黎,英國在此壓力下不得不從西奈半島退兵,以色列則是在戰爭4個月後才撤出西奈半島和加薩走廊。

第三次以阿戰爭又稱六日戰爭,起因是位於以色列東北角由敘利亞控制的戈蘭高地的敘利亞駐軍刻意向以色列定居點開火,因此引起雙方衝突,敘利亞請求埃及參戰,於是埃及派遣十二萬陸軍和一千輛坦克進軍西奈半島,逼近以埃邊界,準備攻入以色列。以色列在強敵環伺下決定先發制人,在1967年6月5日的清晨,以色列出動幾乎所有的軍機183架,分二波攻擊埃及的十四個空軍基地,一個上午裡幾乎消滅了整個埃及空軍,同天下午,以色列戰機攻擊約旦空軍並消滅其擁有的24架英國霍克獵人式戰鬥機,隔天以色列戰機攻擊敘利亞的空軍基地,消滅了一半的敘利亞戰機。在陸戰部分,空襲後半小時,以色列地面部隊五個師以戰車裝甲車為前導,自加薩、阿里什和阿布奧格拉,向西奈半島大舉進攻,埃及陸軍因為沒有空軍掩護和支援,僅僅三天,以色列軍隊完全佔領西奈半島。部署在約旦河西岸的約旦9個旅(45,000人、270輛戰車和200門大炮)也因為沒有空軍掩護,無法抵擋以軍攻擊,6月7日上午時,以軍已經攻占耶路撒冷猶太教中的哭牆,同一天以軍攻佔約旦河西岸全部地區。位於以色列東北方的戈蘭高地是敘利亞西南邊境內的一條狹長山地,長達60多公里,最寬處約20多公里。戈蘭高地與以色列接壤,高地居高臨下,海拔600到1000公尺。而戈蘭高地上駐守的敘軍炮兵陣地,即是攻擊以色列定居點的原凶,以色列在6月10日攻占了戈蘭高地的三個主要城市,當天下午6點30分,以色列宣布停火,結束這次6日戰爭,此戰結果,以色列占領了多達65,000平方公里的土地。

第四次以阿戰爭又稱贖罪日戰爭,發生於1973年10月6日至10月26日,所以又稱為10月戰爭,起因是由於第三次以阿戰爭後,以色列不願意歸還所佔領的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以色列並在戈蘭高地建立許多防禦工事,也在所占領的蘇伊士運河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堡壘系統,這座堡壘被命名為巴列夫防線。敘利亞總統阿薩德認為,只有以武力解決方式,才能驅退以色列所佔領的戈蘭高地,但又感到勢單力孤,於是說服埃及總統薩達特,聯合二國軍隊同時由北線和西線向以色列駐軍展開攻擊。這二國主要的軍備武器來自於蘇聯的俄式裝備,在戰前埃及對於蘇聯所提供的落伍裝備感到不滿,所以驅逐了所有蘇聯顧問,導致以色列情報部門判斷失誤,認為埃及沒有能力發動戰爭。埃及和敘利亞二國特別選在猶太人的假日「贖罪日」這天發動攻擊,因為這天是以色列人的休息日,在開戰前的9月25日的晚上,約旦國王胡笙秘密飛往特拉維夫面見以色列總理梅爾夫人,警告說敘利亞即將發動戰爭,梅爾夫人認為埃及不會參戰,所以對於這個警告,沒有刻意的加以準備,以色列情報特務局(摩薩德),在9月裡經過可靠的情報來源接獲了高達11次戰爭即將爆發的情報,但莫薩德情報局長依然堅持阿拉伯國家沒有發動戰爭的能力。莫薩德情報局長於10月5日的午夜飛往倫敦會見可靠的消息來源,確認埃及和敘利亞即將發動戰爭,他立即向梅爾夫人匯報,就在攻擊開始前一個小時,以色列軍方才下令開始緊急動員後備軍人。

