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無數個可能的重組

范米索
·
·
IPFS
·

“你做的任何一個決定,你說的每一句話,你的每一次想法,都會把你引向不同的人生。”

——《瞬息全宇宙》

前陣子看了一部電影《瞬息全宇宙》,關於這部電影的評價相對也比較兩極化,喜歡的很喜歡,討厭的也不少。不過我自己是旗幟鮮明的前者,我非常喜歡這部電影,因為有好幾幕引發我強烈的思考和共鳴。

電影主角伊夫琳是一個正在遭遇著中年危機的已婚婦女,年輕時隨丈夫私奔去了美國,生下一個女兒,在加州經營著一家瀕臨倒閉的自助洗衣店,人生面臨著一系列的稅收及經營問題。

而她的丈夫雖然是一個善良樂觀的人,可在她眼裡丈夫軟弱無能,女兒叛逆,還是個同性戀,自己的父親年邁癡呆,瀕臨破碎的家庭關係與生意問題,讓她的人生陷入一團亂麻。

正當他們準備被審計局喊去談稅務問題的時候,丈夫的靈魂突然在電梯裡變成了另一宇宙的自己,並給了伊夫琳一套指示,告訴她如何能夠進入所謂的“多元宇宙”,看到不同平行世界的自己,同時對抗穿梭於不同宇宙的大魔王Jobu。

進入不同宇宙的條件是,需要做出自己在現實世界裡從來不會做也不敢做的事情,比如故意穿錯鞋、一拳打向審計員、和陌生人接吻、吃別人吃過的口香糖……甚至當中還有大量荒誕離奇的片段。奇妙魔幻的劇情在伊夫琳進入不同宇宙後展開冒險後正式開啟。

這部電影呈現的主題極其豐富,飽含深意,母親和女兒、丈夫和妻子、成年和出櫃、存在與虛無、成功與失敗、差異性和歸屬感、代溝和信息過載等等話題,都用不同平行宇宙的切換,將這些碎片主題完整的串聯了起來。

由於主題太多,我想就挑選三個和我產生共鳴最強烈的主題做個簡單的分享:

代際割裂,選擇與成功,存在與虛無。

稍作提醒:本文會有劇透,建議看完電影閱讀可能觀影體驗會更好,如果你不介意,閱讀後再觀影也可。


(1)

代際割裂


如果用一句話簡單概括“代際割裂”篇章,那麼這部電影講述的只是一個移民美國的亞裔家庭之間劍拔弩張的親子關係修復故事。

美國亞裔是怎樣的一種存在?

國內我們會用“ABC”三個單詞來稱呼出身在美國,生長在美國的華人,而此前我在研究文化土壤所對個體成長塑造相關內容時,發現在美國的亞裔所面臨的困境無外乎於“身份認同”問題。

一方面,他們擁有典型的黃膚黑髮亞裔面孔,而另一方面,他們從小接觸的文化及教育,生長的環境都決定了他們的性格和身份歸屬不會靠近東方文化。

在美國的環境裡,亞裔注定會遭遇大量來自白種人的歧視、霸凌,看過《葉問4》的朋友,如果有印象應該記得那位華人街老大的女兒在美國高中所遭遇的白人同學校園霸凌的片段。

如果你能夠接觸國外的華裔,你會發現許多年輕華裔(純黃種人血統)是不會願意承認自己是中國人的,基本的表達是“我的父母/我的外公外婆”是中國人,但主動對外表達諸如“我是中國人”這種話的並不多見。

因此,這也導致許多中國人看到這類長著亞裔面孔卻又不願意承認自己是“中國人”的“中國人”會充滿反感和敵意,認為他們忘了自己的老祖宗,吃裡扒外,崇洋媚外。

在白人所主導的文化環境裡,亞裔不被尊重,甚至遭遇歧視是普遍現象,而在中國人的環境裡,亞裔們又會因為對中文及中華文明的教育缺失,導致很難產生所謂的“中國人身份認同感” ,更何況一些亞裔會因為自己的亞裔外表所遭受的屈辱和不公,進而產生對華人的仇恨。這也是ABC們會處在文化的巨大割裂中。

