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合一」史景迁逝世
史景迁以研究中国明清史见长,在西方汉学界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他的著作等身,代表作有《追寻现代中国》《康熙与曹寅:一个皇室宠臣的生涯揭秘》《康熙:重构一位中国皇帝的内心世界》《太平天国》《胡若望的疑问》《利玛窦的记忆宫殿》《雍正王朝之大义觉迷》《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等。 2004,史景迁年当选美国历史协会主席。 2010年,他被授予杰斐逊讲席荣誉。
其中,史景迁最为人知的作品就是《追寻现代中国》,对史景迁而言,西方要了解中国,尤其是东西方何以在现代化上走向不同道路,必不能回避从晚明至现代的中国是如何形成。
《追寻现代中国》上册从明王朝倾写灭写至清朝帝制的终结,看明朝田赋制度如何影响清朝的民生;中册以清帝国衰亡为起点,一路走过纷乱的民国,直至国共内战;
下册从1949年国共分治及韩战写起,以新儒学在中国政界的复兴收尾,展现70年来中国政治、经济、外交的递嬗。
史景迁本名乔纳森·斯宾塞,1936年出生于英国伦敦西南萨里郡。
1956年,他进入剑桥大学克莱尔学院攻读英国史,其间获得麦仑奖学金,得到去美国耶鲁大学交换学习的机会。 1959年从剑桥大学毕业后,他前往耶鲁大学深造,师从汉学家芮玛丽教授攻读中国近现代史。
芮玛丽是中国近代史和中国文献研究的专家,她的丈夫芮沃寿也是颇有建树的佛教研究学者,两人曾在中国访学,对中国宗教、政治、历史有很深的认识。
在耶鲁学习期间,史景还也得到中国史专家房兆楹先生的指导。芮玛丽觉得自己虽然在中国待过一段时间,但是体会不够,所以叫史景迁跟随房兆楹夫妇读书。房兆楹、杜联喆夫妇自上世纪30年代即应邀赴美,参加清人传记写作计划,编纂《清代名人传略》。
史景迁这个中文名字就是房兆楹为他取的,有「景」仰太「史」公司马「迁」之意,其中,「史」也是他的姓氏Spence的中文译音。
他的夫人金安平生于台湾台南南,也是房兆楹的弟子,也在耶鲁大学历史系任教,专攻中国思想史。
1965年,史景迁获得耶鲁历史学博士学位,其毕业论文《曹寅与康熙:一个皇室宠臣的生涯揭秘》获得波特论文奖,他也因此破格得到留校任教的机会,后在耶鲁大学任教授、历史系和东亚研究中心主任,2008年从耶鲁大学退休。
2009年应邀至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担任「傅斯年讲座」。
史景迁一生致力于中国研究。
他曾表示:「在整个世界的版图上,中国是一个重要的、极有魅力的存在。西方人需要花长时间去消化分析他们拿到的资料。能一目了然的东西并不存在。我们对中国的看法越模糊,越多面化,离那最捉摸不定的真实性也就越近。」
史景迁对中国的研究从晚明一直延伸到了当代,清史是他研究的起点和重点。
处于跨文化语境中的他,以其独特的视角观察中国历史,通过严谨的考证,着力于人物研究,擅长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历史写作,向读者介绍他的研究结果。
史景迁叙事手法多从个人传记拓展出去,烘托时代的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特色,令其在众多西方中国史家中脱颖而出,奠定中国史「叙事转向」(narrative turn)典范,达致「文史合一」的境界。
史景迁是在美国少数能使专业史学著作成为畅销书的作者之一,对于中国历史知识在西方英语世界的传布造成很大影响。史景迁的作品经常入选《纽约时报》畅销书,也让他成为西方世界最受欢迎的中国史代言人。
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许倬云形容:「给他一本电话簿,他可以从第一页的人名开始编故事,编到最后一个人名。」
曾任国立中央大学讲座教授史家汪荣祖如此形容:「史景迁并不喜欢后学理论,他的书根本没有什么理论,更无艰涩的名词,但他生动的叙事,完全可以迎合史学界随后学而起「叙事再生」(Revival of Narrative)的呼声,使他成为史学叙事再生后的一支生力军」
除了明清史以外,他对西方汉学史的研究也颇具贡献。几乎在治学伊始,他就致力于对西方汉学史的搜罗爬梳,挖掘出了大量可贵的历史资料。
史景迁研究中国历史半生,对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时间有与中国史学界不同的看法,而且他认为应该修改中小学历史教材。
他如是说:「我在西方教中文、中国历史文化的时候,发现中国人编的课本有一个缺陷,就是当他们讲述中国近代历史的时候,总是从19世纪中国受的屈辱和侵略开始切入。40年前我在开始教授中国历史时就觉得这非常不合理,如果要更好地研究中国历史,我们应该从17、18世纪的中国开始研究。因为当时的中国在世界上表现出一种更自信的姿态。」
史景迁在中国大陆知识界同样具有相当的影响与关注度。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史景迁就曾应邀在北京大学作了题为「文化类同与文化利用:世界总体对话中的中国形象」系列讲座,
此后更多次来中国进行交流,举办各类学术演讲。自2001年底,上海远东出版社开始陆续译介史景迁的系列著作。
近年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又将史景迁的部分著作陆续重译再版。
新闻报导 👇👇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