在西奈半島方面,埃及在蘇伊士運河西側,埃及軍的工兵利用抽水馬達直接抽取蘇伊士運河河水,以高壓水槍噴射水柱直接沖刷以色列國防軍所建立的沙堆堡壘,在水槍的強力噴射下以色列所建立的沙堡迅速瓦解,以色列軍隊潰敗,埃及軍隊的裝甲部隊迅速度過蘇伊士運河開抵西奈半島。基於第三次以阿戰爭中失敗的經驗,埃及為了空防需要,布置了許多地對空飛彈,用以消除以色列的空中優勢,在陸戰方面則讓地面部隊裝備了相當數量的反裝甲武器,以對抗以色列軍的坦克部隊,在陸戰初期,埃及取得了相對優勢,二個軍團的埃及部隊渡河到西奈半島。以色列由於戰事失利,已經退休的國防部長夏隆被緊急召回主持戰事,以軍為了奪取制空權用以扭轉戰場頹勢,便計畫發動突襲戰術;以軍首先攻擊埃及第二軍團南邊和第三軍團交界處,將埃及軍一分為二,緊接著一小批以軍部隊橫渡蘇伊士運河來到對岸,迅速建立橋頭堡,在24小時內,大量步兵藉著輕型充氣船渡河,雖然沒有裝甲部隊的支援,以軍配備了大量美製的M72 LAW反戰車火箭用來對付埃及裝甲部隊。這批突擊部隊迅速清除了運河西岸所有的埃及軍防空和反戰車飛彈陣地,這些陣地清除後,以色列軍隊便重新獲得了具壓倒性優勢的空軍和取得對裝甲部隊的支援。此後埃及的二個軍團幾乎被完全摧毀,至戰爭結束時,以色列大量裝甲部隊已經攻入埃及,距離首都開羅只剩下101公里。

在戈蘭高地方面,以色列軍以2個裝甲旅和11個火炮連的兵力,對手是敘利亞5個師與188個連的進攻,大約180輛以色列戰車,面對的是1,400輛敘利亞戰車,在戰事初期,敘利亞幾乎攻佔大部份的據點,僅剩以色列軍事指揮部的所在地Nafah, 10月8日以色列援軍抵達並開始反攻,到10月10日所有敘利亞部隊都被擊退回到開戰前的邊界,梅爾夫人此時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從西奈半島調派部隊到戈蘭高地,並直接攻入敘利亞國土,從敘利亞境內的巴珊區域的突出部使用重型火炮,開始轟炸距離40公里處的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的市郊。

海戰方面,在10月7日,以色列對敘利亞港口拉塔基亞外海,發動飛彈快艇攻擊,以色列海軍使用體積小而速度快、並且配備了電子反制設備的飛彈快艇,在海戰中,以色列飛彈快艇引誘敘利亞快艇出戰,使其在最遠的射程時就發射飛彈,接著以金屬箔片和雷達干擾技術使這些飛彈全部落空,等敘利亞快艇射光了飛彈後,以色列快艇便追上去在適當的距離內發射飛彈,結果擊沉了好幾艘敘利亞快艇,迫使敘利亞海軍龜縮在拉塔基亞軍港內,從此以色列可以控制戰區附近的地中海海運航道,獲得由美國船隻運載來的大量的軍火補給,源源不絕的武器裝備,用以補充以軍作戰所需。在戰爭同時,美國和蘇聯二國各自集結了冷戰期間規模最龐大的海軍艦艇,蘇聯地中海分艦隊總計有96艘各型艦艇集結,美國第六艦隊總計出動60艘艦艇,包括3艘航空母艦獨立號、羅斯福號、甘迺迪號航艦,和兩棲突擊艦硫磺島號、瓜達康納爾號等。

核戰危機的插曲:當時美國總統尼克森正處於水門事件醜聞,無暇顧及國際事務,以阿戰爭期間美國對以色列的援助都是由國務卿季辛吉出面處理,當時蘇聯共產黨總書記布里茲涅夫在埃及總統的請求下,要求美國促使以色列停火,否則便要援助埃及並採取軍事行動、開始參戰,然後蘇聯便在靠近地中海周邊區部署軍隊,美國發覺後也隨即派遣大量軍隊進駐中東,一時核戰危機隨時可能爆發,二國領導人在一番冷靜思考後,停止了第三次世界爆發的可能,開始促成以阿戰爭中參與戰鬥各方的停火。

第五次以阿戰爭,又稱黎巴嫩戰爭,爆發於1982年6月6日。起因為以色列在其駐英國大使被巴勒斯坦槍手槍擊重傷後,以色列派遣10萬多名部隊,展開對黎巴嫩境內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和境內敘利亞軍隊大規模的攻擊,開戰後沒幾天就占領了黎巴嫩的南半部,6月22日以色列軍隊向敘利亞駐軍發起攻擊,並控制貝魯特西區,巴解游擊隊企圖以談判方式希望可以保留一部分的巴解軍隊駐留在黎巴嫩,以色列始終不同意巴解的停火條件,以色列軍隊在8月5日包圍了巴解總部大樓,巴解在8月12日最終同意從黎巴嫩撤出,最後此次戰爭在國際調停中結束。

貝魯特難民營大屠殺的插曲:在多國維持和平監督部隊撤離黎巴嫩後不久,由以色列所支持的黎巴嫩基督教民兵,趁機包圍並殺害了數以千計的巴勒斯坦難民。

中東局勢評析:

