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怕炫耀、怕失败、被动,送走了机会
我从大学到最后一份正职工作之间,只做两件事行销自己:脸书写文、轻度建立人的连结。
「轻度」是什么?我会主动认识新朋友,却没有发起进一步合作。常常熟识过后,彼此交集就结束了。
我后来认为,这样很可惜。为什么?
我转换半接案、半创业状态后,开启新一种思考方式:「每次交集,都有潜在合作机会。」
现阶段自己,同时有多个案子、社群、读书会、合伙事业。在各种交集下,新书邀约、大品牌合作、新创业才陆续出现。
能开展这些合作,不只是我能力好,够努力,台湾人普遍优秀且努力,而是我更懂看见机会、把握机会、创造机会。
但是,为什么过去自己没这么做?我总结三个可能原因:怕炫耀、怕失败、被动。
1. 怕炫耀:看不见机会
「行销」一词,我总担心令人反感。
因此,我过往会默默发展,只当有成品才分享社群,很少分享努力过程。而这在多数台湾人中,已经算「有在行销」。
多数同辈朋友,更不喜欢张扬,连花费好多时间完成的作品,都甚少分享,多半是怕被人认为在炫耀。
但这么一来,当潜在合作对象需要人手时,他如何知道你?
你甚至不会发现,有机会从你身边掠过,机会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那么,要怎么「不炫耀式」的展现自己?真诚。
你的出发点是真心分享,或是炫耀,每个人都看得出来。
相信你常常看见,有些人喜欢拍开车影片,写着不着痕迹的文字,却不经意露出汽车品牌。每个人,都懂你的潜台词是什么。
如果你大大方方写着:我连续六年每周加班十小时,终于筹到买房头期款(附上房间照),希望能邀请好朋友一起来吃晚餐庆祝。
我想,这样真诚的文字,不论是买车买房,大家都会真心为你开心。
2. 怕失败:把握不住机会
早期参加活动,当我看见想认识的作者、讲者、分享者,我总担心过于唐突,而只默默在旁欣赏,因此错过许多新契机。
我现在参加活动时,会更勇敢上前一步,多和主讲者聊两句,甚至交换联络方式。
例如前几天参加婚礼时,我很喜欢主持人风格,而特意在活动结束后,上台表示喜欢并交换联络方式。
近期也更进一步,每当认识新朋友,我除了交换联络方式,也会提自己的事业,探寻潜在合作机会。
有些人会觉得,这会不会让人觉得烦?答案一样取自于心态。
你是一昧想获取对方资源,或是提出共利方案,对方感受会很不同。
例如我想出书,当遇见出版商时,会说:「我有意出书,但是不清楚流程,好喜欢你方才分享的专业,可以留个联络方式,之后付费请教你吗?」
如果充分运用这份思维,你会发现身边缺的不是机会,而是自己的勇气。
3. 被动:无法创造机会
主动认识人,已经从看见机会,晋升为把握机会。更进一步,我们会需要创造机会。
例如我最近需要认识出版业朋友,我会主动搜寻出版活动,在做好准备后刻意参加。我很明确参加活动主因,是为了认识「特定人」,而非到场才寻找机会。
我近期一直在播种,同步开展很多事业线、合作线。
每当看见一丝自己想要的机会,我会投注资源(金钱、人力)努力争取。
接着就坐等它发芽茁壮,转头去做下一件事。
播种十次,如果成功一两次,就能回收过往所有投入。
我近期的书约、大品牌合作、新事业,多是依靠这样的思维而来。
我不苦守一个机会,而是抓住每个机会,尽力争取后,剩下看缘分。有无成功都没关系,贵在尝试学经验。
▎更进一步播种:利他
如果你不喜欢刻意找机会,有一件你平时就能做的事:「帮助有需要的人。」
当你在社群、活动、朋友圈子里,看见有人需要协助,你可以多帮忙,分享知识、资源给他。
当有一天你需要对方帮助,或对方有好机会时,很高机率会想到你。
帮助的方式有多元,包含:互惠帮忙、引荐人才、引荐工作、解答提问、关心对方需求等。
上述都是谈如何看见、把握、创造机会。有一件常常被遗忘的事:「自己为什么需要机会?」
当你掌握方法,机会只会太多,不会太少。如果每个机会都想把握,只会累坏自己。
我想要获得机会的原因,和自己的人生目标一致:「做出更大更有趣的成果,做让我眼睛一亮的冒险。」
希望你我都不忘初衷,才能走对方向,抓住自己真正需要的机会。
@sidd.blue :日常生活与工作灵感都在IG、限动
西打蓝官方网站:接案作品在网站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