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网路专题Ep. 1|纸张与网路的媒介特性
纸本时代的知识摄取途径
早期口语社会里的知识传播往往限缩在一个部落或族群里,文字发明之后开始承载着知识往下一个世代流传。不过在手抄文本的年代,知识虽然在纸上获得重量,但是也需要大量的时间成本投入(包含培养识字的人以及抄写的时间)。在逐字抄写的年代,教会仍是主掌知识流向的管理者,因此知识的往来都是单向传播(linear communication)。
知识的传递者与知识的接收者之间有着很明显的区隔,教会定义了什么才是知识,平民老百姓只能遵照教会的宣讲被动接受。十五世纪,古腾堡(Gutenberg)发明的活字版印刷术掀起了一波知识论的革新,人民获得了传播知识的技术,甚至获得了知识再造的能力(McLuhan, 1962)。活字版印刷术直接地威胁到了教会的地位,教会的知识权威形象开始慢慢崩解,作者/大众的界线也开时不再如过往般泾渭分明。
╴
纸本的特性
虽然活字版印刷术造成了西方媒介史上的革命,然而,知识与知识之间仍有其阻力与鸿沟。当时的民众识字率普遍不高,即使是识字的人也没有公共图书馆可供借阅书本。因此,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跨度产生了体力上的劳动。识字的人在大学校园内的图书馆需要花时间走路、找书、询问、阅读、纪录、归还,若是找不到清单上的书,只能去其他大学校园的图书馆寻找,若是再找不到也只能就此打住,在心中留下一个大大的问号。
这样的知识鸿沟在纸本时代是常见的特性,观其媒介的特性,能发现纸张承载的知识没有时间同步性,而且纸张本身为单向传播的媒介;结合上述两个特性,读者在遇到问题时无法从书本获得即时的回应,甚至也无法找到作者本人进行辩论。不过,书面文字的单向传播特性以及不可编辑性,作者在撰写时便需要精挑细选,筛选出足以支持其想法的观点进行论述;书本如此稳固的结构,造就了读者可以与书本进行深度的连结与理性的思考。美国评论家、媒体理论家Neil Postman 称印刷术造就了读写的黄金年代(the golden age of literacy)。 Postman 在《娱乐至死》(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一书中指出:
「从十六世纪的伊拉斯谟到二十世纪的爱因斯坦,凡是钻研阅读对思维习性有何影响的学者,几乎全部都得出相同的结论,他们一致认为阅读过程能培养理性;书写文字的特色是循序渐进且具有命题,这能助长昂基所称的『知识的分析管理』。」(Neil Postman, 1985)
纸张所带来的知识鸿沟缔造了知识的权威性,直至二十世纪,阅读书本仍是很重要的知识摄取途径。印刷浪潮带着人们走入科学革命、启蒙时代、甚至工业革命,晚近西方的知识论都是靠着纸张的发想、复写、传递,一直到了近代网路的发明才瓦解了知识的崇高地位。
插电的知识
网路发明后,在媒介史上不仅掀起了革命同时也解放了纸上沉甸甸的知识,插了电的知识如同加拿大传播理论家Marshall McLuhan 对电子媒介的分析,资讯变得轻、薄、短、小,也更容易传递。网路甫问世之际,许多人认为这是对于终生学习者的一大福音,不需要出门即可连上全世界。美国电脑科学家Jaron Lanier 甚至认为「网路不同于过往的发明,如:书本,任何在网路上的东西对于大众而言必须得要是免费的,因为若是有任何一人负担不起的话那将会造成糟糕的不平等。」(Jaron Lanier, 2018)
1989年,英国电脑科学家Tim Berners-Lee 发明了全球资讯网( World Wide Web, WWW ),包含设计了标记网页语言用的HTML( 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 )。 1993年,欧洲核子研究组织(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Nuclear Research, CERN)免费开放让全世界的民众使用,超文本承载着各个领域的知识,串联起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网页,只消点击滑鼠就能在各个网页间切换。
因为全球资讯网,图书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距离;只要起身下床走到书桌前,打开电脑连上网路,使用者便享有全世界的图书馆,甚至几千几万笔的资料得以让使用者在资讯之海里漫游。遥想六十年前McLuhan对未来资讯社会的预言:「人类将会从食物采集者变成资讯采集者。」(McLuhan, 1964)
直至近日,网路的发展依旧如McLuhan所描述的电化媒介,不仅同步了各地的时间、打破了区域的疆界,人人都在地球村里交换、传播资讯。每一个媒介都有其特性,而知识在不同媒介上也会因应其特性开始产生质变,进而影响人类在摄取途径时对于知识的认知。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