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不勒斯故事》:女性为主故事中的男性角色
之前以Matters为写作首发平台,近半年来都有写「周末杂谈」的习惯,把个人整周阅读、观影和生活的感受做一个整合性的「述说」,也不知道为什么我总会将读到的故事或观看的影片以文学创作的角度来分析——不到分析如此认真,目前想不到适当的词。而将此系列称为「杂谈」是因为那不是经过有系统的剖析,仅仅类似我个人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但我在脑中又有一个很粗略的归纳
以上解释只是在说明「杂谈」在此的意思。
先说明一下,《那不勒斯故事》是很有深度的时代书写,但我只是以较为世俗的角度讨论故事中的男性角色。那时义大利南方男生的形象是我们多数人肯定会很憎恶的,只要他们「想」就可以随意的以爱之名管教妻小,即使女人被打也会继续恋慕自己的丈夫——《圣经》创世纪对女人的诅咒。男人随意因为女人说一句不得他意的话、家务没做好或各种理由,皆有可能殴打女性,这些都是可以在台面上做的事。
男性角色的点缀
《那不勒斯故事》四部曲是两位女性跨越几十年友谊为主轴的故事,其中叙述较多女性间的情感,有很微妙的竞争关系、很细腻的情绪转折,还有生长在二十世纪50年代末期拿波里女性看待世界的眼光,我之前已经分篇说了好几个主题,但其中打动我的包括故事中的「男人」,这是今天想写的主题。
男人的角色可能是城区中的邻居男孩、同学的爸爸、街头恶霸、商店主人,当然还有自己的父亲。
在真实世界中很难得会出现「突然怎样」的戏剧性,这也是该故事中一直强调的,在主角们熟悉的拿波里旧城区的生活规则中有着许多暗地里的「交易」是早于他们出生前,包括个人、家庭、社会的人际关系,那些造成人们间达成一种类似食物链的默契几乎是从男人而来的,可能是某家的男人放高利贷、跟黑手党有挂勾、在黑市交易⋯⋯等等。
《那不勒斯故事》中的男性角色就达到恰当的程度。我们已知道那个年代的义大利南方的社会氛围是「幽暗」的,女人在家庭的地位还是依附在男人之下,但同时义大利人「妈宝」的形象依然并存,女性看似处于劣势但在重要时刻,男人却是听从女人的,不论是出于男人的脆弱或是温柔。
大男人主义之下的男性温柔
周末在甜点店的爸爸
这是我首先注意到的一点。旧城区中最富裕且为街头恶霸的家族叫做索拉拉,他们是从祖父在地下经营酒吧开始,后来生意越来越好而成为最富裕的人,但一方又说他们是放高利贷而致富,且开甜点店应该是给人幸福的,但他们却有着凶狠的形象。
而我觉得有趣的是在一个可能90%都是赤贫的城区中,最富有的人却是做甜点的,而不是开杂货食品铺的。故事中也提到在周末的甜点店都是买甜点给妻儿吃的男人们。
或许只是作者写的一句过场,但我想想在那年代的男人在家仿佛天一般的存在,他们却会在周末去买甜点,毕竟那可是带给人额外享受而非必要性的食物,不仅在那年代,对于贫穷人而言也是很难得的。
带妹妹吃冰淇淋的哥哥
和前一点雷同,根据作者的叙述,「哥哥们」对妹妹是有管教权的,有时他们甚至会动手,但对面妹妹或是年龄较小的女生要求到市区吃冰淇淋,做哥哥的也无法拒绝。
到了市区,他们会保护妹妹(年龄小的女孩)不被其他男孩吃豆腐,别的男孩多看几眼可能就会挨上拳头了。另外,他们更无法忍受自己城区的女孩被人言语污蔑,将有可能产生更大的「悲剧」,书中是把对方打到重伤并把他们的车烧了。
为未婚妻准备一切的男人
主角最好的「天才女友」在十五岁时就和城区中第二富有的年轻男人有了婚约,那段关系让她也提升了自己的经济地位,或许她是为了平衡在街区的处境,天资聪慧的她已经明白无法单纯靠着做生意或写作改变命运,她接受一位不用为金钱烦恼的男人求婚是希望对方能保护自己和家人。
在我认识的义大利男人或从影视、文学中看到的似乎都会帮女性付款,何况是为了未婚妻?能够帮喜欢的女人买单是一种很直接的男性尊严,而帮自己的未婚妻准备一切可以取得的最好物质是一种很原始的宠爱——对于一个教育水准不高的男人而言,他只是纯粹希望自己的女人能够拥有最好的一切,因为她是有价值的。
主角朋友订婚的同时,主角正和一位只读到小学的技师交往,有次她和男友在海边遇到了好友和其未婚夫,他们一起到海边的餐厅用餐,朋友未婚夫要结帐时才发现主角那贫穷的男友已率先付了帐。
那是一种男性间的竞争,他能预想对方自认比较富裕,理当要付钱,但主角的男友对她说:「因为妳才是最好的女孩。」他透过自己的买单行为让更富有的男人知道他的女人也是有价值的。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