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待退潮的小溪
靜待退潮的小溪

在這裡發表一些一直想書寫、想記錄的語言文字,一些想傾訴的話。 和一些詩、歌,哲學思考。

敏感、否定、拒絕

自己一直有一個對語言措辭非常敏感的特點,導致跟各類「他人」相處時時會產生「不適感」。比如我上學的各個時期結交的「最好的」朋友,有的為人像一陣風太過於隨性不羈,且想法多變,記性不好(也可能是接收的信息和結識的人太多大腦處理不過來了),因此作為很在意她的朋友有時會覺得自己的事情沒有被對方重視;有的性格本身就與人有距離,習慣了拒絕,使我們的交往極具「現代性」,有時會讓我有較強的「原子化個人」的孤獨感;還有的有「慕強心理」(其實我也有,但會盡量不以其為要求或篩選朋友的標準),所以我與之相處雖覺得開心但又有無法放鬆的感覺,總覺得不能表現得太差或太頹廢,像在一個標尺下做人;再有的為人非常「客氣」,任何交流中「禮節」用語都佔比接近一半,一方面讓我覺得我也無法隨心地與她交談,也覺得要注意自己的「禮貌性」,但又感到麻煩,另一方面也覺得她似乎沒有把我當成親近的「自己人」來看,從而產生些許距離感.....等等。

其他的例子後面再慢慢說。

我並不是說這些全部是她們的問題,而是我也在疑惑到底是我過於敏感,還是說這是每個人與他人親密接觸時由於個體必然的差異性而必然會產生的「不適」和「衝突」,也許先記錄下來,等以後再慢慢思考。

之所以說起這個,是因為剛才就跟一個朋友講了我對她的一種語言習慣的「一些不舒適」,因為我發現不論我怎樣說話,她總是喜歡在她的回復中加一個「但是」,比如我說,「如果你想讓我陪你去的話,那可能得週四或週五;如果你特別想今天去,那你先去也行」,她的回復就會是:「但是我想要速去,所以我還是先去吧,我們可以下次再約!」哪怕我前面的話是個條件句,與她的意見沒有任何衝突,且這個「要我陪她去」的邀請本來也是她先提出的,她仍習慣用「但是」表示一個拒絕,然後再宣佈她的決定。

不知道其他人怎麼想,反正我自己在面對這個回應,還是會覺得有一些不適感,於是跟她說了我的感覺。說完之後立刻退出登陸社交軟件的賬號,佯裝鎮定要掩飾自己心裡的一點害怕和不安。

鼓起勇氣表達自己的不舒適感受,其實也是我現在在慢慢訓練自己的事情,所以想以此記錄。

那我現在去check她的進一步回復啦!(鼓起勇氣地,惴惴不安地)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