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書2 |一個東亞兒童的奇幻之地

简宁
·
·
IPFS
·
這地方的物理空間早就不存在了,所幸它永不消逝。

這裡奇幻之地,是我兒時的避難所,也是陪伴我一生的避難所。

這地方的物理空間早就被拆掉了,我曾回去看過,已經毫無舊日的痕跡。變成了寬大的道路?還是高級住宅?我記不清了,只記得是大都會的灰色。

所幸這地方的奇幻之處,在於它永不消逝。

只要這世上一日有書,只要我一日能讀書,這地方就永遠為我留存。

書籍,閱讀,是我的避難所。

我成長的環境,一言以蔽之,是充滿了隱密的創傷之所。我家境殷實,即使在曾經匱乏的年代也不曾缺衣少食過。然而所有的傷痕都留存著心裡,壓抑在潛意識之中,偶爾軀體化一下,提醒著我那些未癒的血痕。

我似乎是個早慧的孩子,識字起就已經懂得自我攻擊。只是那時候的我,不明白,很多時候我並沒有做錯什麼,只不過大人心裡不舒服,拿我撒氣罷了。大人說什麼,我就信什麼,他們說我什麼都做不好,丟人現眼,坐不住,不學好,遲早要去掃大街,於是我就忠實地把這些標籤都內化了。

這些利刃般的標籤,總是密密麻麻地紮過來,無法預測,也無從抵禦。

於是我躲進了書頁裡。

看書的時候,我不會被批,我能夠被left alone,因為“她在看書,不要打擾她。”

那個已經不存在的實體空間,是我的臥室。

那是一個套間,外面一間大房間,然後有個側門,通往裡面的小房間。

小房間裡住的似乎是我的小姨,一個我至今仍感到恐懼的人。我就活在她的眼皮底下,動則得咎。我沒有穿她希望我穿的衣服,會被罵沒腦子,她也會悄無聲息地站在我的身後看我寫日記,如果恰看見了我的抱怨,她會突然出聲,爆喝一句沒良心。啊,這個還是留在第四天的七日書裡寫吧。

我的臥室,毫無私密性,裡面有一個大衣櫃,放著全家的雜物,還有兩個大紅木書櫃,書櫃上有一個雕刻著漂亮花紋的玻璃門。

跟那個雜物櫃一樣,這個書櫃裡,放著全家看的書。

裡面的書很雜,什麼都有。時髦的像是金庸和古龍,久遠一些的有曹禺的劇本,小孩看的《十萬個為什麼》,還有一套我媽花了整個月工資買的《世界文學名著連環畫》,甚至還有一本《西行漫記》,我一套很舊的《資本論》。

我躲在書頁裡,沉浸而忘我,我能夠短暫的喘息,忘掉那些我無法撕去的標籤。

我看見世界有那麼大,人類有那麼複雜的感情,那麼如果有一天我長大了,是不是可以離開這個地方,是不是我能夠發現我其實是個還不錯的人。

後來我真的去過好些地方,遇見了很多人,很多事情。

我在地球的另一半重建了我的奇妙之地,還在舊書站上找到了一套《世界文學名著連環畫》。

那曾經是我媽買給我的書,為小時候的我帶來了許多慰藉。

如今我重新淘來的這套,沒有小時候那版精緻。不過如今對我來說,這書陪伴的意味,已經大於閱讀本身。

人生有起有落,幸虧我還有書。

CC BY-NC-ND 4.0 授權

喜歡我的作品嗎?別忘了給予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在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續這份熱忱!

简宁一个旅居海外的行为分析师,三个孩子的妈妈,爱织毛衣爱读书爱看树的中年人。
  • 來自作者
  • 相關推薦

育儿作弊器:在男权社会中卡一点小小的bug

有什么是在中国体会不到,但是在外国可以的?

【Matterszine 创刊号】读后感:分享是一盏心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