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他们只是被谈论的资本。

灰太的胡言亂語
·
·
IPFS
·
因为这就变成了,为了说话所以要说话,而并不是想说话所以说话。
From Pinterest

当自己真正成为创意媒体的学生,比以例更大比例地参与创作的过程,思考关于不同议题及题材的可能性,一个念头越发强烈地在我脑海里萌生。

那就是当我把一个社会群体,或特定人物放在镜头内,从而去延伸出对一个议题或主题的探讨,我会不会很轻易地堕进了一个陷阱,不自觉把那些镜头里的人物当作是我创作的素材而已。

这是什么意思?

创作往往是基于现实,从所思所闻提取养分,然后将这些养分转化成独特的表达方式,继而成为艺术去撼动人的心灵。而作为创作者,要知道自己旨在表达什么,是否言之有物是最重要的基本。然而如果我们慢慢变成为了言之有物而言之有物,绞尽脑汁去发掘所谓有「探讨价值」的主题,那么这就本末倒置了,因为这就变成了,为了说话所以要说话,而并不是想说话所以说话。

让我们想想电影《浊水漂流》里面的情节,一群大学生到深水埗露宿者居住的地方去,为了体验底层生活。一群中学生同样到那里去,为了做相关的功课研究。但我们都知道,他们的体验不是出于体恤及同情,而更多是去获取体验新事物的新鲜感的举动。

而一不小心堕入陷阱的创作者就会有类似的问题,拿着高贵的镜头从看似平视的角度去呈现一个族群或对象,但其实镜头内外的感情不一致,表层的同情藏着的其实是理性地思考,如何把这件事情雕刻成深刻的东西,然后能够有足够的素材,传扬下去被众人讨论,成为那些被众多影评人歌颂的「重要作品」。

但是同样地我会想到,也许这种创作意图上的不诚实不会影响作品最终的效果。如果创作者拿到一个好的素材,即使他未必是想要说这个题材,但是只要他能够有足够技巧及功力去使最后的作品是有效果的,而这个作品再散播出去是具有影响力的,那最初创作意图上的不诚实其实是否就完全不重要呢。然而另一边厢,创作时的不诚实,到最后又能否做出真诚、能够打动到人的作品,这又是另一个我同样纠结的问题。

最近不断在思考这个问题,并未有一个结论,但如果更加根本地抚心自问,何谓在创作上完全诚实,其实我也没有一个确切答案。


我是灰太,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按下拍手键支持我。如果你想更进一步支持我的话,可以按以下连结订阅我,让我有更大的动力去写作。

https://liker.land/yipjacky70/civic

另外,你也可以在方格子上找到我。

谢谢你!让我们下次再见!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