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戰台灣大選,總統候選人勉強爭取年輕選民,「網紅」柯文哲會一直贏下去嗎?
文|上官亂原文發佈時間|09/14/2023
今年的台灣總統大選被各界視為最關鍵的一年,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國民黨候選人侯友宜和民眾黨候選人柯文哲(或許還有郭台銘)誰當總統,似乎決定了台灣未來不同的走向。雖然賴清德的民調一直高居第一,但長期以來,柯文哲都被認為是最有力的挑戰者,他帶領第三勢力民眾黨,標榜打破藍綠兩黨壟斷,爭取中間選民和年輕選民,也確實擁有最多年輕支持者。不少台灣人擔心,柯文哲會複製2020年蔡英文的待遇──無數年輕人為了他而返鄉投票。但也有很多人說,一場716大遊行,捅破了“柯粉”獨佔年輕群體的“假象”,似乎柯文哲的年輕支持者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多,也沒有那麼多,而且遊行之後女性支持者變得更少。真相到底如何呢?
正好,最近鏡周刊做了一個專題策劃,邀請賴清德、侯友宜、柯文哲三位總統候選人,分別寫一封信給台灣年輕人。這對三個人來說無疑是一場難得的跟年輕人對話的機會,更是向大眾展示自己政見的時機,也讓人們更清楚地看到三位候選人面對新世代的態度。那麼,柯文哲的表現是否名副其實,賴清德和侯友宜又有沒有機會在年輕族群上破局呢?
柯文哲的「年輕代言人」形像是偶然形成的,後期經過不斷塑造加強,成了今天的樣子。他的政治生涯主要發跡於2014年的太陽花運動。當年還是政治素人的他,就運用了網路選戰打法,成功當選台北市長,那時他就開始掌握和年輕人互動的規則。他或許不懂年輕人到底喜歡什麼,但他沒有包袱和顧慮,所以願意放手讓年輕人做。我記得2015年來台灣的時候,在台中的文創市集上,曾看到一個發明政治諷刺桌遊的小團隊,柯文哲也是其中重要的被諷刺角色之一,但是柯文哲的市長辦公室卻主動跟他們聯繫,誠懇邀請進行合作。
他與年輕人的廣泛互動,通常被認為始於社交媒體。在Instagram等社群媒體上的表現,也能看出柯文哲和其他兩位候選人最大的差異。
柯文哲的帳號創立於2017年-大概是為了2018年的連任做準備,侯友宜創立於2017年,賴清德創立於2019年,但柯文哲的Instagram粉絲109萬,12萬的賴清德和9萬出頭的侯友宜幾乎只是他的零頭,有90多萬粉絲的蔡英文勉強可與其匹敵。柯文哲的臉書粉絲212萬,侯友宜63萬,賴清德82萬,同樣只有317萬的蔡英文能打敗柯文哲。
三人的社群媒體營運差距到底在哪裡?
首先,柯文哲的內容更符合段影片時代的傳播規律。習慣短視頻的受眾大都會在3秒之內決定要不要劃過一個視頻,但是“短”,絕不意味著時間短,而是在短時間內隱藏最多的有效信息量,能在開頭3秒就吸引人。柯文哲團隊深知這個道理,以IG為例,比起其他兩個候選人的內容,柯文哲的內容可看性更高,有效資訊更多。
他的內容主要分為幾大類。第一,回應爭議性話題,例如他對郭台銘“併購民眾黨”的回應,自民黨幹事“拒台參加CPTP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編者註)的回應,“白飯理論”,前瞻預算的評論,這些都有強烈的政治表達和針對性的評論…這些內容能塑造他坦承的個性,同時達到回應熱議的效果。第二,緊跟短影片流行趨勢的跟風影片,例如跟反骨男孩一起跳《求佛》,在自己的演唱會上跳《Queen card》,連演唱會都要賣線上觀看票…雖然大多毀譽參半,但能吸引到很高的流量。第三,凸顯他個性的日常行程文獻,例如品嚐美食,拜會族群,體驗不同職業。身為政治人物,他不刻意親民,而是展現出自己雖然不習慣、不了解,但是仍然努力融入和嘗試的風格,年輕人會覺得很真實。
他的文宣團隊透過這些內容塑造了一個這樣的「柯P」:真實敢言不做作、有料有趣且有種。當然,關注柯文哲的人並不一定是“柯粉”,我有不少好友就關注了他,但他們並非柯文哲和民眾黨支持者。這說明,柯文哲的社群媒體內容是有吸引力的,不管是支持者還是反對者,都可以從他的內容中找到素材和主題。
而賴清德的Instagram內容文學比較重,主要還是日常行程和政見宣導,很少有直接的政治表達,也很少有新聞採訪片段,基本上沒有爭議性的話題和回應。雖然他的團隊在努力嘗試活潑的風格,但囿於內容本身的單一化,和賴清德內斂的性格,整個內容對年輕人的吸引力不大。據了解賴清德的人說,他可以讓文宣團隊的年輕人拍網紅影片,但很難自己上陣拍攝,扮醜或者跳網紅舞蹈的形式對他來說比較困難,他甚至連改變髮型都很難。也可能因為,他覺得做事情比做人設更重要。但是,賴清德是否有機會重演蔡英文當年的社群媒體行銷路線呢?