在這部影片中,伊夫琳的女兒雖然是中國人面孔,但是她在這種資本主義下的“叢林法則”環境中成長起來,她身上充滿著許多家長厭惡甚至感到恥辱的行為想法特徵。

無論是奇裝異服來彰顯個性,嘴裡講著髒話、抽煙、紋身大聲咀嚼口香糖,充滿敵視的目光和攻擊性的性格,甚至手裡拿著男性生殖器作為武器,渾身的乖張、狠戾都呈現出“強悍”、表達著自己不好惹的氣息。這也注定代際之間會存在巨大的割裂。

父母作為第一代移民,仍然習慣於中國的集體主義文化,骨子裡依舊存留著對中國文化的認可,性格相對勤勞、善良、溫和、老實,而子女作為受歧視的少數族裔,想要在叢林社會裡生存,就不得不長出獠牙來保護自己。

在“保守”文化教育下生長的父母,一方面無法幫助子女在弱肉強食的環境裡獲得他人的尊重,另一方面又會因為子女的離經叛道,不認可、不接納,甚至視其為自己的恥辱。

家庭所帶來的親密關係的割裂,會再次加劇亞裔子女成為精神上的流浪漢,找尋不到任何的文化認同與身份歸屬感。

有趣的是,這部影片將大反派Jobu設定為伊夫琳的女兒,更是加劇了這種代際之間的矛盾衝突。

伊夫琳的女兒成為Jobu(大魔王)後擁有穿梭多重宇宙的能力,而Jobu的出現恰恰是伊夫琳在另一個平行宇宙(Alpha宇宙)在發現了女兒的天賦後,對女兒過度開發,導致她大量穿梭裡不同宇宙感知過載,擁有了大段不同的人生經歷和體驗後,心智直接破碎,徹底變成黑化版的大反派Jobu。

伊夫琳的父親同樣有著典型中國式家長特徵,對孩子掌控欲極強,甚至希望伊夫琳能夠把她的“敗類”女兒殺死,所幸的是,伊夫琳沒有這樣選擇,反而尋求另一種方式企圖將Jobu從她女兒身體裡驅逐走。當她父親發現她的行為違背自己的意誌時,甚至派出部下想要圍剿殺死自己的女兒。

為什麼導演會把女兒設置為“魔王形態”,並使其在不同宇宙中穿梭,成為破壞世界的不穩定因子呢?

事實上,Jobu本身所代表的就是大多數青少年,在家庭和社會中都找不到自我存在意義,被父母的掌控和貶低,面對無數的外界壓力,他們會企圖通過奇裝異服的打扮,組織甚至加入各種亞文化圈,謀求“個性”,找尋歸屬。

“亞文化”(Subculture)一詞是由美國社會學家彌爾頓·戈登於1947年提出來的。他認為“亞文化”是指基於種族、經濟、宗教和地區等不同社會因素而產生的差異文化。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青年集結成各種亞文化群體。他們用自主、另類的穿搭符號和崇尚音樂、暴力、酒精的另類行徑,向主流世界宣示自己的不滿和桀驁不馴。

此前,李一帆曾於2020年在一席的做過一次演講——《我拍了殺馬特》,當時他為了了解殺馬特文化現象特地去採訪了殺馬特的早期創始成員羅福興,詢問他為什麼會成為殺馬特。

羅福興表示,他年輕時外出打工,經常被騙被欺負,而且很多人都有類似經歷。 “有時候頭髮給了你一個勇氣,從外在有一種震懾感,在大家印像中這都是壞孩子,壞孩子感覺就是不會被欺負。”

李一帆在調查結束後說:

“我有時候就反省自己,我以前以為的通過自我否定來抵抗這個時代是多麼可笑。他們好多人連保護自己都還沒學會,哪裡有能力反抗啊。

這其實是一幫最可憐的人,他們只是打開了一個保護自己的裝置而已。但我們的社會真的非常不寬容,殺馬特不過是希望通過身體改造來保護自己的那麼一點裝飾,就那麼一點點異質的東西,讓他們被全社會視為異端。 ”

