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观念》── 一场深度的史学之旅
推歌推歌推歌推歌推歌推歌推歌:
柯林武德,作为一名英国的历史学家、哲学家,其在《历史的观念》中展现了深厚的学识底蕴,全书自希腊罗马开始,展开一场由古至今的史学探讨。
过去、历史与历史学三者互相涵摄并且互相影响。过去是既有的事实,是绝对的客观,尽管身为理性的人我们无法去「诠释」乃至「描述」这样的客观,但在时间上的印记是无法被抹去的,哪怕我们无法发现。而历史便是透过「人」作为一个主体去诠释一段过去,过去如何得已成为「过去」便是历史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历史如何被拿来运用,其中包含了那些「人」的动机以及想像便是历史学所需要去阐述的。此书则自历史学这样一个观念进行展开,并以历史哲学为开篇进行深入且广泛的探讨,史学家如何面对自然与人文的对立,面对绝对客观与绝对主观的对垒,面对科学的兴起如何展现「人」的能动性……也正是说,《历史的观念》将历史的概念与发展脉络化并给予解释,透过脉络化历史学,我们得以看到每个时代的历史学家,哲学家乃至于科学家是如何处理以上的种种难题。
与科学不同的,历史学并无法给予一个绝对的「答案」,但正是因为没有绝对的「答案」,历史才是迷人又带有魅力的。柯林武德开篇便丢出了相当多具有普世性的问题,历史学有什么作用吗?历史学如何进行的?透过这些问题的展开与收敛,柯林武德得以进行自希腊开始的历史学发展过程。透过其撰写此书的方式,正是展演了一场历史学如何进行的实战教学──提出问题。
柯林武德在本书中不断的丢出问题,其行文的方式是将每个史家在其时代需要去面对的那些问题脉络化,系统化,并找出她们如何去面对这些问题,同时又如何得以解决,若解决了,是否又会有其他问题衍伸出来呢?透过问题的连续产生,形成一个庞大且复杂的对话场域,在这样的场域中柯林武德得以假借历史学家之名义,一方面得以深入的去讨论各自的理论与思考,另一方面也得以相对广泛的去回顾一段历史学的发展。而型塑问题的场域这样的论述形式便是历史学的一大要素之一,透过问题场域的建立,历史学家得以建构「偏见」并透过「偏见」建构在以「过去」为基础的历史,这便是历史建立的过程。
其次,历史同样牵涉到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理性的人,如何处理绝对客观的过去与绝对主观的个体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将历史学推向了哲学的范畴。柯林武德于导论开篇便对「历史哲学」一词进行释义与分析,就其行文逻辑而言,开篇即提及何谓「历史哲学」,可见历史与哲学之关联密切,以哲学为体,历史为用,两者若即若离又源于一体。与其说柯林武德在此篇是在诠释何谓历史哲学,不如说他在为历史哲学这样一门「学科」寻找立足点。在他看来,当数学、神学与自然科学都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时,历史则成为了另一个问题的场域。换言之,当人们发现「过去」无法用数学、神学或者自然科学的方式诠释时,历史便成为一个特殊的问题而需要被讨论。从这样的论述可以发现,历史之于人类乃是一种挖掘自身的「本能」,此种本能或许与「欲望」是相通的,因欲望所展现的激情与想像是需要「规范」与「脉络」的。
而如何规范这样的「欲望」?此书便带领读者进入历史学家的解决方案中。从中我们大致上可以归纳出一下几点处理「历史」的因素。其中包括了对于真理的追求、神学的影响、民族的想像、来自科学的挑战(绝对与相对的决裂)、对于未来的投射、以及人性的定位等。
自希腊以来,历史学家便注意到事件的描述虚要尽可能的客观与严谨,与其说这是一种刻意的举动,不如说这是一种人类与生俱来的对于「欲望」的厌恶与对于「偏见」的避免。而随即的,他们也马上注意到绝对的客观是无法成立的,因此在强调「真理」的希腊时代,历史仅被视作一种叙事的手法而并未被重视,也因此,此时期的叙事特点在于「人」,以及人如何处理人的事迹,透过此种叙事来投射「真理」。尽管与「真理」相去甚远,但此时期历史的核心要素─客观的追求正在此时逐渐成形。
