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拉赫
阿布拉赫

来自中国,很喜欢记录,不光写字,用APP记帐都一记十年。中国很大,但对一些人来讲,它又小到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于是,在动荡的2019年,我怀揣着对世界的好奇来到Matters,从此很多扇大门渐次敞开。我很珍惜这里,希望继续记录生活,也记录时代,有时候发发牢骚,讲一些刺耳的话。

无法逃脱的困境|《叔叔》观影笔记

东京国际电影节、台北国际电影节获奖丹麦小众影片《叔叔》观影笔记:没有照顾过生病的长辈,便无法共情。

原本想下载的是香港那部《叔·叔》,等从电脑转移到移动硬盘,再用投影打开才发现,下错了,下成了丹麦的《叔叔》。阴差阳错,让我得以有机会欣赏到一部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想起年轻时,偷偷摸摸从火车站旁边兜售影碟的人手里买来几张带颜色的,等塞进电脑光驱,哇,吓一跳,不是我想的那样,但比我想的还好看!

《叔叔》很好看,或者说,因为相似的生命体验,这个电影和我很投缘。背景是丹麦的农业小镇,花季女孩照顾中风的叔叔,以及叔叔的农场,近乎与世隔绝。电影重复展现的是两个人的日常,穿衣、吃饭、喂牛、挤奶,大多数时候这一切都是默默地进行,没有交流。电影直到第8分45秒,才有了第一句台词。这种沉默紧张的氛围贯穿了影片的始终,尤其是叔侄二人的独处,连眼神交流都很稀缺。两个人吃饭的画面重复了很多次,机位都一样,唯一不同是镜头外的电视新闻声音。叔叔吃面包抹酱,女姟吃酸奶麦片。叔叔一边吃一边看电视,女姟一边吃一边看书。

有段时间,我和父母,就处于这样一种状态。我主动把他们从老家接过来照顾,然后又觉得自己被困住了,每天心力交瘁,沉默又疲惫。直到我后来想通一件事,世间确无双全法,于是搬出来住,给父母找了个护工。

但女孩搬不出来,她只是继续沉默,在想跟兽医出门学习或者去和追求她的男孩约会的时候,各种欲言又止。她想去参加村头的集会,打扮停当最后一刻放弃,因为要清洗拖拉机。和男孩第一次约会,做好了一切准备,临走又把叔叔带在了身边。叔叔说他自己能行,女孩说不行。

我自从接父母过来,从前的社交活动减了大半。朋友约饭,我经常回复,要回家陪父母。后来,大家也不怎么约了。偶尔去一次,会觉得欠了父母的帐。如今搬出来住,在父母那里装了个摄像头,随时关注他们的动向。白天上班,晚上下班经常躺在那里纠结,要不要去看父母。有些时候,实在不想动,打电话过去,老妈说你赶紧休息吧,不要过来了,没啥事。我说好,但躺一会儿,还是穿衣出门。

我经常会想,等以后父母去世了,我就不工作了,去云游世界,去放飞自我。但这种念头又常常会让人受不了。父母要是不在我,我真的就会解脱了吗?还是说如今这些让人喘不过气的压力,到那个时候,会变成排山倒海的寂寞与忧伤?不知道,相当可能。沉浸在自我牺牲的伟大情操中的时候,觉得照顾父母的责任太沉重了,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其中又无一丝愉悦。但是什么力量在促使我主动承担这一切呢?责任感?不知道。我怕的是你如今觉得全是痛苦,等到有一天才发现,不尽然。

像电影里的女孩。叔叔看出女孩向往外面的世界,偷偷找了个护理人员来帮自己按摩,以期增强些自理能力。女孩很生气,质问叔叔:“我们这样不好吗?”她向往天空,但又离不开大地。

她差点离开了。下定决心跟兽医去哥本哈根参加一个学习,为叔叔做了万全的准备,千叮咛万嘱咐,还是出了事:叔叔摔倒在牛棚里。这件事情给了她当头一闷棍,再次将她打回现实。她退回了兽医的书,和约会的男孩绝交,再次回到自己织就的网里。

最后一幕,是全片重复了很多次的二人吃饭。两个人都心神不宁,欲言又止。正当四目相对,眼看一场触及灵魂的对谈将要发生,然而,电影在这里戛然而止。

我操,我急出声来。

这是我观影生涯里第一部丹麦电影,阴差阳错,丹麦那么远,谁料到能共情,这是世上存在普世这件事的证明吧。

全片只有一段配乐,那是第一次和男孩约会之后,阳光下翻飞的麦絮。后来再也没有了,爱情的火苗很快被现实的冷雨浇灭了。既是困境,哪儿那么容易解决。

《你好,李焕英》里,贾玲想像了一个完美母亲的人设,和观众抱头痛哭一场,这事就这么结了。人人都说真诚,感动。

现实生活里,好多鸡毛。

PS:电影看完好几天,这篇文字也写了好几天。总觉得应该有很多话说,但写得乱七八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难,可能因为太想装腔作势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