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地島民KMnese
戰地島民KMnese

不學無術一事無成,歡迎追蹤。 接受讀者留言請求免費進入圍爐,內含:身為金門人的專題寫作、保存牆內文章……。

[影評] Michael Moore 和美國壞人 I

     0

如果「政治歸政治藝術歸藝術」是電影創作的某種教條,那Moore與他的電影無疑是最離經叛道的異端,他的作品可說全然意在政治宣傳。當政治宣傳的角度符合自己的視角時其實甜如蜜糖,Michael Moore揪出萬惡美帝典型壞人自有值得一看的理由,你看他前三部電影攻擊角度非常廣:

2002年的《科倫拜校園殺人事件》從美國校園槍擊案談到槍枝游說

2004年的《華氏911》直接批判小布希政府發動伊拉克戰爭及出兵阿富汗

2007年的《健保真要命》則批評美國的醫療保險制度

看完必然拍桌大斥:可惡!美帝果然歹毒!

很爭議嗎?真的嗎?你看我們感情多好。 呵呵呵~ 呵呵呵~


    1

如果你沒有一顆粉紅的心,而是嚮往電影藝術的殿堂,Michael Moore同樣適合你看。他的首部長片《科倫拜》就拿了奧斯卡獎、《華氏911》更在坎城影展(Cannes Film Festival)拿下金棕櫚,算起來是半個李安+一個陳凱歌!即使政宣片都是譁眾取寵,拿到這種成就也光宗耀祖了。

不過政治宣傳+電影藝術好像不太適合,他的作品中如何維持這兩項價值的平衡?而我們又該如何評價呢?

    2

Micheal Moore這三部作品的創作企圖分別是:1. 罵共和黨、2.罵共和黨以及3. 罵民主黨他討厭的候選人。區別僅在於3.涉及同黨同志,下手輕。這三部作品都形同民主黨的助選片。其政治用意含量之高,連同是金棕櫚得主陳凱歌《我和我的祖國》都相形失色。當然,這樣的影片一定爭議重重。

若要形容Moore電影獲獎的爭議,很不恰當的比喻是:

2016年,金馬獎直接把獎座頒給周子瑜的道歉影片; 

用稍微合適一點的比喻是:2015年,香港金像獎最佳影片給了《十年》。

授獎似乎都帶種心態:「是,這(電影)沒那麼好,可是我(們)願意說他夠好。」

那麼,我們得問: 這樣對嗎?還有電影夠好嗎?

答案有些微妙。原因在於Moore拍的是紀錄片。

     3

在前一篇文章,我提到了蔡明亮一貫挑釁(挑逗?)的嗔問本屆金馬:「紀錄片與劇情片差別在哪裡?」已直白的指出電影中形式區隔的問題。紀錄片,或斤斤計較的學者聲稱這應該翻譯作「紀實電影」,的確存在著一些評價問題。

首先,紀錄片也是電影(Film)。但是它偏偏沒那麼電影。
所以如金馬和奧斯卡區分項目授獎的影展,同樣片長可能會分為最佳影片、最佳動畫片和最佳紀錄片分開評選。大抵上,紀錄片就像學者提倡的那個詞彙:紀實電影所示,指拍攝內容紀錄真實的,跟「造夢的藝術」的電影幾乎無關。所以他在奧斯卡只能拿「最佳紀錄片」,只有在因為庸懶而不劃分電影類型的坎城影展可以奪得象徵「年度最好的電影」的桂冠。

     4

就電影藝術而言,坎城頒給他金棕櫚感覺比較微妙,但奧斯卡頒給他「最佳紀錄片」總算是合理了吧?

未必。

因為,紀錄片除了是電影也涉及另一個「再現」的圈子:新聞。新聞和紀錄片都是使用攝影機捕捉真實的人事物景,那麼,紀錄片就也帶來採訪倫理的問題,在這一點上,恐怕連奧斯卡給他「最佳紀錄片」獎也有爭議了。

Moore的以宣稱為真實的紀錄片形式去拍,而怎麼拍?拍了什麼?其實才是他電影爭議,偏偏他拍的又是政治這個爭議就是本體的題材,想也知道他的電影為什麼喧鬧好看了。


                                               --  ★  --

閱讀文章給予贊賞是基本品德。

給多一點贊賞或追踪可鼓勵作者為你寫更多、也更快完成你想看到的影評。

                                               --  ★  --


    5

既然問題和亮點都出在「紀實」的部份,那電影的藝術評價反而是可以先簡短介紹的,這些作品夠好嗎?該拿獎嗎?

