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者回忆录60:香港辉煌时代的开始
1967年8月中国外交部「48小时最后通牒」是六七暴动的转捩点,也是香港历史的转捩点。 「最后通牒」无疾而终之后,左派把抗争延展了几个月,手段就是发动罢工,街头放真假炸弹,扰乱社会。但经济下滑,最受影响的却是左派自己。左派所有事业陷于凋敝,中共依赖香港的外汇收入暴减,给罢工工人的安家费也付不出,只好要求工人复工、转业、改行(简称「复转改」)。北京尽管仍然是文革派掌权,但周恩来看到香港情况不妙,就向「伟大领袖」请示,获毛泽东回应「香港还是那样子」。虽语带含糊,但周抓住了毛在1959年的一句话:「香港还是暂时不收回来好,我们不急,目前对我还有用处。」以这样的「毛思想」去训示执行中共政策的香港新华社负责人。 12月中旬,一夜间所有真假炸弹绝迹,「反英抗暴」全面收摊,为这场动乱献身的左派群众,除了事业基础全失、生活无着之外,最悲哀的还是从意气风发变成灰头土脸。当然,香港共干有一套动人说辞去说服盲众,而盲众听起来也觉头头是道,自感安慰。
六七暴动,对中共和香港左派来说,几十年来都是暧昧难言的话题。文革结束后,中共给文革的历史定性是「一场浩劫」,但由文革病毒而衍生的香港六七暴动,却由于那时的积极参与者是「爱国同胞」,左倾思潮是受祖国的拥毛群众影响,又受到港英「压迫」,所以不好否定,却又不好肯定。九七后特首向当年的斗委会主委杨光颁发大紫荆章,引起社会质疑,但究其实,当时斗委会委员都只是台面上的角色,真正指导「反英抗暴」运动的是以新华社为名的中共港澳工委。经常来指导我们工作的,都是在斗委会名单上见不到的人。
「48小时」及林彬事件后,除了左报还嘴硬之外,香港的舆情和民心都「一面倒」向殖民地政府了。戴麟趾给伦敦的电文中,表达了他对这样的殖民地民情感到「意外」。于是,10月底,港府就举办了「香港周」,主旨强调港人可以在法律和社会秩序下,享有不受恐惧威胁的行动自由,人权受尊重,每个人都能畅所欲言,这些都是香港市民珍视的权利。当时全港各处有多项展览和表演活动,让市民在本土化的娱乐中找到身份认同,香港人的身份蒙胧中成形。
戴麟趾接着推行多项新政,包括修改劳工法例,改善教育和房屋等各方面的民生政策,69年开始建造第一条海底隧道。
1971年,英国派麦理浩接任香港总督,这是首次不是由联邦事务部而是由外交部派出的总督。麦理浩在他长达10年半的任期内,大刀阔斧地对香港进行改革。他任内推出十年建屋计划、开发新市镇、创立廉政公署、九年免费教育、设立郊野公园、兴建地下铁路和地方行政改革等重要的政策和建设。这些政策直接改善市民的生活水平,更为殖民地政府在市民心目中建立起正面形象。
麦理浩任内经济增长之强劲为开埠以来所未有。香港由原本以轻工业为主导,逐步转型以电子工业、金融业和商业为重心,一跃而成「亚洲四小龙」之一,奠定香港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基石。财政司郭伯伟和夏鼎基相继提出和执行「积极不干预主义」的经济政策,成为香港充分发挥个人自由创业的依归。
舆论说这是香港的「麦理浩时代」,即是让香港改头换面的黄金时代。实际上新政在戴麟趾时代已经开始了。只是一来戴麟趾镇压暴动的强硬,使英国与北京关系难以转寰,二来殖民地出身的官员多倾向保守,反而外交官对改革更少顾虑。但要问的是:英国统治香港百多年,为什么到戴麟趾后期才开始有好好管治、建设香港的意志呢?答案就是六七暴动带来的转变。
左派自辩说,六七风暴的积极作用是使「港英受到群众压力被迫改善施政」。我看到的情况不是这样。 「反英抗暴」突然被新华社叫停,所有左派群众都感到沮丧。那绝非「反英抗暴」的胜利,相反是「反英抗暴」的失败,是中国底牌的自我揭穿,因而使香港市民对英治下的香港有了认同感,亦使英国管治者产生对香港的认同感,有了搞好香港的意志。
国家的组成是土地、人民、主权三元素。当掌权者、人民都对土地有认同感,就会为这地方的发展开拓出辉煌局面。
作为六七暴动的边缘参与者,目睹所处社会的迅速转变,我不否认当时的困惑。自许为中国人和爱国者的我,经历奋勇、激进、沮丧、幻灭的情绪冲击,无论思想和事业,那时都处于彷徨中。当时的确不知道,随着暴动的收摊,却是香港历史上最光辉时代的开始。
(文章发布于2021年9月10日)
《失败者回忆录》连载目录(持续更新)
- 题记
- 闯关
- 圈内圈外
- 杀气腾腾
- 煎熬
- 伤痛
- 动荡时代
- 抉择
- 那个时代
- 扭曲的历史
- 先知
- 自由派最后一击
- 我的家世
- 沦陷区生活
- 汪政权下的乐土
- 沦陷区艺文
- 父亲与沦陷区话剧
- 李伯伯的悲剧
- 逃难
- 愚者师经验,智者师历史
- 战后,从上海到北平
- 古国风情
- 燕子来时
- 在左翼思潮下
- 1948树倒猢狲散
- 猪公狗公乌龟公
- 《苹果》的成功与失败
- 怎能向一种精神道别?
- 自由时代的终章
- 清早走进城,看见狗咬人
- 确立左倾价值观
- 「多灾的信仰」
- 最可爱的人即最可笑的人
- 中学的青葱岁月
- 被理想抛弃的日子
- 谈谈我的父亲
- 父亲一生的辗转挣扎
- 父亲的挫伤
- 近亲繁殖的政治传承
- 毕生受用的礼物
- 文化摇篮时期
- 情书——最早的写作
- 那些年我读的书
- 复活
- 不可缺的篇章
- 不可缺的篇章之二
- 不可缺的篇章之三
- 不可缺的篇章之四
- 不可缺的篇章最终篇
- 没有最悲惨,只有更悲惨
- 归处何方
- 刘宾雁的启示
- 徐铸成的半篇文章
-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人
- 通俗文化的记忆
- 左派的「社会化」时期
- 伴侣的时代
- 那些年的太平日子
- 香港历史的转捩点
- 福兮祸所伏
- 香港辉煌时代的开始
(《失败者回忆录》此前在《苹果日报》连载,现正在Matters持续更新)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