同理,雖然Jobu雖然殺人如麻,冷血無情,可是她身上有著無數青少年擁有的特徵:迷茫、混沌、虛無。經歷了一切,卻又徹底崩壞。

可伊夫琳卻認為那些惡俗的亞文化、流行元素都是腐化女兒的惡魔,最開始她一直不認為Jobu(黑化態)同樣是自己的女兒,不相信自己的女兒有如此極端、邪惡、可怕的一面,反而會認為女兒只是被操縱。

在亞裔父母眼裡,這種對奇裝異服的追求,並不是一個喪失自我的青年在絕望的泥潭里尋找自我拯救的樹枝,反而是不知感恩的墮落。

伊夫琳自己在成長過程中被自己的父親控制,而如今代際傳遞又將這種控制施加給了女兒,根本意識不到是自己對孩子過度保護、過度要求,扼殺了她對自我主體性的感知,這才造就了這種以奇裝異服來自我表達的客體文化。

所幸的是,Jobu在無數個宇宙搜尋伊夫琳並不是為了殺死自己的母親,而是希望自己的母親能夠感受自己的感受和痛苦,希望母親幫她找到存在的意義,並輕聲告訴她,這個世界還有值得你去愛的東西。

《瞬息全宇宙》看上去是一部荒誕喜劇,而它的本質卻是一個家庭悲劇。伊夫琳當年和丈夫私奔,自己的父親不予以阻攔,從小得不到父親的關愛,人到中年又臨近事業失敗,婚姻危機,和女兒關係的劍拔弩張,而這種“一塌糊塗的混亂人生和對生活的窒息感,再度延續到了下一代身上。


這部分家庭關係的主題在某種程度上和我產生過極強烈的共鳴,我同樣生長於被掌控的高壓環境下,導致叛逆、桀驁不馴、撕扯、拒絕溝通,與父母的關係極其緊張,直到徹底離家後的幾年,隨著自己的心智成長,也懂得用更包容的心態去重新審視一起,家庭關係才趨於緩和。

固然,父母會將自己曾經沒實現的人生願望,強加於下一代,指望著自己的後代替自己去實現那個目標,可是恰恰在這個過程中,卻忽略了孩子作為嶄新的獨立個體的自我意志。


(2)

選擇與成功


那麼怎樣的人生才算得上是成功的?名垂青史或是腰纏萬貫?

我想關於“成功”,每個人都有一套符合自己想像和形容,來描述你眼裡的“成功”。

對於伊夫琳而言,當她開啟了一個又一個的平行宇宙,她不斷見證了自己可能的人生景象,尤其是在其中一個宇宙中的自己,當年沒有選擇和Waymond私奔,她會習武,並以功夫女星的身份在好萊塢大紅大紫。

她甚至在看到這一重宇宙後,扭頭對著現在的丈夫說:“You don't know how successful I am if I didn't marry you”(如果我沒有嫁給你,你不知道我有多成功。)

可如今的她萬萬沒想到,自己當年不顧父母勸阻,與丈夫私奔去美國恰恰成了人生失敗的起點。

而在Alpha宇宙穿越回來的丈夫告訴她,正因為她是所有宇宙中最廢物、最失敗、沒有追逐過任何夢想、混得最差的那個人,反而她成了萬里挑一的獨特存在。

我認為這部分是非常有東方哲學智慧的,如果還記得當年張三豐在傳授張無忌太極劍法時,那段對話至今令我印象深刻:

“無忌,我教你的還記得多少?”“回太師傅,我只記得一大半”

“ 那,現在呢?”“已經剩下一小半了”

“那,現在呢?”“我已經把所有的全忘記了!”

“好,你可以上了…”

為什麼“忘記”反而能“得到”?

