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点播给外国人,或者外星人的台湾歌单

馬世芳
·
(修改过)
·
IPFS
·
若让我来挑「最能代表台湾」、「最想推荐给外国乐迷和音乐家」的音乐,会是哪几首歌?
Photo by Ben Pham on Unsplash

一位年轻朋友前阵子写信给我,分享了一则小故事:她在聚会场合遇到两位外国朋友,都是走遍世界、见多识广的音乐文化工作者。她放了些台湾的歌给他们听,在播歌的过程,她首次从「纯听觉」的角度听那些自己喜欢了许多年的歌。站在完全不清楚背景、也不懂歌词的外国朋友角度,她发现那几首对自己饶富意义的歌,若是拿掉文化脉络、抽离语言与时代赋予的集体情感,纯就「声音」而言,并不容易说服挑剔的异国听者。这让她有了很大的震撼和刺激,让她重新思考「台湾音乐」这个题目。

所以她想知道:若让我来挑「最能代表台湾」、「最想推荐给外国乐迷和音乐家」的音乐,会是哪几首歌?

这个问题,我搁在心上,想了很久──我决定暂时抛开「代表性」的问题,纯就个人聆听史来诉诸直觉:若是外国人(或者若你喜欢,外星人也可以)初访台湾,要我挑几首来自这片岛屿的歌给他们听,我会选什么呢?

若不是放唱片,而是要一句句教他们唱「我们的歌」,我的不二之选是壮阔美丽的「太巴塱之歌」:从独唱到群唱,反覆循环,层层递进,可以从夜晚唱到天明。歌词全是虚词,没有语言的壁垒,无所谓懂不懂:你如何知道自己听懂了山和海的声音呢?一句句唱进去,仿佛也就懂了。

若是放唱片,我会出重手,先搬出洪建全基金会今年刚刚重新出版的《陈达和他的歌》:那是恒春老歌手1971 年身心还勇健硬朗时候的录音,月琴和苍劲的歌喉都极逼人,录音品质也没话说。客人若是听了喜欢,我会再接着播他1978年为云门舞集《薪传》录唱的「思想起」:那时陈达已经齿牙不全,唱得稍微含糊一些,但他千军万马如雨如浪的月琴和「台湾后来好所在/ 三百年后人人知」这段唱词,还是很撼人的。

若要放当代的歌,不好意思,我会带着「作弊」的心情挑几张原住民歌者的作品,并看情形要不要坦承台湾原住民族只占总人口不到百分之五,却足以撑起音乐场景半壁江山。我想我会播胡德夫「美丽的稻穗」和「不不歌」、达卡闹「Ay-Yi」、陈建年「海洋」、以莉高露「路过」、巴奈「巴奈流浪记」(其实整张《泥娃娃》都值得一播)......就算先不放古调,他们的歌也是我岛的骄傲。

若是纯人声无伴奏的清唱,唉我又要犯规了:拿出云门舞集《我的乡愁,我的歌》原声带,放蔡振南清唱的「心事谁人知」,我想凡有耳朵的人类,都不可能不愀然动容。

若是无人声的演奏曲,我首先一定会播陈明章、许景淳为电影《恋恋风尘》做的配乐原声带(有时间的话我会多放一首陈明章吉他、万芳演唱的「一代妖娇」),然后放英年早逝爵士钢琴家吴书齐的那张独奏专辑,以及他和乐团录制的《鹿港》。啊还有,我也要放钟兴民为电影《本来面目》谱曲、指挥,在法鼓山大雄宝殿的录音,那音乐拥有深深穿透人心的力量。

我也会播琵琶侠女钟玉凤和华裔吉他高手David Chen组成的跨界企划「蓝。掉」,他们的音乐用不同方式反映了流离的移民史,《垂钓岛屿》专辑已经上了欧洲世界音乐榜。

提到跨界音乐,我也想介绍一下七十年代末就和齐豫做出了《橄榄树》专辑的李泰祥(除了标题曲,也不妨一播「欢颜」、「答案」和「走在雨中」),我会接着播「你是我所有的回忆」、「菊叹」,还有他和唐晓诗合唱的「告别」。那样的才华和气魄,至今不见替人。

当然,用民俗乐器争取外人注意,也是常见招数。然而只有真正融会贯通的高手,才能远远超越「异国情调」。这一题,我且请出交工乐队「风神一二五」和生祥乐队「动身」,让他们听听台湾摇滚的唢呐可以如何荡气回肠。然后我会播新生代乐团百合花的「蝴蝶双飞」,北管加贝斯的大段间奏,真够销魂。

若他们问:这些都不错,但有没有每个台湾人都会唱的歌?就像美国人都会唱This Land is Your Land。这时我便会和在座的台湾人一起缓缓唱起已近百年的「望春风」,悠悠唱完,绝不像以前总有人硬把它唱成「团康味儿」的快歌,大杀风景。我会解释这首思春情歌何以在戒严时代蒙上政治抗议的色彩,甚至遭致禁唱。

最后的最后,我会播林强为电影《千禧曼波》谱唱的「单纯的人」:它的胸襟和寄望,超越了语言和文化的隔阂。单就声响而言,这首歌再过一百年,也仍将焕然如新。若我只有一首歌的时间,那么,它就是我的世纪之歌。

(写给《财讯》)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