Moore在2003年得到奧斯卡時,他的致詞提到反戰被噓到中斷,一年後他乾脆帶著《華氏911》去坎城影展,該屆的美國籍主席昆丁塔倫迪諾帶領的評審團還是頒給這部美國紀錄片金棕櫚獎,乍看之下,這些爭議是關於電影藝術的,實則不然。

奧斯卡典禮上發言而被噓下台、坎城頒給紀錄片金棕櫚獎或給獎帶有明確的政治宣示意涵,這三者都不是特例。其實爭議還是在於他的形式、拍法與內容所衍生的公共效應,電影的藝術價值其實不太在討論之列。

如今電影已經脫離了當時的政治語境,其實很適合去看電影拍得夠不夠好?

我認為,他的三部電影值得一座奧斯卡和一座金棕櫚,但是順序有點問題。《華氏911》當年能得獎的確是有歐陸及美國內部反戰的「風向」促成的效果,但反過來說,如今去看作品的藝術成果,又很難說指責他們配不上獎項的榮譽。

當年在奧斯卡獎的致詞被轟下台的片段, 2018年,奧斯卡讓他重新講完。

    
      6

評價藝術作品的常用的維度之一是以當代性和恆常性為兩極。
從Moore拍攝電影的意圖而言,他追求的成果無疑是極端當代性的,畢竟電影是針對當時、立即的政治議題,可是,十多年後我們再看他這三部電影如果依舊能帶給我們什麼,那無疑已經取得頗高的藝術成就了。

電影裡呈現的議題固然呼應當代的選舉,但也呈現了政治問題某些恆常的結構:體制與壓迫、勾結與貪腐、無辜的犧牲與邪惡的操弄…這些元素如今看來一樣動人。舉《科倫拜校園殺人事件》為例,裡頭的「壞人」或許不知道哪去了,但在美國校園槍擊案美至今仍不斷發生,一樣有上位者顢頇甚至惡毒也一再有無辜的犧牲和無數的眼淚。這三部「壞人」紀錄片不只當時揭發了那些壞人有多壞,仍然可以承載我們遇見壞人的感傷,甚至反過來反省,我們是否有讓世界變得更好?

       7

除了影片內容捕捉了那些恆久而動人的結構,Moore的電影還有另一個優秀的藝術特質:幽默。

槍枝、戰爭和醫療這些是多麼厚重的問題,但Moore就是能從帶點戲謔諷刺的方式去「完成」它(為何用完成二字細節涉及劇情雷我在下一篇詳述),總之,透過以下對上、敵我關係和政治娛樂化等等的幽默諷刺手法,他的電影呈現了非常豐富的質地,前面說了紀錄片有新聞報導的一面,而沉重或感傷則常常是必然的基調。可是,有了幽默和輕挑其實才讓每一份沉重更具份量。Moore的電影裡那些有意或無意為之的幽默基調讓電影呈現出豐富的節奏感,而議題控訴所引發的情緒反應也更有焦點。

         8

為評論的上篇作小結:Moore的紀錄片看起來是舊片,但恰恰是舊片所以更可以帶著距離去看它拍得怎麼樣?如果你只看這篇文章,那快去找來看吧!
溫馨提醒:
《科倫拜校園殺人事件》我認為拍得最到位; 《華氏911》則最有話題性;
如果你是旅居美國或承受昂貴醫療費的學生,看《健保真要命》(Sicho)可能需要衛生紙。

--

本文屬於紀錄片系列評論,首發在Matters,把贊賞用完可以讓作者更有動力寫作。
学电影的弯弯都很穷。
歡迎請作者一杯飲料一份外賣一張電影票 支持寫作和養貓。

Paypal ID : beckking001 

--

(TBC ....)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