據了解蔡英文文宣團隊的人向我透露,蔡英文黨政之初,也是不重視社群媒體包裝。但隨著2018年九合一大敗,以及2019年民進黨選舉的頹勢,蔡英文開始重視社群媒體。尤其是隨後賴清德突然競爭黨內初選,她開始迅速放下包袱,加快和網紅合作,利用社群媒體拉近和年輕人的距離。這種做法也使她的確迅速提升人氣。但現在的賴清德是否還有時間和資源,複製蔡英文擁抱年輕人的路線,尚未可知。
侯友宜的內容也有文宣化過重的問題,而且可能因為他現在還是新北市長,內容中更多的還是市長的政策展示和日常行程,沒有太多作為總統候選人的政治表達。另外,他可能也會擔心,如果在市長職務期間過度宣揚總統候選人的身分,會加強「落跑市長」的印象,步韓國瑜的後塵。可以說,在內容方面,他面臨的束縛比賴清德更多。
根據BBC報導,「現階段,柯文哲除了競選辦公室有一組自媒體小組,民眾黨另外也設立文宣部,幾乎所有資源都配置在其中。」「 除了經營網路,柯文哲也常常親自走到前線與學生對談,許甫透露,從柯文哲卸任到現在,他每週幾乎安排五場左右校園演說,而且內容生動。”
但是,柯文哲過度依賴年輕團隊為主的文宣和空戰,也會帶來反噬作用。例如跟風抖音,和網紅一起跳《求佛》,就讓大家頗有微詞,支持者認為該網紅形像有爭議,反對者則質疑柯文哲跟風抖音神曲凸顯「親中」立場,是在助力對岸的流行文化滲透。而近期最大的公關危機,莫過於民眾黨網站上「Vote White ,Vote Right」的口號爭議(白色是民眾黨的代表色——編者註),該口號有辨識度,有煽動性,適合病毒式傳播,但是在歐美的語境裡,卻有「投給白人、投給右翼」的歧義,容易留下負面觀感,最後民眾黨不得不撤銷這條口號。柯文哲的媒體團隊也因此被認為過於年輕化,思慮不足。
柯文哲對網路空戰的態度到底是什麼?在毀譽參半的「 KP Show」演唱會結束後,他在臉書上坦誠地說:「 創新是弱勢者的義務,在資源如此不對等的狀態下,我們必須用創意突圍。」同時他認為「選舉可以很歡樂,很溫馨、更要給人民希望。」換句話說,走年輕化的網紅路線,似乎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民眾黨的資源少,只有依靠網路聲量,打空戰,才能獲得支持。當然,這也跟民眾黨沒有基層組織有關,藍綠都有自己的地方樁腳和組織機構基本盤,短時間內,民眾黨很難打破局面。
但是,柯文哲真的像IG上呈現的那樣,會坦誠面對所有質疑嗎?其實很多敏感問題他並沒有正式回應,即使回應了也沒有放上社群媒體,像是重啟服貿的傳聞, 仇女印象,他都沒有正面回應。
那麼,在現實中,「柯粉」真如網路上呈現的一樣,都是年輕、高學歷的支持者嗎?他多年的網路空戰,換來的支持度到底有多少含金量?這些大眾和對手困惑已久的問題,在7月16日凱達格蘭大道上的「居住正義」大遊行得到了部分的解答。
當天的參與者在媒體報導中有這樣的印象:男女比例極其懸殊,普遍“厭女”,大多是堅定的“柯粉”、“黃國昌粉”、“館長粉”,普遍盲從、情緒化。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有幾個媒體在現場做了一個調查,結果很耐人尋味。
