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的反叛Ep. 6|眼睛的隐喻

鋼哥
·
·
IPFS
·
眼睛不存在于主体所见的世界,反而是存于使主体能看见的世界

维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曾提过「眼睛与视域」的关系:

眼睛不存在于主体所见的世界,反而是存于使主体能看见的世界

仿佛观看者被观看者并不共享同一个世界,在现象学之父胡塞尔(Edmund Husserl)的哲学观中更加推广了主体与经验世界的关系,知觉的主体(Noesis)以及被知觉的客体(Noema)会因为彼此的「交互主体性」(intersubjectivity)而感知到不同的世界。藉由眼睛与视域的关系,我想连结到康德曾提及

「人类无法认识『真正』的世界,因为我们的眼睛先天就被迫戴上了时间以及空间的滤镜;然而,我们却需要这些滤镜去认识世界。」
因为人眼天生的滤镜,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依此滤镜下所过滤的世界,并非完整的世界

现在,只要把这个隐喻代入影像与相机之间的关系,便能发现我们无法从相机之眼看见我们所熟悉的世界;事实上,相机的位置就如同是人眼,而影像则是它所看到的世界。人眼的滤镜就如同是相机的镜头,一旦卸下了镜头相机所见的世界只是一片模糊,可见光需要透过镜头才能在萤幕上成像;换句话说,相机如果要认识这个世界,必然得要透过镜头的中介,然而,镜头的形构却又不可避免地间接影响相机所看到的世界。

假若将相机视为人,那么影像便是相机透过它的眼睛所看到的世界

那么,藉由相机与镜头的关系,我们能怎么理解人眼对于认识世界的限制?举一个最明显的例子便是「色盲」(Color blindness,又称色觉辨认障碍Color vision deficiency)。患有色盲的人看见颜色及辨别颜色的能力会有减退的状况。色盲有可能造成学习困难,购买水果、挑选衣物,及辨识交通号志可能也会受到影响(然而占多数的色弱患者可分辨带有蓝光的绿灯)。

各个不同色盲患者所见的世界(来源:网路)

从色盲的案例中能发现,我们同样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对于正常的人眼以及色盲患者的眼睛所看到的世界有些微不同,我们共享这个世界的外观、轮廓;然而,这个世界的颜色却因人而异。也就是,世界上的有些人先天(也有可能是后天)戴上了「色盲」的滤镜,这个世界则依着这个滤镜的运作回应他们。因此,并没有「正常的世界」以及「不正常的世界」之分,只有不同层次的真实性

因此,我们不能说正常的人眼看到的世界比色盲患者看到得的真实,事实上,正常人的人眼感知到的世界只不过比色盲患者多一些色彩,多一些色彩不代表更真实。就如同我们可以设想未来出现一种人类(或者突变),在视锥细胞上多演化出了一个神经元,使得这个人种可以看到「光的四原色」;他仍跟其他人类共享同一个世界,只不过他所感知到的是一个四种颜色混合而成的世界,其他人所感知到的只有三种颜色或者更少。

在感官之外「不可感知的真实世界」我们并不得而知,而透过感官的作用所感知到的世界又有其限制;同一个世界在不同的滤镜之下裂变出了不同的「真实性」,而每个个体所接收到的真实却未必与他人有所重叠。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鋼哥從物理到電機工程再轉到資訊傳播,最後落腳在社會學。衣櫃拿來當書櫃擺的人。我常在媒介生態學、行為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游移;期盼有天無產階級可以推倒資本主義的高牆的兼職家教。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透明社會》| 公開透明就是對的?德國哲學家韓柄哲:如果社會建立深厚的信任基礎,絕不會隨便公開透明

🎥🎞️📝《李二毛的雙重人生》| 中國底層的 17 年跨性別之路,成為一個女人,為什麼這麼困難?

光影筆記
21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