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New Year 或Lunar New Year?命名背后的需求
见拜年海报用「lunar」怒撕扯或NewJeans拜年用「Chinese new year」惹火韩国网友,忽然掀起Lunar New Year和Chinese New Year之争。 Lunar New Year 和Chinese New Year并存好一段时间,对不受英文用字影响的人甚至会交替使用。
Lunar New Year更精准吗?
Lunar New Year 在名字上肯定是不精准的,因为现在所过的「新年」所依循之历法是阴历和阳历结合,一定要起名,只能叫Lunisolar New Year。纯正按月亮的Lunar是伊斯兰历法。对伊斯兰节日熟悉者都知道,穆斯林的「新年」,每年都会提前12天(阴历较阳历短),例如2022年落在7月29日,2023年在7月18日,2024年在7月6日,不会像农历新年稳定在阳历的1月和2月之间。
以Lunar New Year代替农历新年,不仅不精准,更是在话语权上排挤其他的lunar历法。
Chinese New Year又如何?
Chinese New Year 强调历法起源自中国的根源性。虽然文化意义上可接受,但也存在调换概念。例如一般不会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是伊拉克文明,但现代中国延续使用中国称呼(虽然「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同时地理面积和文化也不尽相同),即存在混淆。
另外,经历扩散和在地化,会忽略此节日并非现代意义的Chinese(无论翻译成华人或中国人)独有,韩国和越南即是证明。
截一段网路留言:我(越南人)直到最近才开始称Lunar New Year,因为实在太厌烦向周遭的人解释为何不是Chinese的我,却庆祝Chinese New Year。
今年12生肖的兔年,在越南是猫年。
拒绝使用Chinese New Year 的确是去中国化的做法,改为追求更具普遍性叙述,避免被主导。只是选用Lunar New Year则是另一种错误。
到底要用Chinese New Year还是Lunar New Year?
许多马来西亚华人会更偏好Chinese New Year。除了习惯上称CNY,也因身份政治关系,越强调节日的种族色彩,越能维持种族身份。吊诡的是族群政治一直透过建立自身独有的壁垒,来维持文化「多元」。
基于马来西亚社会长期认知到当地华人的存在,Chinese会优先翻成华人。不过这是英语的缺陷。在马来语有China(中国)/Orang China(中国人)和Cina(华人)之分,称为「华人新年」(Tahun Baru Cina)。由于有不会出错的用字习惯,以及拥有强调身份特征的需求,马来西亚华人容易觉得刻意去Chineseness是没必要的举动,因为真的是Chinese New Year啊!但对港台人来说,这类反应就显得太亲中。
印尼称Tahun Baru Imlek。 Imlek,是闽南语发音的「阴历」,也就是阴历新年的意思,对应的即是Lunar New Year。
韩国的Seollal或越南的Tet,都不是对应Chinese New Year,因此New Jeans的Daniella用CNY会被批评,就不仅仅是因为她恰好使用CNY,而是因为弃用韩国的对应用词。不过偶像团体没理由刻意引争议,大概只是觉得CNY在英语更普遍使用。
参考其他语言就能发现,说到底,不过是西方英语世界对亚洲认识不足,想要用一个词汇涵盖所有人(毕竟黄种人都长得一样)。
Chinese New Year和Lunar New Year并不需要单一主导,而是取决于对象。就如前述所说,他有时真的是Chinese New Year啊!但在不确定恭贺对象前,或许Spring Holidays(春假)——更不精准的用字——会是最折中的祝贺用语。毕竟对广大上班族而言,谁不喜欢Holiday呢?
附录
共用历法不是农历独有的事,例如缅历,并被外人熟悉的泼水节,就是泰国(Songkran)、缅甸(Thingyan)和寮国(Pi Mai)共有的节日,名称都不同。由于泰国的国际知名度较高,往往误认为是泰国独有节日。对应部分人对'Chinese' New Year的疑虑,也是可以理解的。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