根據《信傳媒》的調查,現場參與者男女比例為82:18,主力是25-35歲的男性。其中26.8%是租屋族群,還有更多住家裡,買房子的不多,大家都對高房價很有感。在政黨傾向部分,現場有47.1%受訪者表示自己支持民眾黨,有77.6%受訪者表示總統票將投給柯文哲。看起來,現場的確是「柯粉」居多,但是,「館粉」極少。而且,「柯粉」遠多於民眾黨支持者,說明民眾黨全黨依賴柯文哲一人的局面比較嚴峻。
而在兩岸問題上,現場參與者的回答也比較令人意外。由於柯文哲在兩岸敏感議題上的含糊其詞,以及重啟服貿的傳聞,「柯粉」都被貼上了疑似「親中」的標籤。但在信傳媒的調查中並非這樣,當問及對兵役延長一年的看法是什麼時,竟有多半的人非常支持,其次是不反對,但是認為訓練內容比延長時間更重要,明確表示不贊成延長的人只有11%。被問到若中國犯台是否願意一戰時,現場也有超過6成受訪者表示願意為此一戰,其中還包括女性。
或許也正是因為白色支持者的主流還是本土化認同,所以柯文哲也發現碰觸「服貿議題」為選情帶來了挑戰,於是很少再公開回應。
在716遊行結束後,柯文哲在年輕女性中的支持度有些微下跌。甚至自此之後,網路開始出現一路明顯的「反柯」風潮,比如,一些服飾團隊推出了印有「我不是柯粉」的T卹,希望防止大眾把所有年輕人與柯粉畫等號。
但是,根據7月的網路民調,20到29歲選民中,柯文哲拿下49.73%支持度,領先賴清德的30.68%;在這個年齡層中,挺柯的男性逹53.19%,女性雖然有下降,但仍有45.94%支持度。在30到39歲選民中,柯文哲的男性支持度為51.24%,女性則只有39.28%支持度,小輪賴清德的41.48%。這說明,柯文哲的年輕人基本盤,仍然沒有動搖。
根據BBC報道,有批評者認為,台灣30歲以下的年輕人,沒有經歷過威權時代和民主轉型時期,把民主當作是理所當然的日常。所以不知道民主的脆弱性,也不知道成熟的政治本來就來自妥協和製衡,又遇到經濟停滯,薪資不高,於是年輕人展現的普遍共性:熱衷反抗現行體制,希望打破現有政治格局。
因此,柯文哲行事風格中的突破性甚至某種破壞性,都被他們認為是改變體制的必然代價,大家對他各種「失言」抱持著極大的寬容。包括那些「狗」和「太監」的封建帝王話術,「重男輕女是生物的本能」的厭女言論,就算被反對者針對性地狂打無數次,也無法讓柯文哲支持者有感,反而進一步塑造了柯的「受害者」形象,讓支持者更願意保護他。
大概柯文哲也深諳此道,所以有時候為了迎合年輕人,不惜犧牲老人票。柯文哲擔任台北市長任內,疫情期間,曾花費上千萬元新台幣引進新型的測溫儀,卻砍掉了僅1500元的重陽“敬老金”,以凸顯自己“不惜得罪老人,以維護公平」的印象。
那麼,面對年輕的選民,柯文哲對台灣的將來到底能給出什麼解方呢?在最近《鏡周刊》刊登的三位總統候選人給年輕人的信裡,大概可以得到一些答案。
柯文哲的開頭頗具個人風格,以蘋果手機的故事切入,賈伯斯推出第一代iPhone,迅速把當時市場上最當紅的摩托羅拉和諾基亞兩款傳統手機,更從此改變了世界。暗示了自己的突破性和革新性,好像自己就是那個用更「先進」的手段和思維,改變藍綠格局的人。當然這也隱含了某種血液裡的精英意識。
他隨之提到自己對年輕人的共感:常聽到年輕朋友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還出現了“躺平族”,亦有“歲月靜好族”。藉此表達自己對執政黨的不滿:明明年輕人的獲得感這麼低,執政黨的數據卻總是看起來很亮眼。於是他用很長篇幅來論證執政黨有美化數字,忽視年輕人現狀之嫌。 「主計總處公佈2023第一季全體受僱員工經常性薪資,帳面『平均』有新台幣45,286元,年增2.41%,但如果計入通膨,台灣勞工第一季實質經常性薪資但下降。⋯⋯2021年台灣薪資更往“M型化”發展,台灣的貧富懸殊更嚴重了。”