“忘記”並非字面意思,而是意為不要拘泥於招式,而失去了應對無限情況的能力。把眼光看深一層,從招式中把握住招式背後更本源的東西。由記得轉化為有如本能一般,終能不受原來招式所限,隨意出招自成章法。

你會發現張無忌在倚天屠龍記掌握的武功五花八門,羅漢拳、九陽神功、乾坤大挪移、太極劍……而太極劍卻成為他日後的重要武學,因為太極所蘊含的哲理遠高於許多武學的一招一式。

太極和道家的“無”相通,「無」並非一無所有,無是一種未分化,但充實的狀態。無中生有,有是從無分化出來的,招式是從它背後那些更本源更抽象的東西中分化出來的。

而太極拳劍本就是為了打破形式,天下武學有柔有剛,有快有慢,一旦你選擇一邊,就會被另一邊克制,太極劍法剛柔並濟,快慢隨心,只有領悟到本源,許多招式你不必學,自動地就會了。

同理,Alpha宇宙的丈夫對廢柴伊夫琳說: “正因為你什麼都做不好,所以你無所不能。”

聽起來像是一句非常前後矛盾的對話,但是如果你細細品味,就能發現這當中的道理和“道家”學說中的一些理念不謀而合,陰、陽,無、有,萬事萬物都是在不斷地切換形態。

如果一條路走得固定,那麼思維定勢對一個人的束縛就越強,而要改變並觸類旁通其他世界會變得異常困難,恰恰這個世界的伊夫琳看似沒有得到任何東西,因此可以做到很快觸類旁通,擁有開啟更大的潛能。

在影片中,有一個黑色的貝果懸浮空中,這個貝果就是大魔王Jobu創造出來的,她在經歷和體驗無數的人生後,將她腦海裡的一切認知都放在了一個貝果上。

這顆貝果則成了影片重要的符號,看似擁有一些,實在虛無不堪,貝果的中心卻是個巨大的空洞,似乎想要吞噬一切的意義。

此時的她因為感知過載,經歷了無數人生,掌獲了一切,卻最終陷入虛無狀態,只願逃離形而上學的折磨與吞。一旦人失去了對意義的追尋,那麼距離「自我毀滅」也不遠了。

Jobu找尋到了伊夫琳後,希望母親感受到自己的痛苦和虛無,並將母親一起帶入混沌,而當伊夫琳穿越並體驗了無數多元宇宙後,她終於進入了和女兒一樣的意識狀態,她無法忍受因此試圖在不同宇宙開始毀滅和破壞,甚至在某個宇宙拿刀刺傷了自己的丈夫。

可此時,在她眼裡那個一無是處的丈夫,卻成為關鍵的所在。雖然她的丈夫並不符合“成功”的定義,甚至看上去“傻呆”“軟弱”,丈夫的內核卻始終保持著善良,樂觀,這就是他的處世之道。

看起來軟弱無能只有著一顆善良之心的丈夫,卻能無數次幫助伊夫琳解決生活中發生的種種矛盾,無論是好言勸阻審計員放寬期限,還是為了哄客人開心跟客人跳舞幫伊夫琳解圍,他始終在用自己的方式挽救生活中的困難。

正是這樣充滿善意和愛的為人處世之道,讓伊夫琳醒悟了過來,她學會了像丈夫一樣去戰鬥,此時,在她的額頭出現了一隻眼睛,我認為這是“我看見你”的表達。

最後丈夫的這種處世之道不僅幫助伊夫琳在經歷混亂後瀕臨毀滅的狀態中抽離出來,也讓伊夫琳拯救了陷入虛無主義狀態的女兒。

惡魔Jobu哭著問自己的母親,既然你見識過人生的無限可能,為什麼還要選擇回到人生最失敗的宇宙中來?


這一切似乎都在指向著“母愛”,一個望子成鳳的母親在經歷了女兒所遭受的一切痛苦後,理解並尊重女兒的選擇,可是無論是Jobu選擇從山崖中墜落又或是推開自己的母親,選擇跳入貝果的黑洞時,她都沒再阻攔,而是表達出“我尊重你”的意志,我看見你的存在。

無論是你是否成功失敗,是否優秀與否,在我眼裡,只有你,當我看著你時,你對我而言就是有意義的。

我選擇你,不是因為你是個外在怎樣成功的人,只是因為你是我的女兒,我愛你,我只想陪伴你。

而在另一個宇宙裡的伊夫琳放棄私奔,雖然成為了光鮮亮麗的著名功夫影星,獲得世俗意義的成功,Waymond則在美國打拼並成為有名的企業家,他們並沒有在一起,也沒有女兒,可是Waymond在看到多重宇宙後,卻依舊告訴伊夫琳,他會堅定不移地選擇“最糟糕的宇宙”和她在一起。