1)     阿拉伯半島不會再出現一個強大而統一的國家:在二戰後才紛紛獨立建國的阿拉伯各國,看不出來各國有意整合成一個強大國家的倡議和意願,無法恢復在第七世紀時期由倭瑪亞王朝所建立的阿拉伯帝國的榮光。

2)     沒有任何一個阿拉伯國家可以打敗以色列:以目前以色列的國力、軍力、國防科技實力、人民向心力,和有美國強大的支持下,想要消滅以色列國的企圖都不可能成功。

3)     只能自保的獅群:阿拉伯諸國從建國以來都是以確保各自資源和利益為主,就猶如獅群間對於領域的爭奪和佔有。在巴勒斯坦尚未建國前,敘利亞國、約旦國、埃及國等皆強力反對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地區建國,並誓言消滅以色列,所以才會聯合起來發動第一次以阿戰爭,戰敗後這些國家因戰敗導致領土被侵占,皆自顧不暇,沒有一個國家有能力去協助巴勒斯坦人建國,這些國家除了敲破了自家的飯碗(因為領土被以色列侵占),也同時敲破了巴勒斯坦國的飯碗(因為以色列趁戰爭侵占了原聯合國所劃定的二國疆界外的領土),各自喪失了領土,此後各戰敗國經聯合國調停而取回原本的國土,而巴勒斯坦國的原有領土卻仍然被牢牢地控制在以色列國手裡,巴勒斯坦國就像是一頭被獅群們所遺棄的雄獅一樣。

4)     哈瑪斯的人肉盾牌:哈瑪斯武裝組織的宗旨是消滅以色列國,所以才會發動「阿克薩洪水」的軍事行動,發射逾5,000枚火箭彈襲擊以色列,但稍具軍事戰術戰略者,皆可判斷,攻擊以色列的行動必然招致戰爭的報復,並以失敗收場,哈瑪斯組織的唯一可以憑靠便是迦薩走廊這塊土地,和居住在迦薩走廊區域的巴勒斯坦人,但少數旅居國外的巴勒斯坦組織高階領導,卻堅持要犧牲居住於迦薩走廊巴勒斯坦人的生命與生存空間,執意要攻擊以色列,導致以色列決意要徹底消滅加薩走廊裡的哈瑪斯武裝份子,並計畫完全佔領加薩走廊。少數旅居國外的巴勒斯坦組織高階領導,刻意讓加薩走廊的巴勒斯坦同胞手足當作人肉盾牌而犧牲,這完全沒有絲毫悲天憫人的仁愛胸懷。

5)     人道救援:此刻,在加薩走廊的雙方激烈戰鬥仍在持續中,無數的平民百姓遭受到傷亡,沒有醫療、無水、無電、無糧食等,哈瑪斯武裝份子正處於劣勢中,有被殲滅的可能。聯合國為了救援巴勒斯坦難民,正設法從埃及邊界和其他管道將物資輸送到加薩走廊,處於戰爭中的巴勒斯坦人,有的想要繼續留在故土,有的害怕將來戰爭還會發生,所以希望離開加薩走廊,聯合國也希望阿拉伯各國可以大方的接納這些同為阿拉伯人的巴勒斯坦難民,讓他們可以定居下來。

6)     綜合國力決定一切:國土疆界的大小取決於綜合國力的大小,大國擁有較大的綜合國力,同樣是小國的情況下,就要逐項比較各自所擁有的國力,當一個小國逐項比較與敵對國的各項實力,如果實力無法超過對方,能作的事情只有向外結盟,找到和與對手實力相當的國家結盟,二個強大的國家對抗時猶如是棋盤上的對弈,小國就可能成為強國手中的一顆棋子,小國所必須注意的是,切莫成為強國對弈中被犧牲掉的那顆棋子,若強國分別標識為A國和B國,那麼這個小國為了不成為強國的犧牲品,那就必須謹慎的遊走於A與B之間,能夠生存下來的唯一途徑就是,如果依靠B不能存活,那麼就應該反過來依靠A。

7)     不可將人民當作人肉盾牌:國家之所以存在有兩大因素,第一是人民,第二是土地,土地喪失了或許還有機會奪回,一但人民遭受大量傷亡,執政者將會去民心,又人民並非執政者的囊中之物,可以隨意拋棄,或是隨意將之犧牲,若執政者心中所想的,不是人民生存權利和福祉而是政權的掌控,那麼就會產生那種將人民當作人肉盾牌的想法。

後記:加薩走廊的巴勒斯坦居民此刻仍遭受戰火蹂躝和摧殘中,希望經由聯合國和國際救援組織盡力的輸送物資到此地,幫助這裡的巴勒斯坦難民,也希望以色列能夠對難民展開人道救助,同時希望阿拉伯國家能接納那些逃離家園的難民,給他們協助和居住的地方,希望加薩走廊戰火儘快停止,並恢復戰前和平的景象。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