隨後短暫梳理了台灣的歷史脈絡,族群發展史,以表達自己對台灣本土的認同感,最後以自己一天騎行百里的例子來證明,自己會和年輕人站在一起,「一個64歲的阿北還堅持著他的理念,在創新與開拓的道路上認真並努力著,最後我想再問:「你有勇氣和我一起前進嗎? 」「
不得不說,柯文哲的文章,既有論述力,也有煽動性,而且掌握了迅速抓人眼球的短視頻傳播規律,他已經適應了年輕人喜歡的節奏。在最近的訪談中,柯文哲強調,選戰到現在,藍綠都回歸到保守,固守基本盤,不敢突破。他的文章雖沒有面面具到,甚至沒有嚴謹地論述一個問題,但是他展示了自己的「突破性」。但缺點也很明顯,他沒有深入談自己的政見和未來的政策,到底要突破什麼?怎樣突破?能否突破成功?而突破性也意味著風險性,如果突破失敗,誰來承擔代價?他在信中都沒回答這些問題。
侯友宜則充分結合自己的平凡家庭出身,和從基層警員做起的職業生涯,表示自己理解年輕人的辛苦,以及自己對社會公平正義的關注和理解。然後開始政見宣導,呼籲兩岸和平,認為這樣才可以確保大家安居樂業,經濟發展沒有隱憂與威脅。然後提出自己對產業轉型、環境永續、教改政策的意見。綜觀下來,他出身平民,具有同理心,言語樸實生活化,這是跟柯文哲精英化路線的明顯區別。他提出了許多問題,具有肉眼可見的努力和認真,但是和柯文哲一樣,都沒有針對問題給出有說服力的解方。而且,他的意見主要是個人經驗和泛泛而談,而不是用數字和邏輯來論述,對於年輕人來講,比較缺乏說服力。
賴清德的開頭也是先談自己的成長經驗,出生平民家庭,半工半讀成為醫師,以此表示他理解年輕人的困境。接下來,他通篇都展現了自己作為執政黨的反思能力。他分析了大環境的原因,但也不逃避責任,誠信檢討了執政黨與年輕人溝通的不足,誠懇認錯,決心改革。他也有很大篇幅在進行政見宣導,但是其中見縫插針地回應了很多人的疑惑以及反對黨的指責。最後,他說的“我不認為年輕人喜歡被框架和定義”,其實更像一種呼籲:不要把年輕人定義成什麼粉,什麼色,不要分化年輕人;同時年輕人要獨立思考,選擇正確的人。他把這次寫信變成了讓年輕人重新認識他的機會。
三個人中,柯文哲和賴清德顯然傳達了有效的訊息。可以看出,論新鮮度和煽動力柯文哲最強,論述完整度則是賴清德最強。當然,賴清德的完整,跟民進黨這幾年的執政經驗很有關,可以在很多問題的論述上搶得先機。但是柯文哲很明顯懂得揚長避短,而選擇凌厲的攻勢和煽動性地喊話,或許更貼合年輕人的喜好,但是,他缺乏全面而紮實的政策論述,在未來是否經得起檢驗,是個很大問題。畢竟,年輕人都會長大。
歪脑的专栏、评论和分析文章均属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喜歡我的作品嗎?別忘了給予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在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續這份熱忱!
- 來自作者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