影片的最後,伊夫琳的一家又回歸到了正常生活。一切就像是一場彷彿從來沒有發生過的夢,讓人區分不清楚是想像還是真實存在。

伊夫琳仍是那個需要去稅務局報稅經營著洗衣店的家庭主婦,可是她和丈夫,她和女兒的親密關係,卻變得其樂融融。

外部視角看起來,並沒有什麼“成功”可言,但從內部窺探,每個人的內心都變得溫柔友善,這種對“成功”的重新塑造恰恰超過了其他平行宇宙裡所呈現的世俗意義的成功。

回到我自己身上,片中最大的共鳴無外乎是人生的每一次選擇會將你推向截然不同的人生劇本,這也是我看完影片後,腦海里頓生出一句話:

人生是無數個可能的重組。

於是我決定將這篇文章的標題命名為這句話。

看著此刻的自己,我也曾幻想過如果當時不做那個選擇,如果當時不動念決定xx,如果當時……會怎樣?

我深刻意識到能走到今天,是無數的選擇所組合而成的。而今天的自己,所從事的職業,所處的環境,所接觸的人,所選擇的伴侶,所共事的朋友,所經歷的一切……都是概率的組合而成,這種概率在我看來微乎其微。

如果人生沒有那些“一時起念”而引起的“意外事件”,或許我的人生劇本又會在另一個平行宇宙里以另一種方式進行著。

我的職業不會是自由職業,我的伴侶不會是身邊的人,我此刻不會身處拉美,我對於“成功”的心態不會是此時的心態,或許我的人生會比現在更好,功成名就,或許我的人生會更糟。

可是走到今天,我很滿足於我此刻擁有的生活,即便我在另一個宇宙裡光鮮亮麗功成名就,我想我不會羨慕,因為我對於世俗意義上的“成功”的貪婪並不執著,因此我挺感激當初那個將我推向此時的自己的自己,感激無數次的一時起念,將我引領到了今天這條人生的道路。

未來的劇本會怎麼寫?我不知道,可想必也是又許多臨時起意的選擇而構成,究竟會引導我走向更好或者更壞,我想只要擁有善良和愛,那麼無論面對怎樣動蕩的外部環境,人生都不會過得糟糕。


(3)

存在與虛無


這部電影在我眼裡並非只停留在家庭關係之間的矛盾,代際溝通問題,也非停留在人生的選擇及對成功的重新詮釋,否則我想未必能贏得那麼多人的青睞。

Jobu之所以會成為邪惡力量的代表,恰恰是暗含著人類內心的虛無,而伊夫琳作為母親卻需要將女兒從這種虛無主義中解救出來,不僅如此,同樣需要解決一團亂麻的自己。

說到“虛無”,不得不提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 Existence precedes essence. (存在先於本質。)

存在主義是最關切人在世界境遇的哲學,它從根本上有別於分析哲學冷冰冰的邏輯推演,正如薩特所言,“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Existentialism is a Humanism)。

他認為人的意識本身就是空無一物,只有當有什麼內容填充進來之後,人才會獲得自己的本質。所以人並沒有什麼預定的本質,人的存在就是虛無(天人合一),它的本質是“有待形成”的。

存在先於本質,先有了虛無的存在,然後我們才要去找到自己的本質。

那麼如何獲得本質?

人是自為的存在,不斷為自己尋找本質,不斷變化。換句話說,人永遠不會“是”什麼,而是永遠都正在“成為”什麼。

在這個意義上,人是自由的。這種自由不是建立在強大的能力基礎之上的,而是建立在人的存在之上、建立在最根本的虛無之上。

可恰恰是因為人的存在本身沒有意義,作為“存在”的人,面對的最大敵人是“虛無”,人是在認清存在本身的無意義後,去重塑自我、創造自我,自己在不斷的選擇中去發現意義。

然而自由選擇同樣存在代價,沒有任何人可以承擔這份責任,你做出了選擇,你就要獨自承擔責任。

你所有的選擇,依據都只能是你自己。 “上帝死了”以後,就不存在客觀絕對的普遍標準可,人也沒有外在的標準可以依賴。於是,你不僅必須做出選擇,還必須為自己確立選擇的標準。


