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沙漠。诗集。书店》+《书页中的永恒》
小提醒:本篇文章可能有点穿凿附会,还是当做我的reading log。标题也很随兴。
2022和2023年交界之际阅读了《沙漠。诗集。书店》和《书页中的永恒》,意外发现这两本书根本可当成是一个系列——由口述故事和文字形成的历史开始,经历好几个世纪,文字形成了书本,又过了好几个世纪,书本才成为交易买卖的客体⋯⋯然后到了公元2002年,一间现代化的书店笛瓦(Diwan)在埃及开罗创立,之后又晋身为一间阿拉伯世界的连锁书店,但这终究不是成功的创业故事,而书本中的文字是永恒的。
前段最后,我是想说书店极有可能因为经营不善而倒闭、由于创办者热情烧尽而转让他人,但书本中的知识或文字的传承是不会失效的,文字不附属于买卖行为,即使在文字还没流通前的时代,靠着口述也能将故事流传下来⋯⋯所以书店不一定会成功,书店的成功与否也与不一定与阅读风气相关。
这两者本来就不互为因果,只是读两本不相干的书却认为他们很适合放在一起,才想写这篇文章记录一下。
两本书的作者刚好都是70年代出生的女生,也都是在疫情期间出版的书籍——这共通点大概也没什么意义,只是可能有些题材是经过生活转变才想写下的吧? 《沙漠。诗集。书店》是该书作者放弃书店经营权后(其中经历过阿拉伯之春),从开罗到伦敦生活,最后在出版社工作了几年才写下的书——以他个人而言,不算「在开书店上」取得了成功;《书页中的永恒》的作者是在西班牙刚疫情封锁时写下的书,也是以个人角度一边叙述自己针对「文字历史的研究」过程的散文式写作,同时提及现代与古代的文字转变,编辑读过觉得题材有趣但不认为会大卖,结果这本书也成为该年度的畅销书。
《沙漠。诗集。书店》
这是我十一月下旬在飞地书店买的书,当天逛书店前才想着「女性创业不用特别强调」,却又在书店买了一本关于女性创业的书,我在前面几篇文章中有提到此书,就不再赘述其背景。总的来说,这本书的陈述很幽默,作者身为书店创办者,阅读喜好也与我很类似,有偏见的排斥个人成长书,他相信没有一件事能透过速成的,另外因作者本身出生于受过殖民教育的中产家庭,不能把他的经验及想法视为埃及女性的素常。
他的生活情境是以英语受教育、用美金、有司机佣人的开罗资本阶级,虽然能从书中的叙述中看出他们的书店在很多部分是亏钱的,但显然开书店也不是为了赚钱,之后他的反省也提到「当时应该做更多创举而非营利」,书中一再强调作者的生活方式与埃及大多数的人有隔阂,两种人之间的对立也是明显存在的,第一间书店设立于开罗的富人区,能够靠精装书盈利,而设立在开罗大学中的书店只能卖文具,每成交一笔必须提供的纸袋成本甚至高于利润;一本精装书的售价甚至可能高于员工薪水(可能是周薪?)。
《书页中的永恒》
在读前一本书之前,我断断续续的阅读《书页中的永恒》,其中很有趣或说很现实的巧合就是文字从贵族、文士流传到了平民间已经历时了好几个世纪,在亚力山大图书馆搜集书的创举后约一百年就有秦始皇焚书坑儒,后来此类事件也在不同的文化中出现过几次⋯⋯一直有人努力将语言留下但到今天还是因贫富差异依然有文盲的存在,或者像前一本书中,书籍的售价并非所有人负担得起,即使公立大学的存在(开罗大学)象征教育的普及度,但也还会有人将书偷走。
偷书和尚万强偷面包好像有点类似(谁能举报),都是为了满足基本的需求,而偷书又更加矛盾了一点,我总想到在巴黎十九区看到一名流浪汉躺在便宜超市的门口,等着路人来救济他,他的身旁摆满了书,当时我很佩服此人为了追求心灵而放弃了肉欲,但若看书可以强化一个人的灵性,那又怎么还会偷? ——这应该是先有鸡还蛋的逻辑,然后就是看他偷了什么书吧?
最后~
其实是两本书的开头意外的巧合。 「沙漠」的第一章提到他们创立第一间书店时还要经常向客人说明「书店与图书馆」的差别,在书店买到不喜欢的书并不能退款,而「永恒」的开头即是重述了「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建立,想到埃及人的祖先付出高成本创立世界第一间大型图书馆,刚好在书店创立的2002年新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成立了,特别是和埃及人说明此概念是比较困难的吧?
其中也有个巧合,「永恒」提到苏格拉底害怕因为有了书写,人们会放弃努力自我省思、人们相信文本及智慧,还有提到现代人更看重储存知识的地方,也就是人们可能会因为知道如何搜寻到知识而忽略了自己拥有知识;柏拉图也贬低了推崇书本的人,但讽刺的是他的思想却是透过书本才留传至今。 「沙漠」中也说到富人或者专业白领买精装书放在家中、个人办公室当摆设,就为了营造出一种形象。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