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融僧蹤
妙融僧蹤

心在哪,哪裡就有寶藏

瞬間的自問,瞬間的歇息


  • 原路到不了新的目的地

一日請朋友順道載我去機場。我們一路上聊著天,車子朝著前往機場的方向行進。

只是就在一個轉彎口,朋友自然的轉了方向,也就在這轉彎的動作發生的同時,朋友驚覺的說:啊!我平時都在這裡轉彎回家。

原來,朋友一時忘了這一趟的目標是去機場而不是回家,於是在熟悉的路途上,便自然地順著平常每日的習慣,開向了回家的路上。

雖然這剎那的驚覺在認知上發生的很快,但是由於動作已經發生,於是便必須經歷一段與機場背道而馳的道路,然後再想方設法的回到能夠到達機場的正確路上。

在重新調整好前往機場的路線後,我們又開始聊了起來,朋友問:你看我是用習慣在開車,還是用覺知在開車?

我回答:很明顯啊,用習慣在開車。

朋友又問,你覺得在開車時,覺知和習慣各佔多少百分比?

毫不思維的我說:覺知百分之十,習慣百分之九十吧。

  • 習慣是我們的第二天性

當我講出了這樣的結論時,雖然沒有真實的數據資料與實驗評估,僅是憑著感覺與想像隨口而出,但是脫口而出的瞬間,卻也被自己的話輕輕地戳了一下。

瞬間地意識到,是的,在每天的生活中,我們多數是依據著習慣而無意識地在生活在行動,很少是在覺知中有意識地生活。

換句話說,我們大部份時候,只是機械化的一個動作接著一個動作,一個習慣牽引出另一個習慣,而這整個過程,我們已經達到了不假思索、不加質疑,毫無停頓、全無自覺的自動化境地。

開車本來是很複雜的一連串整合身體與大腦的行為,再加上還要面對路上各種外在的變化車流與路況,即便如此,一但熟練了習慣了,自動模式便會自行啟動,讓一切成為自然的反應

不只是開車,我們每天的行住坐臥,吃喝拉撒,應對進退,甚至思考模式,行為言語,都會漸漸地,或者是早已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習慣模式。

這些習慣的養成有如開車一般,不論在技術上有多複雜,安全上風險有多高,我們最終都能夠因為長時間的重複而熟練,然後我們駕輕就熟到失去意識。

  • 習慣使我們順從一切

反射性的習慣,可以讓我們不假思索地讓身體做出必須的動作,內心毫無停頓地做出選擇判斷。

到了機場,經過一連串熟悉的流程,我坐在了候機室裡,腦海中浮現出了許多自己的生活片段,尤其回想起曾經在面對種種熟悉的場景時,我那些怎麼應對回應的情景。

確實發現「人,是習慣的奴隸。」這句話挺真切。

不知什麼時候起,各種習慣便開始慢慢積累成形,然後形塑了我們的身體和心靈。即便不少習慣其實無關痛癢,但是也有些習慣,會帶來美麗新生命又或者是致命吸引力。

看看自己此刻的種種情境,也許能夠發現習慣的蛛絲馬跡。若想要改變當下的處境,回頭看到習慣改變習慣,也許才是明智有效的途徑。

  • 習慣要靠習慣來征服

話說回來,一個好的提問,有時比一個好的答案來得更有力量。一個輕輕地自問,能讓心靈瞬間地清醒。朋友因眼前的發生而提出的問題,也讓我有了突然的看到。

要與所有的習慣來對抗並不容易,但是從這事件之後,我決定要養成一個習慣,時不時地問問自己,也是提醒自己:「我是用習慣在做、在說、在想、在應對、在行為?還是用覺知在做、在說、在想、在應對、在行為?」

簡單來說,也許從現在起,為了不被習慣所奴役,我們可以養成一個覺知的習慣。藉由瞬間的反問,時不時的自問,讓心靈稍能歇息地跳出習慣的鎖鏈。從一個瞬間覺醒自問的好習慣開始,打破麻木僵化的慣性,讓自己的生命能夠每時每刻都鮮活覺醒。

我是用習慣在生活?還是用覺知在生活?這是永遠要問下去的問題。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