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瑜伽師地論》_20240116

度.do
·
·
IPFS
·
出離...

單純地記錄,一字字一句句一段段堆壘出的法義,真實或不真實,唯有徹力實際修行。

  • 《瑜伽師地論彙集》p440~444

〔原文〕

者:謂解脫諸纏故。者:謂解脫所緣相故。離繫者:謂解脫隨眠故。

從諸欲緣所生諸漏者:謂除欲貪,於欲界中所餘煩惱。
損匱者:謂因此生執器杖等惡行差別,於此若作若增長故,生諸惡趣。
燒者:謂由此因,欲愛噉食,燒身心故。
惱者:謂由此因,若事變壞,便生愁歎憂苦惱故。
於彼解脫超出離繫者:謂如前次第,解脫諸纏者所緣隨眠故。

云何終不領納緣彼諸受?謂依將得、正得、隨念諸欲境界,染污諸受不復現行,其所依身不為眾惑染污而住,如紅蓮花水滴不著。

復有六種順出離界,如經廣說。謂我已修慈,乃至我已離諸我慢;然我猶為疑惑毒箭悶亂其心,是故慈等、於恚害等,非正對治。當知,為捨如是邪執,建立此界。是中,恚等離欲對治有差別故,建立前四。對治相故,觀察聖住得道理故,建立無相。觀察究竟正道理故,建立第六。

慈對治恚,無損行轉故。
悲對治害,為除他苦,勝樂行轉故。
喜治不樂,於他樂事,隨喜行轉故。
捨治貪恚,俱捨行轉故。
無相,對治一切眾相,相相違故。
若離我慢,於自解脫,或所證中,定無疑惑,故離我慢是彼對治。

此諸出離,定能出離一切恚等不善修故,恚等過失容可現行。
又前五種順出離界,初之四種,天住所攝;第五一種,聖住所攝。
今此六種順出離界,前之四種,梵住所攝;第五、第六,聖住所攝。

復次,能超恚等諸過失故,名為出離。
於出離時,正可憑仗,故名為依。

世尊說,「依」略有四種:

一、法是依,非數取趣。
二、義是依,非文。
三、了義經是依,非不了義經。
四、智是依,非識。

此四種依,因何建立?補特伽羅四種別故。
謂因諂詐補特伽羅差別故,建立初依。
因順世間補特伽羅差別故,建立第二。
因住自見取補特伽羅差別故,建立第三。
因聞為極補特伽羅差別故,建立第四。

即於此中,復有差別。
謂佛宣說,
補特伽羅及與諸法,唯法是依,非數取趣
世俗言辭不應執故。
法又二種,謂文及義。唯義是依,非文
何以故?不應但聞即為究竟,要須於義思惟籌量、審觀察故。
佛所說經,或有了義,或不了義。觀察義時,了義是依,非不了義。
世尊或時宣說,依趣福不動識,為往善趣故。或時宣說四聖諦智,為向涅槃故。
於修法隨法行時,唯智是依,非識

略於四時失不失故,建立四種補特伽羅。
謂得法時、任持時、觀察義時、修法隨法行時,依四時故,建立四依。

復次,已說安立。



碎碎念.....

修行於世間,無須尋求認可,
誰人了解誰?
不了解是很正常的吧!!!

建立知見的過程,
理性看待一切,
即便道理(法)是我們的所依處,
仍然需透過文字語言,
才能了解學習道理(法)。
但是,就像已經過了橋,
該往前走了,
難道還要繼續攀附在橋上嗎?
文字語言也如過岸的橋,
只是一種方便,
而不是我們的目的。

一切依處皆方便,
莫執不捨成妄念。
隨緣法行正知見,
為證菩提遊世間。

.

.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度.do千山萬水, 不如一抹白。 愛畫,喜字,戀山水。 描線,寫聞,觀世間。 戒不掉的喃喃自語.............^^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溫床。

留下...

糾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