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鸦片,读书更甚……
读研时,溺于辅仁古籍馆,一度不读横排简体加标点的书;此后,溺于电子书,四部丛刊道藏佛典,从硬盘网盘,到数典爱如生等各大网站;到附中,两年时间,实现北大电子资源附中可用。彼时,手头已再不存书;个人所存说文注、十三经、文选等等,尽皆存至附中图书馆,任人取阅了。
真读书,实在不必纸质,更无需存;所需读,电子版总可得;但读完,散布随缘。
于我,十年教书,早已不信书;
而关键肯綮则在于,网路自媒体时代,一页页写书,一本本印书,一处处售卖书,再一点点读书的固有流布方式,已然过时。
从最早难以手持的体力活到眼神做屏幕翻页的趋向,从初始的朗读到只有学校还在朗读;
读书,“在迈向后印刷时代的过程中,我们将重新回到此前的时代,即从我们遇到的人们那里听取正确或错误信息的时代。”
技术进步打破的,远远超出一般人可接受的范围,近乎实时多层次的互动网路条件下,人类思考、知识的传播,已重返第二口传时代。而能实时口传,且随时被存储固化的时代,不再固态的信息,不再有明确边界的知识成为常态;也因此,静态的读书,超高成本的做书;一如毛笔,甚至笔,进博物馆,来早来迟而已。
一言以蔽之:因技术,从读书,返读人。
近两年,购置过的纸质书,只有两本,一本是《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边读边撕,还在案头:
做项目设计,以技术不断逼近个性化,缘起其中不少。
一本是《阅读的力量》,
近日购置,速读一遭,勾连起近日游戏鸦片说,随记如下:
从语言、文字、抄书、印刷经典、阅读大众时代,广播至于电视、直至网络;这一路走来,每个节点,都曾被智者忧心,都或明或暗被视为精神鸦片,荼毒众生。
因语言,人类不再心心相印;
因文字,沟通可以无背景无肢体无现场;
因抄书,知识难以神圣,歧路亡羊,可哭可恸;
因印刷,记忆不再重要,怠惰不可避免;
因阅读大众化,鱼龙混杂, 维特一死,少年沦丧,精神鸦片,实至名归;
因广播电视, 传播大众化成本更低,字面时代,再见;视频时代,你好;乌合之众,被更乌合;
因网络,主播/短视频的超低成本,更多层次的多元互动,新第二口传,主播可视为鸦片,更强互动与实时反馈的游戏,自然更鸦片……
但,技术从来不会和固有传统辩护,他自顾披荆斩棘前行,杀死该杀死的事,交予时间。
说到底,写书读书,也无非是一个曾经很高明,此刻已没落到只得靠学校这种机构维系的游戏。
不急,该变的,总会变。
摘抄:
“古希腊的哲学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见解。他们认为,一旦书面文字得到了“四处漫游”的许可,那么世界就将远远不能再保持其原来的样子。”P5
……阅读是一种有违人类天性的活动……P13
苏格拉底所提出的书籍将会使读者迷失心智的预言似乎已经体现在今天由互联网引发的“分心综合症”中。 P14
印刷革命所取得的最重大成果之一便是阅读公众的形成。 P90
“公共舆论”
人们在抱怨今天的数码技术时常说的“信息过量”这句话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且可以一直追溯到古代。 P102
随着形形色色的图书的印刷和流通,这个发端于德国的恶疾就像14世纪的黑死病一样,通过潜伏性的传染而向四处蔓延开来。 P144
读写的争论,更底层的,实际还是人类传承,精英对大众时时刻刻的焦虑,教育的内容应该是什么,目的又是什么……的忧心。
从教育视角,最堪忧的,是阅读能力的培养,还只停在纸面上。
毕竟,互联网绝不只是将笔墨搬到屏幕,互动,链接,回复,从阅读内容到阅读内容背后的人,从只关注眼前书,到关注一起阅读互动的人,才是关键。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