我們的每一次決定都在改變自己的人生,可意義的坍塌也恰恰在於選擇的坍塌。

作為一個生長在美國的亞裔,女兒的虛無和痛苦看似與母親關係的割裂及東亞家庭環境的壓抑相連,但恰恰是因為個體的身份被限制住,以至於她的自由意志被收繳。

當母親面對魔王狀態的女兒,並不認為這是自己的女兒,反而認為是邪惡靈魂佔據了女兒的軀體,她不願意接受那個“黑化”的女兒是自己女兒的事實,當個體得不到尊重的愛,那麼必然會加速通向毀滅。

換言之,存在主義的解法是需要不斷“創造你自己”,認清到你生命的意義是在選擇中完成,是在不斷“成為”中找尋,所以伊芙琳才要體驗如此多的宇宙,感受如果自己當初做了其他選擇,生命會有怎樣的不同。

當參透一切時,發現人類的渺小和愚蠢,感受到人生的虛無,那麼存在的意義究竟是什麼?不如毀滅回歸最初是的狀態。這就來到了影片最有趣的沉默對白:


我們渺小而愚蠢,可恰恰我們因為存在、經歷、體驗才產生意義的,因而我們的每一次選擇都是在定義自己的人生意義。

到頭來,能夠拯救“虛無”的解藥到底是什麼呢?

影片最後伊夫琳看到丈夫用他的方式去善待他人,無條件的包容和愛自己時,她頓悟了。她的額頭長出了一隻眼睛,雖然這種鬧洞呈現方式很荒誕,但這第三隻眼卻能洞察到每個人的生活。

她在“打鬥”過程中,並非是以粗暴的武力去消除眼前的敵人,而是用“我看見你”的方式,對待他們。包括其中SM這一段,雖然許多人會覺得低俗、噁心,但恰恰這種不為人所知且充滿羞恥的內心,在那一刻被“看見”了,被“接納”了,這的確讓我無比驚嘆。

面對女兒,她不再用一種充滿控制欲的愛去表達,而是尊重她的選擇。這和心理學的療愈有異曲同工之妙,“我看見你”,我感受著你的感受,我共情你的心路歷程。

你可以選擇滾下山坡,你可以選擇跳進貝果的黑洞裡,讓自己被吞噬,但作為母親,我共情著你的感受和痛苦,可我同樣需要表達我對你的感情,我不能眼睜睜看著你走向虛無,所以我要跟你一起滑下山坡,我要和你一起跳進黑洞,無論你成為怎樣的人,是否成功與否,我都不在意,我只知道我會包容你,接納你,愛你,陪伴著你。

伊夫琳經歷了無數個宇宙,感受到了生命的虛無和痛苦,可在最後也明白了人生需要用寬懷與善意的姿態處世,以慈悲之心去接納和愛眾人。

這部電影至此,已不只是停留在家庭關係矛盾化解和母愛的主題,我想對於對抗“虛無”的方式,支撐自己找尋存在的意義,都藏在了那些瑣碎卻容易被忽視的日常裡。

個體與個體之間的相互凝視、看見,相互尊重,彼此接納,愛具體的人,保持善意,用積極的態度,美好的心念去看待周圍的人與事,這就是存在的意義。

不為功名利祿,不為聲名顯赫,不為腰纏萬貫,不為成為多麼優秀的人,當我能看見你,你能看見我,我們彼此理解、尊重、共情,我們的交往無需為爭奪主體性而鬥爭,那麼存在即有意義。

微博@斜杠少女範米索

即刻@範米索

播客@空無一物

電報群: https://t.me/misso0513

小報童訂閱(智慧雜誌): https://xiaobot.net/p/Misso

CC BY-NC-ND 2.0 授權

喜歡我的作品嗎?別忘了給予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在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續這份熱忱!

范米索野生咨询|内容教练|🎙空无一物/有效失败 亲密关系|多元思维|认知升级|成人教育 DAO/Crypto|🌍 世界公民 B站/公众号:范米索| 微博:斜杠少女范米索
  • 來自作者
  • 相關推薦

如何谈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520特刊

爱情与股票的理性与非理性思考

写作、交易和约会的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