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4--我心中的五四精神

ragingflower
·
·
IPFS
·
中华民国八年五月四日北京学界游街大会被拘留之北京高师爱国学生七日返校时摄影照片:来自于维基百科

为了写这一篇关于五四精神的文章,我上网搜了一下相关的历史资料,也查阅了《现代中国的宗教问题》中1919年五四运动对中国宗教信仰发展的影响。根据作者香港大学宗教人类学学者宗树人和历史学者高万桑的研究,在20世纪初,有不少社会改革人士想要将宗教从政治分离,铲除风俗迷信。

宗树人(David A. Palmer) 和高万桑(Vincent Goossaert)合着的《现代中国的宗教问题》

参与运动的知识分子也有自己的宗教和灵性信仰,其中包括梁启超和张太原主导佛教复兴,孙中山和国民党的领导信仰基督教,还有康有为构思儒家理念如何成新中国的思想体制。而五四运动中相对极端的声音表达了要全面扫除封建迷信,铲除中国传统宗教体制,废除中国儒家思想。五四运动将儒家思想代表了整个中国的思想传统,因此制造了一个普遍”儒家中国“的错误观念。宗树人写到五四运动的知识分子拒绝中国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出自于他们对中国的爱,他们看到中国传统的文化和宗教习性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阻碍。

我在搜索网络上的资料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百度和维基百科描述五四运动的主要核心在于对一战结束后凡赛尔协约对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使得学生上街游行,甚至该运动“直接影响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而在牛津大学历史文献中阐述了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有质疑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的代表性,并指出五四运动所提出的问题在运动前后有所发展趋势。

哥伦比亚大学的亚洲中心建立了一个中国近代史的原始文献供老师和学生阅读和探讨。在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条目中,有胡适、蒋介石、陈独秀当年写的文章和发表的演讲翻译成了英文。这些文章普遍都指出中西文化、宗教、政治的对比,对中国文化的反思,最主要的抨击针对的是中国传统思想让人懒惰、无知、安于现状,缺乏西方的改革的主动精神。当我读到这里,我发现五四文化运动的缘由绝对超出了仅仅对不平等条约的爱国运动,五四文化运动是在创想一个新中国的样貌。

昨天我对五四运动本没有什么概念,今天读了一写资料,进行了自我教育,发现我对历史还是很感兴趣的,也有所收获。当今铺天盖地的信息容易让人无法集中精神深入的去了解一件事儿,这也象征着缺乏”深度的时代”。进行深度的阅读和集中的思考或许能改变我们目前的处境。写完这一篇笔记,我似乎找到了答案,我心中的五四精神是永不妥协的思考和质问。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ragingflower自由寫作者、占星和榮格精神分析愛好者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我如何用日常作息養成我的寫作習慣

Day 17—我的夏日情人

Day 16—我爱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