随后的历史学发展受到基督教神学之影响,由人转向了「神」。形上的神成为了历史意志的所指,当一切的因果关系统合为一个目的之上时,历史学变的相对扁平与简单,此外,神学带给历史学的影响还在于其提供了一种「规律性」的想像与暗示。
此种暗示到了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后则更被发扬光大,此时的人们对于理性的信赖堆动了时代的巨轮。在科学稳健的进步中,人们认为人的记忆与过去同样也能被涵盖进一套带有规律且得以被观察的「理论」之中,一方面这样的说法堆砌出了人类对于科技的信仰之厚实,另一方面也映射了人类对于掌握未来的强大欲望与乐观态度。在他们看来,人类更确切的说可以说成是「欧洲人」可以透过对于过去的分析来掌握未来,就像是对于元素的分析让他们得以掌握化学一样。
与此同时的,「民族」的概念同样的也影响着历史学家去阐述历史。一个民族的历史如何去诠释,当客观的历史遇上了民族的荣耀与骄傲时,如何进行调整甚至如何去分析这样的「潜移默化」?这些都成为了历史学家所需要去面对与回应的疑难杂症。
而当科学与人文形成强烈的对垒时,古希腊「真理」与「偏见」的对立仿佛借壳还魂一般重现于人们的视线中,只是此次的对垒,人文与科学两者皆不再是当时的彼此,科学甚至直接成为了「真理」的代名词。至此,历史学家开始将人文与科学进行互动。
德国观念论的大师们对于历史学的讨论可以说正是这样的脉络下的产物。对于他们而言,历史得以在一个形上的理性精神作为「主宰」中进行推演,而作为此种精神下的一环,人之能动性便体现在了如何「自由」一事上。针对以上种种论述,柯林武德以时间线的推移来陈述这段对于历史学的过去,在其笔下,历史学的发展与关注的问题脉络清晰且顺畅。
透过史学史的讨论,历史的面貌得以更为清晰的展露。而对我而言,史学史的讨论或许更为贴切的回应到生活层面上或者说大众层面上。
历史本身即不是一个绝对客观的学问,也正是因为没有绝对客观,必要的我们要去接受他人的「绝对主观」,包容不同的「偏见」与其说是学术上的态度与研究取径,但在生活上或许才是更为重要且难以达到的。再进一步的,当绝对的客观无法可能时,我们又要如何去呈现以及表达自我的立场与意见。表达自我的立场时又该如何说服自己以及说服他人,在过程中同时兼具包容的修养,此点正是史学史的讨论中所反映的现实层面。
其次的,《历史的观念》一书中,同样的触及到了为何历史是重要的,在〈历史哲学〉一论中,柯林武德给的答案是被动的。但全书读完,或许历史之重要性在于「欲望」,无论是对于过去的「好奇」或者是对于未来的「把握」甚至对于人性的「掌控」等皆能够过对于过去的描述来达成。换言之,欲望本身是与生俱来的,是天赋的一种,但我们要如何去运用这样的天赋,使其得以成为「天赋」而非「欲望」,这便是历史所需要去关注的问题。
再者,面对这样的欲望,我们要如何去避免放纵的主观也是历史学所需要去处理的问题之一,对于将过去重新召唤出来并重新利用,历史学家如何去区分以及分析过去的「幽灵」并得以用一个相对客观的态度陈述过去。相对客观的态度本身便可视为一种哲学性的自我探索,必要的去「洗净」各种受到社会学差异以及时空背景的偏见才得以做到此点,换言之,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对于自身所处的社会与环境以及各种通识类型的知识皆需要有一定的掌握与认知,在这样的前提预设下才得以「相对客观」。
最后,对于过去或者说对于「绝对客观」的事物所保持的敬畏之心与谨慎或许也是历史之所以重要的一环,与其直接的把自己的情绪与意见表达出来,不妨先思考以及查验,收集更多的资讯后再进行陈述或许会避免更多的武断与不幸。
参考文献
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无情工商:
读Bar建构中,欢迎一同打造共学社群!加入我们一起互相监督,互相学习!
读Bar的Discord ,内有学习会影片讨论回顾!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